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908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docx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剖析

####大学

论文

论文题目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选题性质:

论文

院系##学院

班级#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

二0一三年5月1日

摘要: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财政支出决定着国家财政活动的规模,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繁荣的物质保障。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支出格局,就必须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而伴随着我省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地方财政支出稳步提升,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通过对安徽省(1990-2011年)近20年的财政支出及其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安徽省财政支出的变动趋势。

然后再观察其与经济增长的规律。

最后,通过对各项统计信息的分析汇总提出适合我省的最优财政政策。

关键词: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措施

引言

财政支出(publicfinanceexpenditure)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从上个世纪以来,财政支出的增长就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从理论与实证分析来看,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财政支出规模适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过大或是过小都会阻碍经济增长与发展。

为从总体上把握未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动趋势,以为未来财政支出总量政策做出选择,我们有必要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趋势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安徽省历年财政收支的变化

(1)1990-2011年财政收支和GDP总额:

年份

财政收入

(万元)

财政支出

(万元)

生产总值(GDP)

(万元)

1990

528866

615702

6580200

1995

1469994

1358776

18106600

1996

1931403

1787143

20933000

1997

2308100

2115260

23473200

1998

2620687

2420656

25429600

1999

2808495

2886031

27123400

2000

2904229

3234728

29020900

2001

3095500

4037988

32467100

2002

3466520

4568579

35197200

2003

4122917

5074398

39231100

2004

5207114

6015280

47593000

2005

6565525

7130633

53501700

2006

8165120

9402329

61125000

2007

10347253

12438342

73609200

2008

13260466

16471253

88516600

2009

15512563

21419217

100628200

2010

20638197

25876135

123593300

2011

26330221

33029911

153006500

注:

2005—2008年安徽生产总值数据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进行了修订。

此表格中数据皆摘于《安徽统计年鉴—2012》。

 

(2)1990-2011年财政收支增长速度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

增长速度(%)

占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1990

0.9

11.4

8.0

9.4

1995

35.2

45.7

8.1

7.5

1996

31.4

31.5

9.2

8.5

1997

19.5

18.4

9.8

9.0

1998

13.5

14.4

10.3

9.5

1999

7.2

19.2

10.4

10.6

2000

8.0

12.1

10.0

11.1

2001

6.6

25.2

9.5

12.4

2002

12.0

13.1

9.8

13.0

2003

18.9

11.1

10.5

12.9

2004

26.3

18.5

10.9

12.6

2005

26.1

18.5

12.3

13.3

2006

24.4

31.9

13.4

15.4

2007

26.7

32.3

14.1

16.9

2008

28.2

32.4

15.0

18.6

2009

17.0

30.0

15.4

21.3

2010

33.0

20.8

16.7

20.9

2011

27.6

27.6

17.2

21.6

注:

此表格中数据部分摘于《安徽统计年鉴—2012》,另一部分数据按数学公式计算后得到。

 

(3)1990-2011年财政支出变动趋势图分析: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从支出的数据来看,我省从1990年到2011年总体来说都是增加的;特别是2005年过后,财政支出增长快速。

(4)财政支出增长率分析: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1990年到2003年期间,我省财政支出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2004年到2008年这个期间可能因举办北京奥运会,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上升;而2009年到2010年可能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率再次下降;之后2011年经济稍有恢复,财政支出增长率稍有上升。

 

(5)1990-2011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分析: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从1990年到2011年这期间,我省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

具体看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较高的,这是由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

另一方面,在GDP的分配上,又实行“统收统支”制度。

 

二.安徽省历年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1)安徽省的经济总体概况:

安徽地处中部地区,位于华东腹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

安徽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豆类、高粱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

从经济发展来看,安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乐观,从2000年名义GDP的2902.09亿元到2007年的7345.7亿元,这几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27%。

经济结构也从以前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现在的农业、工业并进,主体发展工业并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多种经济结构。

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初步核算,2007年安徽生产总值(GDP)73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282.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848.4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为16.5:

44.7:

3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015元(折合1580美元),比上年增加1960元。

(2)安徽省1990-2006年各支出项目总额:

安徽省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单位:

(万元)

年份

基本建设

企业挖潜

科技三项

农业支出

林业支出

水利和

文体广播

教育支出

科学支出

支出

改造资金

费用

 

 

气象支出

事业费

 

 

 

 

 

 

 

 

 

 

 

1990

34213

17414

2583

31724

0

25963

22724

106890

3978

1995

83416

59457

7085

68456

0

57696

45818

270292

9444

1996

121416

111646

10256

90851

0

65467

53596

330249

11120

1997

149498

126566

16268

115791

0

75657

62206

370951

10467

1998

237498

156995

16131

109114

0

95180

58640

392305

12736

1999

350633

132375

23192

114787

0

98499

70807

463349

14462

2000

400853

137764

21049

106375

0

99562

79151

539913

13907

2001

435524

233515

20769

108724

0

116685

94125

666783

16136

2002

538225

145269

24998

101731

0

181142

110044

769113

17324

2003

474481

148824

27109

169118

34848

122420

118748

845575

18204

2004

508578

209463

29904

253414

168256

65258

145637

1055638

22153

2005

641160

232987

37659

289279

112115

75099

166755

1174312

25687

2006

976248

322134

51699

339334

121724

93839

216137

1520858

33438

年份

医疗卫生

抚恤和社会

行政

社会保障

行政

公检司法

城市维护费

政策性

志愿不发达

支出

福利救济

事业单位

补助支出

管理费

支出

补贴政策

地区支出

离退休支出

1990

37258

18760

1836

278

61930

27316

28901

115104

2601

1995

80506

33917

4725

147

177261

79365

73070

85046

2703

1996

87955

44093

28633

175

210821

102982

111771

112856

23369

1997

101035

48937

74456

887

237065

127554

110992

114979

28473

1998

104229

54898

112410

35537

233633

138216

104285

168394

35747

1999

114139

71878

146004

105641

299491

171673

104764

199275

44072

2000

117124

79268

181575

192444

347527

189001

105081

155154

53346

2001

127771

98785

239604

318657

424417

220834

123004

242335

41793

2002

143009

133955

291463

470823

485954

255454

130501

199157

45905

2003

170815

208102

322677

491158

512911

304227

141734

216787

48315

2004

221171

202407

369977

483863

645081

376652

177737

164909

53782

2005

250223

255928

422244

484508

737823

429256

217674

306798

57490

2006

347649

330804

462768

650938

933113

525970

274345

434996

62130

(3)安徽省2006年各项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百分比:

注:

因数据较多,所以只选用离现在时间较近的2006年进行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

安徽省在2006年的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最大为30%;其次是基础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分别占13%和12%。

而在表中也可以看出,我省的科技支出和水利气象支出严重偏低,仅为0.8%和1%。

 

(4)对于安徽省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情况分析:

a)对于基础建设支出,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来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省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

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b)再者,对于行政管理支出,我省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

c)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我省在医疗卫生支出上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

d)另外,我省的科学支出比重严重偏低,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8%。

这不仅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省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

因此,提高科学支出在我省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势在必行。

 

三.安徽省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措施

(1)从我省的各个财政支出项目所占比重方向考虑:

a)应该加强基本经济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这方面的投资。

不发达地区财政相对匮乏,我省应改善其投资环境,这种投资也应该是长久的、固定的,这样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

b)降低行政管理费用。

政府机构改革过几次并没有见效,所以仅仅凭合并机关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要削减公务员人数。

一些不必政府承担的职责应该转移给社会。

c)科教事业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收效甚微。

原因在于机制过于僵硬。

应该改革这方面的体制,尤其是选拔制度。

d)加大环境保护费用。

并且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

e)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

同我国其他发达省市相比,我省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很低。

我省有5950.05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很大,社会保障跟不上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

