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6739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docx

古诗文大赛2940剖析

29.楚子发母

原文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②。

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

③”对曰:

“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④。

”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

”对曰:

“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⑥,使人数之曰⑦: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⑧耶?

客有献醇酒一器者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⑩,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⑪而士卒战自五也⑫,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⑬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⑭,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诗》不云乎⑮,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⑯,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⑰虽⑱⑲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

”子发于是谢⑳其母(21),然后内之。

[1]

译文

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

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救援兵,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

子发母亲问使者:

“士兵们可安好?

”使者回答说:

“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

”母亲又问:

“那么将军可安好?

”使者回答说:

“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

”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

“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

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

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

《诗经》上不是说了吗?

‘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

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

”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

注释

1.子发:

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名舍,字子发。

2.问:

探望,看望。

3.无恙:

安好。

恙(yàng):

忧,病。

4.并分菽(shū)粒:

大家分吃豆粒。

并,合起来。

菽,豆粒。

5.朝(zhāo)夕刍豢(huàn)黍粱:

这里是吃好肉好饭的意思。

刍:

牛羊。

豢:

猪狗。

黍粱:

好粮食。

黍:

黄米。

粱,高粱。

6.内:

同“纳”。

不内,不让儿子进门。

7.数(shǔ)之曰:

责备他说。

数,列举(罪状)。

8.越王勾践: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来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9.醇(chún)酒:

美酒。

10.注:

倾倒。

11.味不及加美:

意思是江水中并没有增加酒的美味。

12.战自五也:

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自,自然。

下文“战自十也”意同。

13.糗(qiǔ)糒(bèi):

干粮。

14.甘不逾嗌(yì):

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逾,通“逾”,超过。

15.谢其母:

向他母亲认罪。

16.虽:

即使。

17.谢:

谢罪。

18.于:

向。

19.食:

吃。

20.归:

返回。

21.菽粒:

豆粒。

22.醇酒一器:

一坛美酒。

23.嗌:

咽喉,此处做动词用,咽。

24.刍豢黍梁:

刍,牛羊;豢,猪狗;黍,米;梁,高粱。

25.使:

命令,派遣。

26.食:

吃。

27.为:

担任

28.绝:

断绝

29.得:

能够

30.加:

增加

解读

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一个对孩子严格要求的母亲。

儿子在前方率兵战斗,她牵挂的是士兵的安康,牵挂的是儿子能否与士兵一起同甘共苦。

当得知士兵艰难得只能“并分菽粒而食之”,而作为将军的儿子却“朝夕刍豢黍粱”时,她深为不安,儿子得胜归来时,本可出郭相迎的她却“闭门而不内”,并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直到儿子认错后,才让他进家门。

这位母亲以她的言行告诉我们:

父母之爱如果仅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肤浅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从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这样才能保证子女走正道,干正事。

人物品质

【子发母】:

教子有方,深明大义,明事理,严厉,爱国

【子发】:

知错就改

【士兵】:

卖心卖力,不畏牺牲,不虚荣

领悟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非止限在生活起居,更非一味顺从溺爱,真正深明大义疼爱子女的父母更应该立其身、正其行,培养他的操行品德。

而从子发自身为楚将带兵的身份来说能得出的教训就是:

“得人心者成人事,失人心者损人事,为将须得与士兵同甘共苦方能克敌。

成大事者,爱民为先。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使人请于王 请:

②其母闭门而不内 内:

③使人数之曰 数:

④子发于是谢其母 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幷分菽粒而食之;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B.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

C.使人请于王;而自康乐于其上

D.王又以赐军士;以之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

②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子发之母的性格特点。

5、子发之母的话阐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

1、①求救 ②使……入内 ③数落、责备。

 ④谢罪。

2、D

3、①越王勾践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

②即使能够取胜,也不是用兵的正确的方法。

4、深明大义,严于律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等。

5、①作为上级,不能高高在上,独自享乐,要体察下情,与下属同甘共苦,才能取得成功。

②主观性题目,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如要严于律己,关心他人等

30.晋文公伐曹

原文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韂,韂人弗许。

还自河南度,侵曹,伐韂。

正月,取五鹿。

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韂侯请盟晋,晋人不许。

韂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

韂侯居襄牛,公子买守韂。

楚救韂,不卒。

晋侯围曹。

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厘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

)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

楚围宋,宋复告急晋。

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於晋:

患之。

先轸曰:

“执曹伯,分曹、韂地以与宋,楚急曹、韂,其势宜释宋。

”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翻译

五年(前632)春天,晋文公将进攻曹国,向卫国借路。

卫国人不答应。

晋军只得迂回从河南渡水,侵袭曹国,攻打卫国。

正月,攻下五鹿。

二月,晋侯、齐侯在敛盂结盟。

卫侯请求与晋结盟,晋人不答应。

卫侯又打算与楚国联合,国人却不愿意,结果赶出卫侯以讨好晋国。

卫侯住到襄牛,公子买驻守卫国。

楚国想援救卫国,却来不及。

晋侯包围了曹国。

三月四日,晋军进入曹都,列举曹君罪状,因他不听矨负羁的话,却御用乘坐华丽车子的三百名美女。

晋文公命令军人不许进入矨负羁同宗族的家庭内,以报答当年的恩德。

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告急。

文公要救宋国就得攻打楚国,但因为楚国曾对他有恩,不想攻打它;想放弃宋国,宋国也曾对文公有恩:

左右为难。

先轸说:

“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急于救曹、卫两国,势必放弃宋国。

”于是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楚成王便带兵回国了。

注释

1.伐:

讨伐,攻打

2.假:

3.韂(Chan)古代小诸侯国

4.许:

答应,允许

5.还:

回来

6.敛盂:

古代地名

7.居:

居住

8.襄牛:

古代地名

9.卒:

顺利完成

10.释:

放弃

11.引:

带领,率领

文学常识

此文选自史记,史记是部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王侯,以及有特殊地位但非王侯的人物事迹。

例如在史记中,它就把陈胜、吴广两人的事迹列入“世家”,歌颂了第一次农民起义。

31.陶侃留客

原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②{kui}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湛氏语侃曰: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

“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

“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1]

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

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

“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

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范逵说:

“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范逵说:

“你该回去了。

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陶侃这才回去。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1]

1.酷贫:

非常贫困

2.名:

名望

3.语:

告诉

4.但:

5.悉:

6.去:

离开

7.已:

停止

8.且:

将近

9.许:

左右

10.还:

返回,回来

11.宜:

应该

12.髲:

假发

13.斫(zhuo):

用刀斧砍

14.荐:

草垫

15.锉(cuò):

同“挫”,割[1]

16.荐:

草垫

17.其:

代指陶侃

18.素:

一向

文章记叙了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的过程,说明了待人要真心实意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的道理。

32.王粲强记

原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

“卿能暗诵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

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

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

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急得把鞋子都穿倒了就出去迎接他。

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蔡邕说:

“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

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

别人问他说:

“你能够背诵出来吗?

”王粲说:

“能。

”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

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摆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搅乱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

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

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

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

王粲擅长计算,做算术时,推理验算得很周密。

他还擅长写文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别人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他。

解释

1.奇:

以……为奇认为……很奇怪;对........感到奇怪

2.一:

全,满

3.识:

4.加:

超过

5.精意覃思:

精心构造深入思考

6.王公:

特指王粲祖父王畅

7.倒徙:

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8.强(qiáng)记:

(1)高强的记忆力;

(2)强制记忆,亦有死记硬背之意

9.属文:

写文章

10.宿构:

预先谋划准备

11.蔡邕:

东汉末年文学家

12.倒屣(xǐ):

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13.坐:

满座的宾客

14.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意思是到蔡邕(yōng)家的人很多。

15.异:

非凡

16.盈:

满,全

17.蔡邕:

东汉末年文学家

分析

1.文中提到的王粲的才能有:

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2.就蔡邕的言行谈谈感受或体会:

蔡邕关爱、推崇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年轻人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33.武王克殷

原文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殷之士众,奈何处之?

”太公对曰:

“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王曰:

“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

”邵公对曰: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

“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

”周公曰: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贵族有过,在纣一人。

”武王曰:

“广大平,平天下矣!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人而有德也。

注释

⑴武王: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⑵克殷:

攻下殷都。

克,战胜。

殷,殷朝,即商朝。

⑶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吕尚。

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⑷奈其士众何:

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

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

⑸乌:

即乌鸦。

⑹恶:

憎恨。

⑺余胥:

仆从小吏。

⑻厥:

其,代词。

⑼靡:

无,不。

⑽邵公:

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

⑾为之:

对他们。

为,对。

之,指士众。

⑿周公:

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

⒀惟仁是亲:

亲近有道德的。

“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

⒁予一人:

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

⒂君子:

有道者。

(16)咸:

都。

(17)入:

进见。

(18)居:

居住。

(19)平:

平定。

(20)刈:

杀。

[1]

译文

武王攻下了殷都,召见姜太公,问他:

“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太公回答:

“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

”武王说:

“不行。

”太公出去后,邵公晋见,武王问:

“你看怎么办?

”邵公回答说:

“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

”武王说:

“不行。

”邵公出去后,周公晋见。

武王问:

“你看该怎么办?

