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7561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一)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诗歌大意】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主题与赏析】

1.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一个“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寥落之情。

2.“梳洗罢”,三个字勾画了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写出了思妇等待时间之长和失望之深。

赏名句: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百蘋洲”。

示例:

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

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白蘋洲”更令人肝肠寸断,这两句抒发了思妇深深地相思之苦。

【练习】

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望江南》作者是__晚唐__(朝代)温庭筠___(姓名),_花间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作背景】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诗歌大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主题与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并用“异”字统领全文,又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

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渲染了边塞荒漠的悲凉。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

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此词慷慨悲凉,写出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赏名句: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

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

表现了边塞凄凉萧条的意境。

【练习】

1.《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姓名)。

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

1.《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姓名)。

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2.这两句写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出边塞的荒凉、冷清、豪迈的景致。

3.《渔家傲·秋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写出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同时也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歌大意】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风一般卷过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主题与赏析】

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

1.上片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突出了一个“狂”字(体现在一太守出猎的雄姿,二太守出猎的场面,三太守出猎的豪气);下片则表现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引用典故

“看孙郎”引用孙权“孙郎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

“遣冯唐”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

“射天狼”的典故表现词人希望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绘诗境:

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示例: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练习】

1.《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宋_朝_苏轼,字_子瞻_,号东坡居士________,与__苏洵____,苏辙并称“三苏”。

“江城子”是__词牌名____,___密州出猎___是词的题目。

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2.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写太守率领众随从纵马狂奔飞快越过小山岗,突出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4.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

(四)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写作背景】

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诗歌大意】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主题与赏析】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

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具。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

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

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这是其构思新颖处。

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赏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比作有重量的物体压在心头,连船也载不动。

比喻新奇,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练习】

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1.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

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

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2.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

《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解国恨家愁。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写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

【诗歌大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主题与赏析】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回忆边塞征战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壮词”特色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练习】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朝爱国词人(姓名),与并称“苏辛”。

宋辛弃疾苏轼

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梦见了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写了喝酒后挑灯看剑的活动。

梦见了自己已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

2.描绘上阙中描写军队生活的画面。

2.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3.这首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通过回忆边塞征战生活,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附录

(一)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歌大意】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篮子送饭菜,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主题与赏析】

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

【练习】

1.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一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

1.夜里刮起南风,麦子被风吹黄了,覆盖在田埂上。

妇女们挑着盛满食物的竹筐,小孩提着装满汤的壶,去给在南冈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一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

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

2.由“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你能联想到李绅的《悯农》   ,。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这与《观刈麦》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比较,说一说它们共同的表达效果。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都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农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作者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沉重赋税,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

流露出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赋税沉重的罪恶。

附录

(二)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歌大意】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主题与赏析】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

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

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

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赏名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示例:

“偏”字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愉悦心情,“新”“绿”表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练习】

1.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日月夜图。

1.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影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3.由“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可以使人联想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描写早春的名句,。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附录(三)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歌大意】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主题与赏析】

此诗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诗人选取寒秋时早行时于驿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

此诗成名主要在于第二、三联的成功。

诗人将十个名次一一排开,选材典型,抓住了最能表现羁旅之思景物组合成一个意境,有声有形,形象感极强。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作者对早行回乡途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

2.请结合诗歌内容描述颔联的景色。

 

2.天边残月未落,房顶盖着茅草的山中小客店,传来报晓鸡鸣。

村外,木板小桥上凝着一层白霜,桥上下一行疏疏落落的脚印。

附录(四)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写作背景】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

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诗歌大意】

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

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

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

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

【主题与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章。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

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着清香。

这首词上片写梅花在风雨交加的寒冬黄昏中孤独地开放着,这正是作者不幸遭遇的形象化。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故历来为后人称颂。

全词用清俊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梅的品格、姿态,隐喻表达了作者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

【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也正是作者一生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

2.托物寄意,物我相融。

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

3.一个“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

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为下句写梅花的高洁品质作铺垫。

 

附录(五)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诗歌大意】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

【主题与赏析】

用状物法写春景,春意盎然,清新朗润。

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

【练习】

1.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所展现的美好画面。

1.美丽的池塘边,星星点点的长出了碧绿的青苔,树上一只黄鹂躲在嫩绿的树叶后,清脆的鸣叫,春日白天见长,雪白的柳絮在漫天飞舞。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

附录(六)浣溪沙苏轼

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诗歌大意】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主题与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途中细节的描写,绘成了一幅温馨、祥和、恬淡、和谐、清新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也折射出其喜悦的心情。

【练习】

1.作者为了渲染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选取了哪几个画面?

请将画面描绘出来。

1.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飘落的枣花沾满衣巾,缲车的响声缭绕在上空。

古柳树下,穿着牛衣的人在那里卖黄瓜。

2.从下片看,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的?

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特点?

试结合“敲”字加以分析。

2.作者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中的;为官的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

例如“敲”字刻画了作者的动作自然谦恭,仿佛造访朋友,唯恐惊扰于他,表现出一方州官的平易近人、体恤百姓的特点。

附录(七)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歌大意】

薄雾浓云笼罩着淡淡的哀愁,瑞脑香烟缭绕在金兽炉口,又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白昼。

百无聊赖中又是重阳佳节,玉枕纱帐,半夜时候,已觉凉意浸透。

黄昏后,在赏菊的东篱饮酒,只觉阵阵幽香飘漾在衣袖。

不要以为饮酒赏菊就可以解忧,你看那西风卷动帘脚,露出个人儿来,比菊花还瘦。

【主题与赏析】

全词情景交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练习】

1.这首词作于何时?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重阳节。

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2.“人比黄花瘦”中“瘦”字呼应了该词中哪个字?

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愁”字。

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因离愁而形容憔悴腰肢瘦损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思念亲人的凄苦之情。

附录(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歌大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