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787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突破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

(2018·北京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

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解题思路

答案 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解题思路

 

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变式演练

(2019·湖南师范大学附中考前演练)费尔南迪纳岛是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635km2。

该岛气候凉爽干燥,草类茂盛。

岛上鸟类众多,但少有哺乳动物。

每年6月天气骤然变化“浓湿雾”从海上汹涌而来。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与费尔南迪纳岛成因相同的是(  )

A.菲律宾群岛B.夏威夷群岛

C.马达加斯加岛D.马尔代夫群岛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费尔南迪纳岛上有火山口,是火山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夏威夷群岛属于火山岛,菲律宾群岛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马达加斯加岛属于大陆岛,马尔代夫群岛属于珊瑚岛。

故选B项。

2.关于费尔南迪纳岛上“浓湿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南赤道暖流影响,水汽充足

B.“浓湿雾”从东北方向涌来

C.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D.雾的形成与大气透明度有关

答案 C

解析 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的水汽、静风、逆温等。

该区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水汽容易凝结成浓雾,C项正确。

3.费尔南迪纳岛缺少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长期远离大陆,物种交流较少

B.岛屿面积较小,食物资源不足

C.气候干燥凉爽,难以适应环境

D.火山活动频繁,生存难度较大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费尔南迪纳岛远离大陆,因此与大陆隔绝,相对独立,大陆上的哺乳动物难以到达,而且该岛的面积较小,生物的生活空间较小,食物不足,动物种类较少,天敌少,动物的优胜劣汰产生的进化作用较弱,动物进化较慢;而且该岛为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威胁动物的生存。

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生态问题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

(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解题思路

 

答案 

(1)B 

(2)B (3)D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2.“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植被变化为例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如下图:

  变式演练

(2019·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气候变化对植被演替有显著影响,长白山西坡海拔2140~2200米,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草本植物入侵后原生植被退化,被侵入地土壤水分增加。

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和坡度下草本植物入侵程度。

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草本植物的入侵方向是(  )

A.向较低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

B.向较低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

C.向较高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

D.向较高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海拔较低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已经较高,故草本植物应向较高海拔入侵;从坡度来看,坡度较大处入侵程度较高,说明草本植物是沿陡坡入侵的,故C项正确。

2.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风力D.土壤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地的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说明该地的土壤发育程度较差。

陡坡土层较薄,土壤发育状况不如缓坡,故陡坡的原生植被长势不如缓坡,更容易被草本植物入侵,据此分析可知,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

3.与灌木相比,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使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是(  )

A.土壤蒸发加剧B.生长耗水减少

C.植株高度减小D.枯枝落叶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与灌木相比,由于草本植物扎根浅,个体小,耗水量少很多,因此,在区域降水不变的情况下,草本植物相比灌木而言,耗水量会下降,从而导致土壤水分增加。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向1 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一),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二)。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

(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解题思路

答案 

(1)B 

(2)D (3)A

 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分析思路

1.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

水分。

  变式演练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七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

我国某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该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该平原是(  )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平原在3月份耕地上植被覆盖度大于25%,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农作物返青,覆盖度升高。

6月份,农作物成熟,收割,覆盖率降低,且该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该平原为华北平原,B项正确;松嫩平原无法种植冬小麦,太湖平原、江汉平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故A、C、D三项错误。

2.该地植被生长期内林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

答案 A

解析 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发芽,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植被覆盖度随之增加;8月份,该地区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故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A项正确。

3.该地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出现峰值的时间及对应的农作物类型是(  )

A.4~5月 冬小麦B.6月 玉米、高粱

C.8月 冬小麦D.11月 玉米、高粱

答案 A

解析 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等农作物达到生长中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该地11月份玉米等农作物已经收获,植被覆盖度低。

考向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题思路

答案 

(1)A 

(2)C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2.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变式演练

(2019·河北邢台上学期四模)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

有位诗人写道:

“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

”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1~3题。

1.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

2.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D

解析 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

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不会是乔木,最可能是灌木,故D项正确。

3.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人类活动

C.降雪量D.地形坡度

答案 A

解析 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A项正确。

                

技能提升  运用综合思维 加强地理实践

微专题6 非地带性

 

1.非地带性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石性质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2.非地带性因素

3.非地带性与地带性的关系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2019·河南省名校联盟调研)我国甘肃某地位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年均降雨量386mm,潜在蒸发量1439mm,下图示意其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状况。

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地形、土壤等环境特征较为一致。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5月底该地自然植被土壤含水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微弱B.降水较多

