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81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层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一.引入新课,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二、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第二课时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提问:

“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

“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

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

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

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第三课时

投影显示如下: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读到此,我们会想:

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

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②悬挂照片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

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

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小结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课后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二、导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

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四、比较欣赏: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五、游子吟(孟郊)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等,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篇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及教学资料

1

2

3

第一单元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1新闻两则课文

毛泽东

两则新闻把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两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4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白崇禧经常说: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

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

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襄阳也是国

5

【篇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学期)

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题材:

战争主题。

体裁:

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

综合性学习:

1、主题:

“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

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

22课时

第一课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

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

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

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

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

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

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6:

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

西路军与东

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

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

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

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

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互动9: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

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

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

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

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

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

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

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

预言

教学后记: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