”周公说:

“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

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纣王一个人身上。

”武王说:

“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道德。

成语

爱屋及乌(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译文: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译文:

4.填空。

①“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

②仿照“惟仁是亲”,再写出两个成语:

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看,武王认为可以平定天下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A“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前一个“田”名词用如动词,耕种;)

2.①代词,这件事;②代词,那;③代词,他们;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①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道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②有罪的人就杀了他,没有罪的人就让他活着。

4.①爱屋及乌(或: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②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使其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34.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

1.善:

向善,成为善人。

2.明:

明白地、清楚地。

3.使:

让。

4.挞:

鞭打。

5.引:

带,带着。

6.居:

居住。

7.戴不胜:

人名,宋国大臣。

8.傅诸:

给他做师傅。

傅,教。

诸,“之乎”的合音。

9.咻:

喧扰。

10.薛居州:

人名,宋国的善士。

11.王所:

王居住的地方,即王宫。

12.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假如)带着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

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区。

13.与:

通“欤”,语气词。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

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

”戴不胜说:

“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王宫,在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

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启示

1、什么样的环境下培育什么样的人。

2、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习语言是这样,培养品德也是这样。

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自己也要注意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好的精神养料,抵制消极的影响。

(同孟母三迁)

3、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语言、习俗、习惯、品德和修养等;环境可以使人改变很多很多。

35.商陵君豢龙

原文

有献陵鲤(穿山甲)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

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

商陵君使豢而扰(驯服、安抚。

)之。

或曰:

“是陵鲤也,非龙也。

”商陵君怒,抶(读音chi四声,鞭打。

)之。

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

遂从而神之。

商陵君观龙,龙卷曲如丸,倏(读音shu一声,突然、极快地。

)而伸。

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

商陵君又大悦。

徙居(迁居。

)之宫中,夜穴(穿过,打洞。

)甓(读音pi四声,砖。

)而逝。

左右走报曰:

“龙用壮(‘用’施展;‘壮’盛、强大。

),今果穿石去矣!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螘以伺,冀其复来也。

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

商陵君谓豢龙来,矢(陈列)螘以邀之。

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君子曰:

“甚矣,商陵君之愚也!

非龙而以为龙,及其见真龙也,则以陵鲤之食待之,卒震以死,自取之也。

翻译:

有个献穿山甲给商陵君的人,把穿山甲当成了龙。

商陵君非常高兴,问它的食物是什么,回答说是蚂蚁。

商陵君派人豢养并驯养它。

有的人说:

“这是穿山甲,不是龙。

”商陵君恼怒,鞭打了他。

于是(他)左右的人都惧怕,没有敢说不是龙的人。

就顺着他而将它奉为神圣的(龙)。

商陵君观赏它,它卷曲起来如同圆球,突然伸展开。

左右的人都假装很震惊,称赞‘龙’很神奇。

商陵君一再(感到)开心。

将它迁居到宫中,夜晚它打穿地砖挖洞走掉了。

左右的(下)人跑来报告:

“龙施展它强大本领,如今果然穿石离去了啊!

”商陵君看它留下的痕迹,便痛心和惋惜不已,就养好蚂蚁等它(归来),希望它重又降临。

没过多久,天下大雨闪电打雷,真龙现身在天上。

商陵君认为是养过的那条龙来了,摆上蚂蚁邀请龙(赴宴)。

龙恼怒,电击他的王宫,商陵君死了。

君子说:

“商陵君真是愚蠢啊!

不是龙认为是龙,等到他见到真龙,就拿穿山甲的食物招待它,最后被雷打死,是自找的啊。

注释:

1、陵鲤:

穿山甲

2、扰:

驯服、安抚

3、抶:

读音chi四声,鞭打

4.于:

5.以:

认为

6.为:

7.食:

名词用作动词,吃什么

8.或:

有人

9.是:

10.遂:

于是

11.从:

服从

12.神:

以......为神

13.佯:

假装

14.穴:

名词作动词,穿过,打洞

15.已:

停止

16.冀:

希望

17.复:

18.用:

本领

19壮:

盛、强大

20:

商陵君:

作者虚构的人物

感想

1)俗话喜佞臣而憎忠臣,蛮横暴躁。

活该落得国破人亡。

2)我们应该尊重现实,不要对现实冠以自己的想象,而捏造成虚构的东西,蒙骗自己和他人。

36.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好服紫》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

本文以生动的实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

“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

‘吾甚恶紫之臭(xiù:

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

‘少却!

吾恶紫臭。

’”其人曰:

“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

正在那个时候,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

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

“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

“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

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

‘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正巧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齐桓公就说:

“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那个大臣说:

“好的。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

注释

1.齐桓公:

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姓姜,名小白。

2.服紫:

穿紫色的衣服。

3.服:

穿。

4.国:

都城。

5.五素不得一紫:

五匹生绢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

素:

未染色的绢(丝织品)。

6.患:

以......为患,为忧。

7.管仲:

字夷吾,春秋时齐国的丞相,助齐桓公称霸。

8.臭(xiù):

气味。

9.左右:

身边的近臣。

10.郎中:

官名,侍卫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

11.其明日:

(到了)第二天.。

12.甚:

很。

13.却:

退。

14.好:

喜欢。

15.进:

晋见。

16.恶(wù):

厌恶。

17.服:

把……作为衣服(名词活用为动词)。

18.国:

国都,都城。

19.境内:

国境内。

20.少:

稍稍。

21.衣:

穿衣服。

22.适:

正好。

归纳总结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

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上行下效。

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人云亦云的意思

臭不读chòu,读xiù,意思是气味。

37.赵襄主学御

所谓“赵襄主学御”是一句古谚,出自《韩非子·喻老》,换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

这句古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