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7152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大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两大阶段:

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大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准备——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

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概念: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

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以拱卫周王室,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分封对象:

①首先是王族,这是分封的主体,受封之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如鲁、晋、卫、燕等,这使得封国宗亲化,以实现“选建明德(王室亲族),以藩屏周”。

②其次是功臣,这一方面显示王的恩德,另一方面用姻亲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

例如姜尚,“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③第三类分封对象是“友邦冢君”与古帝王后代。

如宋国,其有自己的族属和部众,在其原统治地区的族群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其分封并与之联姻,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和对其进行统治,也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

(4)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诸侯权利和义务:

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诸侯还有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6)发展演变:

溯源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史料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

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废除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遗存

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7)积极作用: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8)局限(瓦解的原因):

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概念: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缘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力,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

②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4)作用:

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5)深远影响:

①利:

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②弊:

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传宗接代观念和重男轻女思想;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1)史料一出自近现代史学家的著作,主要介绍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了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

(2)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关键信息“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周王朝后期,地方诸侯分裂割据,挑战天子权威,这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解:

                           

                              

【提示】 意图: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

形成了二元政治体制。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试解:

                           

                              

【提示】 趋势:

逐步瓦解。

原因:

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纽带难以维系;井田制瓦解,使其失去了经济基础。

►探究2 宗法制的目的及影响

史料一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

史料二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

农村宗族械斗),以及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主要强调了宗法等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其中关键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2)史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

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宗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但若引导不当,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试解:

                           

                              

【提示】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和各级贵族权力的稳定。

积极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

试解:

                           

                              

【提示】 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寻祖探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一些家族重修家谱、族谱等。

[素养3—历史解释]

一、从多角度分析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

2.分布区域:

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亲族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君臣权利与义务较为明确,进一步彰显了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1.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

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素养4—家国情怀]

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018·安徽合肥一模)《礼记》记载:

“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据此可知(  )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

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

D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祭祀的权利,故A项错误;夏朝时期,已有祭祀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而不是贵族之间融洽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祭必告于宗子”可知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故D项正确。

]

2.(2019·广东广州综合测试)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根据“殷周”“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等可以判断B项错误;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

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

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D [商代与西周均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故A项错误;由材料“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商王与周王的权威比较,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由材料“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知,周王的统治权威要高于商王,这说明西周时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故D项正确。

]

4.(2019·广东东莞检测)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D [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中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

]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1.前提:

一项前无古人的功业。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拥有了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

2.原因:

具备三大历史根源。

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统一全国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4.巩固统一

(1)北击匈奴:

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修“直道”、长城。

(2)统一岭南:

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3)征服“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西南夷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5.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

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1)创立: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3)特点:

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2)参政方式:

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

“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内容:

①郡守: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或县长: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

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

(4)意义:

①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②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1)史料一中的“法令出一”反映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史料一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为秦始皇设的本纪,其主要记录了秦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2)史料二形象地体现了秦朝“百官公卿”各自的地位职权,表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秦朝怎样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试解:

                           

                              

【提示】 史料一体现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创立。

史料二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显著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这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探究2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史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关键信息“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进一步揭示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关键信息“天之变局”是指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许多大臣皆出自布衣。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试解:

                           

【提示】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综合以上史料,概括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

试解:

                           

                              

【提示】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变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素养3—历史解释]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官僚政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

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皇权独尊

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高度集权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两对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二、多角度理解秦代官僚政治取代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

1.转变

(1)从产生特点看:

先秦贵族政治是与分封制相伴而生的,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秦代官僚政治是以皇权为核心,以郡县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

(2)从概念内涵看: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秦代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3)从政治体制看:

先秦贵族政治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秦代官僚政治是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4)从演变趋势看:

先秦尚未完全集中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

2.作用

(1)政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

(2)经济: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1.(2019·山西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B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是对前代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A项;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他父亲夏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确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逐渐形成,所以B项符合设问要求;C项指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信息不符;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所以D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2.(2019·河南安阳模拟)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

这一叙述(  )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D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分封制之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使得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D项正确。

]

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秦代主要是由“三公”和诸卿组成的朝廷,这是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

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创设(  )

A.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度

B.意味着皇权政治的真正崛起

C.建立了代行皇帝政务的权力机关

D.表明中央机构加强控制地方事务

C [材料表明,秦代主要是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成为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即三公九卿受制于皇帝,是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正确;A项“成熟的官僚制度”说法错误,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项错误。

]

4.(2019·江西宜春五校联考)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员,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符合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继续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如考查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但考查内容却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表达。

2.试题体现综合性。

打破模块界限,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综合考查,且注重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历史问题进行纵向考查。

3.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

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