同时在医疗、养老这些方面学习其他省市的模式,发展社会养老、社会医疗保障、养老医疗保险等,以减轻财政的负担。

f)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出。

不应仅仅限于补贴等支持农业的支出,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出,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g)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如果支付支出不能满足公众偏好,也将失去财政支出的意义。

所以我省财政支出应该更加透明化,听取各方意见,例如举办听证会等,让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从我省颁布的文件中找出对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提出的意见:

a)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支出范围。

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加强对农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科教兴国”等战略的实施。

财政支出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重点支持那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或牵动性作用、而一般企业不愿意投资或无能力投资的项目;支持对于科技进步、市场发育等有重大影响而又具有风险的项目,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

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为保证我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要认真研究确定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合理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总量控制和编制管理。

 

c)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事业布局和结构。

各地要大力推进事业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事业布局和内部结构,切实解决由于事业体制、事业布局和内部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支出规模效益,优化支出结构。

要大力推行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变自给自足及服务机构和设施“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

d)改革预算管理,规范合理地分配财政资金。

认真解决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加强预算管理。

财政部门要理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内部关系,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保证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结合使用。

各地要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切实搞好“收支统管”工作。

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任务、业务活动及其支出,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决定取舍,排出轻、重、缓、急,并要加强对支出预算的论证,合理核定部门和单位的预算,不留缺口,减少非正常预算追加。

县以上各级政府都要成立预算论证委员会,组织经济、教育、科学等综合管理部门的专家对财政支出预算项目进行论证,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预算的权威,不得违反规定干扰预算的正常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预算管理具体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e)改革支出管理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对办公用房、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造和维修,大宗办公用品和设备的购置与维修,大额服务和技术等支出项目,要按照公开招标、议标、市场比价的方法进行政府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其他分散性采购由各支出单位自行组织。

审计、工商、物价、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审计和监督。

探索减少、取消公款配车,逐步推行货币化分配。

加快公费配置通信工具、医疗等改革。

对符合规定配备范围的通信工具,要实行费用自行结算、限额报销等管理办法。

在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实行之前,公费医疗经费可实行小病定额包干、大病统筹的管理办法。

强化接待费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预算、报销管理制度,严禁用公款吃喝、挥霍浪费。

要大力精简文件、简报和内部发行书刊,控制印刷费、书刊订购费的不合理增长。

本着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集中审批、严格控制各类会议。

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并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会期。

省里的会议一般只开到地市。

要进一步规范会议经费渠道。

党政机关召开的各类会议,一律不准发放礼品、纪念品,也不得安排与会议内容无关的参观、考察和高消费娱乐活动。

f)改革政府投资决策和管理方式,减少生产建设性资金的浪费。

各级有关资金管理部门对各种生产建设性资金的分配使用,要按照公开、公正、高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生产性资金项目选择要加强可行性研究,实行公开竞争,防止行政干预和领导“拍脑袋”、“一言堂”。

建设性资金的决策要引入专家机制,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减少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损失浪费。

对主观原因造成的重大的损失浪费问题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有收益的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行招投标管理,并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手段,加强资金运作,实现滚动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示范效应,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共同支持经济发展。

财政、审计部门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建设性支出预算的编报、审批和执行制度。

g)加强财政支出效益考核,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效益考核制度,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改变财政资金分配中“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有效地使用资金,促进资源共享和设备共用,效益考核办法由各地自定。

逐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紧密挂钩,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按规定用途使用,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

 

h)加强支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依法理财。

财政支出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纠正“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

各地要按照制度管理权限,认真做好支出制度的清理、废止、修订和新建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支出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逐步实现支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各地要协调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和控制。

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实现民主、公开理财。

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财会制度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按规定严肃处理,违反党纪政纪的由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同时,要建立损失浪费财政资金典型事例的公开曝光制度,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的增加。

我省财政支出也随之增长。

此时,政府更有责任合理分配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信息网)

《安徽省省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财政厅)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跨世纪财政工作的意见》(皖发【1998】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