C.积雪融化D.河流补给多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若蒸发为主导因素,则应在气温更低的5月中旬土壤含水量高;黄土丘陵区5月份没有积雪;河流补给主要在沿河地带而不会是普遍现象;5月底该地自然植被土壤含水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降水较多。

2.农田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主要原因是农田(  )

A.植被覆盖高B.位于阴坡

C.灌溉较多D.地形平坦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灌溉来弥补天然降水的不足,因此使得农田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植被类型。

3.天然荒草表层(1~10cm)土壤含水量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度B.地形地势

C.根系深度D.土质状况

答案 C

解析 荒草的根系浅,因此荒草表层的土壤水分除蒸发外还被荒草吸收,使得其含水量较低。

热点聚焦6 生物与环境

1.影响植被的自然条件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被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莲藕指示水湿环境、骆驼刺指示干旱环境、铁芒箕指示酸性土壤环境、碱蓬指示盐碱性土壤环境等;旗形树冠可以反映风向。

年轮的间隔宽窄不一样,可以表示向阳、背阴,或温湿环境及干冷环境;大石块、树主干向阳一侧的草,生长较旺盛;而白桦树背阴一侧的树皮较粗糙或有许多裂纹及疙瘩,并且弹性较差;松柏类及杉树在树干上流出的胶脂南面的较北面多,并且容易结成较大的块;果树向阳一侧果实结的较多,以苹果、红枣、柿子、柑橘等最为明显,果实在成熟时也是朝阳的一侧先变色;长在石头上的青苔喜阴湿,尤其以背阴一侧为多;积雪的融化一般是先融化朝阳的一面。

3.生物入侵

(1)含义: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入侵条件:

外来入侵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活动影响深。

(3)入侵途径

(4)危害: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危害工农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五模)在温带,树木有明显的年轮,可以代表不同年份生长条件的差异。

下图为欧洲温带同一纬度不同地区甲、乙、丙三棵同种柏树横切面图(横切面取自同一高度的树干,各图的比例尺相同)。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甲、乙两棵树木年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降水

C.光照D.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甲、乙两棵树木为同种的柏树且所处纬度相同,年轮中密、疏的交替分布特点一致,不同的是各年轮的间距,故两棵树的树龄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可推知两棵树年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差异,B项正确;两棵树位于同纬度地区,热量条件相差不大,A项错误;光照主要影响树木朝阳、背阴面的年轮间距,C项错误;人类活动对于树木年轮差异形成的影响较小,D项错误。

2.丙树木(  )

A.年轮不对称的原因是受强风影响

B.所在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

C.年轮密集的一侧朝向太阳

D.所在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小

答案 D

解析 丙树木年轮不对称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年轮密集的一侧处于背阴面。

年轮分布与当地的风向、风力关系不大。

丙树木年轮分布较均匀,说明所在地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树木每年的生长速度相近。

 

配套作业  微专题6 非地带性

选择题(共11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降水等条件影响下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林线海拔范围。

据此回答1~3题。

地区

纬度位置

海拔(米)

天山

42°N

2800

长白山

41°N

2400

四姑娘山(四川)

31°N

4200

色季拉山(西藏林芝)

29°N

4600

玉山(台湾)

23°N

3400

1.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是(  )

A.冬温B.夏温

C.积温D.均温

答案 B

解析 由表可知,纬度较低,林线较高,说明热量是影响林线的重要因素。

表中显示,天山纬度比长白山高,林线却比长白山高,二者都位于温带,冬温较低,林木生长缓慢,夏季林木生长较快。

但夏季时,天山比长白山的昼长长,位于大陆内部,夏季的温度更高,导致天山的林线比长白山高,这也说明夏温是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

2.根据上表可知(  )

A.纬度越高,林线越低

B.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C.同一纬度,降水越多林线越低

D.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林线越低

答案 C

解析 据表可知,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林线越低,但并不是绝对,如天山林线海拔高于长白山,A项错误;长白山降水多于天山,但林线却低于天山,B项错误;同一纬度,热量条件相似的前提下,降水越多林线越低,C项正确;同一纬度,林线高度与降水关联度更明显,D项错误。

3.西藏林芝的色季拉山是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与此相关的是(  )

A.暖湿气流的影响B.冰雪融水多

C.垂直地带性显著D.太阳辐射强

答案 A

解析 西藏林芝位于藏南谷地,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形成地形雨,导致色季拉山森林茂密,成为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

2018年1月中下旬,一场暴雪席卷我国江淮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到35cm,雪后持续低温晴朗天气。

