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8274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5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17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1、比例的意义

2、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3、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难点

1、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2、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教室里的国旗、多媒体课件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比例的意义

2、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3、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二、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说出下面比的各部分名称。

3:

4

3、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的是一个数。

 

自学课本第32页例1.

1、图中国旗有什么异同?

2、各图中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比例?

 

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3)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回答)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

1.6=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

2.4:

1.6=60:

40也可以写成

=

(4)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找比例。

师: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2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  汇报。

 

一、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过,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过,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18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弄清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弄清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3、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6:

15=8:

20

(2)0.5:

0.4=2:

2.5

 

自学课本第34页内容。

1、比例各部分名称各是什么?

2、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3、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1.6=60:

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

﹕﹕﹕﹕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过。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空

(1)在a:

7=9:

b中,()是内项,()是外项,a×b=()。

(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如果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2、判断。

(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

()

(2)18:

30和3:

5可以组成比例。

()

(3)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

X=3:

Y。

()

(4)因为3×10=5×6,所以3:

5=10:

6。

()

3、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4、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19

教学内容

解比例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解比例的方法

2、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无误地解比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解比例需要用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3、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

10和3.6:

4     1000:

0.2和10:

0.002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3×40=8×15

9×0.8=1.6×4.5

X:

4=1:

22x=4

 

自学课本第35页例2和例3.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

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2、从例2和例3中,可以看出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什么叫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

320=1:

10或者:

=

10X=320×1(根据什么?

)10X=320×1    (根据什么?

X=

X=

X=32X=32

(6)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教学例3。

解比例

=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同学之间互相交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

1.5X=2.5×6

X=

X=10

 

一、完成课文“做一做”。

1.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

2.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过。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9题。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

教学内容

比例知识练习课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重点

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二、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什么是比例?

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解比例?

2、用什么方法判定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怎样把比例转化为方程?

 

自学课本第38页10—13题。

 

一.分析第10题:

10、按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和x的比。

(2)x和3/4的比等于零1/5和2/5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x,等号右端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4)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和5,两个外项分别是x和2.5。

二.分析第11题:

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

1。

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三.分析第12题:

12.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1)3×40=8×15

(2)2.5×0.4=0.5×2

四.分析第14题。

 

一、判断。

(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

(2)18:

30和3:

5可以组成比例。

()

(3)如果4Ⅹ=3Y,(X和Y均不为0),那么4:

X=3:

Y.()(4)因为3×10=5×6,所以3:

5=10:

6.()

二、解比例。

5.8:

7.2=11.6:

 X        4.5:

X=0.9:

0.4 25:

7=X:

35

34:

X=54:

2

12=X:

=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25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量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3、理解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关联的理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关联的理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呢?

我们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吧。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3、理解两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关联的理的变化规律。

 

自学课本第39—40页内容,思考:

1、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这种关系叫什么?

3、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自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3)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 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5)用字母表示,怎样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6)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1、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教师:

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2、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先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再观察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26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量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

其实,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表中的数据,可以用图像形象地表现出来。

请大家看第40页例题2.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量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自学课本第40页例2,思考: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你能判断杯中不的高度是7cm时,水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是225㎝3呢?

 

1.自学例2.

(1)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4)看图回答问题。

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1、完成P41“做一做”。

2、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3、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27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经过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1、引导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就的两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经过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引出反比例的量:

既然有正比例的量,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是否也有成反比例的量呢?

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自学课本第42—43页内容,思考:

1、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这种关系叫什么?

3、生活中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4、成正比例关系式和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有什么异同?

 

1.自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3)什么是反比例的量?

怎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5)成正比例关系式和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有什么异同?

2.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一、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二、拓展练习

(一)、填空

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成( )比例。

2、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 )比例。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 )比例。

4、读一本书的页数一定,()和( )成反比例。

(二)、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在括号内用文字注明)

1、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

( )

2、修路的总米数一定,修好了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 )

3、排印一本书,每页的字数和页数。

( )

4、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 )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 )

(三)、选择题

1、分母一定,分子和分数值( )

(1)成正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

2、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1)成正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

3、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和油的重量( )

(1)成正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

教学反思

西闫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使用人姓名:

张站军

课题

比例

授课年级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16-3-28

教学内容

练习课

(一)——辨别正、反比例关系

个性修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提示课题。

板书:

辨别正、反比例关系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1.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

说明理由。

(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

50

40

30

20

10

应付的钱数/元

1500

1200

①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

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③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    )

(6)圆的面积与半径。

(    )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