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7041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33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

第33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纲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标提示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考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 ①革命暴力 ②封建帝制 ③土地问题 ④反帝反封建 ⑤联共 ⑥帝国主义 ⑦节制资本 ⑧国共合作

[巧学妙用]

1.图示解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图示解史——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考法1 认识三民主义的内涵

【考题1】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提炼题干的主旨:

基层同盟会会员对三民主义的宣传与认识;其二,准确解读信息:

“赶走北京皇帝”说明重点宣传的是民族革命,“我们都当官”说明对建立怎样的政权事实上还是模糊不清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三民主义的内涵

(1)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族主义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生存发展问题,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2)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是基础。

民生主义要解决人民的贫困、国家的富强问题,能够巩固前两个革命的成果,是三民主义的基础。

考法2 理解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考题2】1924年,孙中山说:

“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  )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 C

』解答本题要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明确时间信息——“1924年”;其二,提炼主旨:

孙中山试图实现“耕者有其田”;其三,结合所学知识:

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平均地权”具体为“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1)内容新

①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

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考法3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的表现

史料一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

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

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史料二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

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提示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影响: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民族统一。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

提示 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史料一中“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其既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史料二的主旨:

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改变。

信息“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反映出孙中山从最初的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到真正实现民权为人人所共有。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的表现

(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

考法4 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救国理论及实践

史料 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评析史料中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提示 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无法实现的。

』“史论结合,论由史证”“获取、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论证某一历史现象或观点”是高考第41题的常见形式。

如本题,“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则体现了孙中山进行政治革命、民权革命的目的之所在。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1.(2014·课标全国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 1926年的中国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

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北洋军阀、地方军人,他们都标榜“爱国”“爱民”“民权”等民主进步思想,这说明了当时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故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一些人宣传、认同民主思想,不能说明“各界趋同”,排除A项;当时的蒋介石是革命力量的代表而非“军阀”,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解析 刘邦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奉行的是君主专制;孙中山代表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的是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A;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题干材料的历史变迁,排除D。

答案 B

3.(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

“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完全曲解了孙中山的意图;D项表述本身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C

4.(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 由“革命”“反朝廷”可知与辛亥革命有关,由“独立”“岂是鞑子的”可知强调民族主义。

答案 B

5.(2012·海南高考)1918年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解析 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

由“俄国……稳固,则我可……大发展也”可知C项正确,A项时间是在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1918年国共并没有实现合作。

答案 C

6.(2011·重庆高考)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 民权主义所要解决的是政体问题,即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故A项正确。

答案 A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永州模拟)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

解析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但尚未达到“让民顶天立地”,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反对帝制,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相符,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不尽相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传播在后,与“‘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吉林五校联考)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解析 材料认为各省应该有内政的完全自由,但是涉及国家范围内的事务需要有中央政府管理,这是美国的分权制衡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6·郑州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

“(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实质上体现出革命派(  )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解析 结合史实,三民主义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我高皇帝”“清室”即突出满汉民族矛盾,而非民主与封建的矛盾,故C项正确;D项属于表象,题干要求从“实质”来看,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7·江西上饶模拟)“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

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孙中山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

A.外国势力的干涉

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军阀之间的混战

D.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解析 依据题中材料“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说明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故A项正确;题中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得知,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而不是军阀混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7·新疆塔城地区模拟)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

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

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

”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解析 孙中山是革命活动家,材料中“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表明了其现实追求,而非仅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故A项错误;第二国际主张社会主义,材料中“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印记仍在,与材料中“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7·江西九江模拟)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

十五、企业之有独占性质者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铁路航道等,当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扶助农工、节制资本”,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2017·江苏南京、盐城调研)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  )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解析 土地国有,与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不“彻底”,故B项错误;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因此“开始关心”与材料中“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不符,故C项错误;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中“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表明发展了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6·广西株洲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 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权思想,故B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金华十校联考)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解析 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虚假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10.(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

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

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

”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脱离了中国的现实

D.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解析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钱穆看来都是世界进步思想的体现,并不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政治的问题,因此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故B项错误;脱离了中国的现实不符合材料的观点,故C项错误;钱穆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集法西斯精神的优点,民生主义集苏俄共产政权的长处,民权主义集英美代议制的理论优点,体现了三民主义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吉林长春二检)孙中山说:

“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解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故A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是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的解释,而且当时孙中山与中共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C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湖南永州调研)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

“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

”这表明蒋介石(  )

A.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B.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C.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解析 材料反映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的赞赏,与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然而益可宝贵也”,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故B项正确;蒋介石的观点是遵循三大政策中“联俄”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蒋介石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

(1905年8月13日)

材料二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

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

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

材料三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的。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

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问,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列举相关史实,注意材料的出处。

(2)问,考查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依据材料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综合分析题干材料,分析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

答案 

(1)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张:

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优势。

态度:

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3)原因:

革命屡遭挫折;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

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