右图为江淮地区雪后第五天拍摄的一多层楼房房顶照片,照片显示该屋顶西面积雪面积较小,东面积雪面积较西面大,正南面仍被积雪完全覆盖,北面积雪面积最小,而当时地面积雪几乎没有融化。

据此完成4~6题。

4.屋顶正南面积雪保存较完整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正前方有建筑遮挡阳光

B.积雪厚反射太阳辐射多

C.背阳面吸收太阳辐射多

D.向阳面吸收太阳辐射多

答案 B

解析 厚厚的积雪反射太阳辐射能力强,使得南面屋顶吸收太阳辐射少,南面屋顶温度低,不利于积雪融化。

5.屋顶西面积雪融化较东面快的原因是一天中(  )

A.太阳照射西面时气温高

B.太阳照射东面的时间短

C.太阳照射西面的时间长

D.太阳照射东面时高度角小

答案 A

解析 屋顶西侧积雪融化快,说明太阳照射西侧时气温较高,并且随着地面辐射的增强,在下午2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A项正确;太阳辐射照射东西两面的时长没有什么差异,B、C两项错误;太阳辐射照射东面和西面的太阳高度没有什么差别,D项错误。

6.照片中东侧屋顶西面的积雪面积大于西侧屋顶西面的积雪面积,形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坡度

C.日照时间D.风向

答案 C

解析 当下午太阳落山时,东侧屋顶西面会受到西侧屋顶的遮挡,而西侧屋顶西面部分不受遮挡,西侧屋顶受阳光照射时间较长,导致楼顶温度较高,融化较快,所以东侧屋顶西面的积雪面积大于西侧屋顶西面的积雪面积,故C项正确。

(2019·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7~8题。

7.自然带②的典型植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温带草原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自然带②大致分布在55°N以北的地区。

该区域纬度高,冬季严寒,典型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故B项正确。

8.①自然带西部南北跨度较大的影响因素是(  )

A.河流B.地形

C.洋流D.土壤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①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自然带西部向北延伸,故C项正确。

(2019·全国名校联考)下图为中国某地孤立山块植被分异示意图,该地海拔一般300~400m,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m。

据此完成9~11题。

9.依据图文信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答案 B

解析 该地位于我国,沟谷植被为亚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该地气候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10.新鲜崩积物上只生长低等植物,可能的原因是(  )

A.干旱缺水B.光照不足

C.日温差大D.缺少土壤

答案 D

解析 新鲜崩积物由岩石碎屑构成,因缺乏有机物等,还没有形成土壤,高等植物难以着生。

11.对该地孤立山顶生物多样性影响最大的要素是山顶的(  )

A.面积大小B.岩石类型

C.海拔D.地形坡度

答案 A

解析 孤立山块海拔低,山顶面积越大,环境分异越明显,物种越丰富。

热点聚焦6 生物与环境

选择题(共11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吉林市调研)2014年8月,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本植物入侵灌木植被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越强),在长白山苔原带西坡海拔在2046~2291m之间均匀布设若干样方。

对样方的表层土壤进行测量,以分析不同坡度和海拔草本入侵度的差异,并生成下表。

据此完成1~3题。

不同草本入侵程度下的土壤因子平均值统计表

1.引起草本植被入侵灌木植被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水分

C.光照D.热量

答案 D

解析 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垂直自然带自下而上一般递变规律为森林—草甸—荒漠—苔原—冰原;气温和降水是递变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总体规律是全球气候变暖。

因此,草本植被入侵灌木植被说明草本植被在高海拔地区生长条件得到满足。

主导因素应该是气温。

2.通过数据说明草本入侵程度最强的部位位于(  )

A.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区

B.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地区

C.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地区

D.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的地区

答案 B

解析 读表可知,从海拔上来看,海拔越高的地区侵入程度越低;从坡度上看,坡度越小的地方,入侵程度越低。

因此入侵程度最强的位置位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地区。

3.推测草本植被入侵时使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发生的变化(  )

A.有机质增加,水分减少

B.有机质增加,水分增加

C.有机质减少,水分减少

D.有机质减少,水分增加

答案 D

解析 因为“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越强”。

气候变暖后,草本植被入侵了灌木植被,说明草本植物生长对热量要求更高,使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分增加。

(2018·郑州三模)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m、4m、8m、12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

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B.地势起伏

C.坡面朝向D.人类活动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距路径越远物种丰富度越高,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

5.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

A.0m处B.4m处

C.8m处D.12m处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

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

6.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

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

A.0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B.4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C.8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

D.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答案 D

解析 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

据图可知,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