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812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回顾拓展二

2.课型

回顾拓展

3.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

4教学目标

1、能了解民俗,背诵两首古诗,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重难点:

5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

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

2、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文法。

(2)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

6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7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

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2.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自读对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民风民俗、

 

表达方式

 

欣赏班级习作集

 

 

 

朗读古诗

 

说说诗句的意思

朗读并背诵

 

 

 

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

 

 

加标点,体会不同的意思

9.反馈

(1)检测:

(2)教学反思:

 

10.板书

设计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范例

1.课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课型

精讲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4、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5.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语文第12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补充资料:

李大钊的事迹。

6.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

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

7.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

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

(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 整体感知。

师:

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

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相机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学们真会读书。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

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

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

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

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五、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

什么事?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

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

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教师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

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

他为什么会这样?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

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2、讨论文章的写法。

  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学生质疑:

谁回忆?

回忆谁?

回忆了哪些事情?

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生初读课文。

 

认读本课生字词

 

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学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

 

学生分段,概括大意。

 

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总结: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学生交流: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

 

学生体会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

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执着,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学生体会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学习照应

 

学生交流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9.反馈

 

10.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时间顺序

被捕前:

忠于革命

被捕时:

无所畏惧

法庭上:

沉着斗争

被害后:

全家悲痛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范例

1.课题

11*、《灯光》

2.课型

略读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5.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3、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6.学情分析

《灯光》是一篇老课文,现在的孩子远离战争岁月,所以感受不到那种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有着多少革命先烈在流血牺牲。

老师不能生硬地说教,只能借着文字的品读让他们一点一点去悟,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定位。

7.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通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词。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习往事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体会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

第一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第三句: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第四句: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第五句: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重点讨论: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对这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教师小结。

 

简单了解本文作者。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9.反馈

教学效果反馈:

 

教后反思:

 

10.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范例

1.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2.课型

精讲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5.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阶段,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道理,号召大家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文范畴。

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6.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

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7.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促悟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

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再读课文,边度边思考: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

每层意思是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对问题的理解。

3、全班交流,理清层次。

 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

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

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

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

(因果)

  (3)学生练习:

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

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5)板书:

(宗旨:

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

“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

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

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4)思考:

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

  

(5)思考:

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

“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

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板书: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nán) 还(huánhái)要

兴(xīng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再从

(1)________;

(2)______;(3)__________;(4)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齐读课题,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

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学生明确本课是学习目标。

 

学生思考:

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

(因果)

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思考:

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读课文,理解词语

 

 

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

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第一大组读课文

思考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第二大组读课文

理解词义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思考并回答

(因果)

 

 

 

 

 

第三大组读课文。

 

思考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