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168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01知识管理

1.物理变化

定 义:

的变化。

外观特征:

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或状态的改变。

2.化学变化

定 义:

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外观特征:

常表现为 _、 、生成沉淀等。

并伴随 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注 意: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02基础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有气体放出 B.有颜色改变C.有新物质生成D.有沉淀产生

2.(南充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雪糕融化B.汽油挥发

C.高粱酿酒D.矿石粉碎

3.(娄底中考)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

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

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03中档题

5.(铜仁中考)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7.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

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

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

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8.如图所示是探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中的现象:

(2)装置B中,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上述实验过程中,物理变化:

; 化 学 变 化 :

(3) 装 置 A 和 B 中 都 有 气 泡 , 其 本 质 区 别 是

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01知识管理

1.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等。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 、 、 、硬度、

、 、密度等。

注 意:

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易错提醒: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描述性质常用“易”“能”“会”“可以”等。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关 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02基础题

1.(上海中考)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沸点B.溶解性

C.可燃性D.导热性

2.(福州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3.(常德中考)下列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C.一氧化碳有剧毒D.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

4.(福建中考)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

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

请根据材料归纳:

(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 、 、 (写出三条)。

(2)过氧乙酸的化学性质有 (写出一条)。

03中档题

5.(福建中考)下列为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D.我会生锈

6.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B.镁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在夏天易变质C.氢氧化铜受热易分解;汽油燃烧

D.石灰石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我们也可以按它们的性质不同进行区分。

试区分下列物质,并写出根据什么性质区分该组物质以及该性质的类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物质 利用的性质及性质类别铁丝和铜丝

白醋和白酒

厨房中的白糖和精盐

8.取一块木炭做了如下实验:

①观察木炭是灰黑色固体;

②另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块,比较后发现煤的质量比木炭大;

③点燃木炭,木炭燃烧,经检验其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④把木炭砸碎。

上述各项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

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9.设计实验鉴别下列物质(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 用 物 理 性 质 鉴 别 :

利 用 化 学 性 质 鉴 别 :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 用 化 学 性 质 鉴 别 :

请规范地抄写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字母要大写。

如果有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 氯Cl:

, 氩Ar:

, 钾K:

, 钙Ca: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知识管理

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2.生成其他物质颜色改变放出气体能量基础题

1.C 2.C 3.B 4.B

中档题

5.A6.D7.

(1)热水化学

(2)发热物理二8.

(1)水沸腾,生成水蒸气,在玻璃片上凝成水珠

(2)将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前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后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知识管理

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基础题

1.C 2.C 3.A 4.

(1)无色 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或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挥发等其他合理

答案)

(2)温度稍高能分解为乙酸、氧气中档题

5.D 6.B 7.颜色:

物理性质气味:

物理性质味道:

物理性质8.

(1)④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

有其他物质生成 ③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2)灰黑色固体、密度比煤小、硬度较小 可燃性 9.

(1)分别取样品闻气味,有酒香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分别将样品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样品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01知识管理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

化学科学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是通过 得出的。

化学实验:

观察变化时要对物质在变化前、 和 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蜡烛是白色固体, 溶于水,且密度 水。

燃烧时:

蜡烛的火焰分为 、 和 三层,其中 温度最高;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生成;用一个用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还有生成。

熄灭后:

白烟从烛芯冒出,若点燃白烟,能被点燃。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

向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中分别滴加石灰水,振荡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02基础题[

空气瓶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的木条熄灭

空气瓶中无变化,呼出的气体瓶中变浑浊

空气中的玻璃片没变化,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

空气中 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呼出气体中含有 比空气中多

空气中 比呼出的气体中少

1.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小亮提出:

“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能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多。

”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2.在擦玻璃时,人们常向玻璃“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

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B.氮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

3..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A.模仿B.对比C.推理D.假设

4.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不能被点燃

5.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