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653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docx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

近期出版的主要书籍综述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李兵弟著

该书根据省域、市域、重点地区、县域、村镇等五个层面,精心选取了来自全国东中西不同地区的25个案例,凝聚了众多“三农”领域、城乡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城乡规划管理实际工作者的才智与心血,展示了当前城乡统筹规划探索的多元化局面。

该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68%。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有机的社会整体,把城镇的繁荣发展与农村的转型发展作为互相关联的发展进程,实现城镇与农村互促共进,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

同时,该书还总结了部分地区和单位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比较全面地、正面地阐述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法理、基本技术和规划方法,对基层的大量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与规划方法的升华,坚持保护农民利益、集约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结合,为农村地区发展建设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科学指引。

《中国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

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战略和总体思路,展望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基本趋势,研究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城镇化、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李强著

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呈现明显的“推进”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以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等。

这种“推进模式”可分为七种,即建立开发区模式、建设新城模式、城市扩展模式、旧城改造模式、建设中央商务区模式、乡镇产业化模式和村庄产业化模式。

作者同时认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或核心任务是实现农民、农民工的城镇化,使农民、农民工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

城镇化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决人的城镇化,核心是怎样突破户籍制度的束缚,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任务。

作者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即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中等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范围内农民、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人的城镇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著

城镇化战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对城镇化的认识仍不是很一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一些学者,更多重视的是城镇化的外延。

他们认为城镇化就是加快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还有人认为城镇化就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

所以就有了土地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在实践上则出现了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

以上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城镇化的本质。

本书认为人的城镇化才是城镇化的本质含义,从另一个角度发展了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制度的改革研究》等编

本书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张占斌,张孝德,樊继达主编

党的十八大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也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张“王牌”。

要站在历史发展新阶段的高点,来深入思考新型城镇化与国家变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丛书: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是对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较有价值的成果的整理和集成,此书的出版,能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途径》新玉言著

遵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逻辑,回顾和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

从国家战略的区域特色城镇化的视角,遴选了京津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镇化的策略及模式,重点将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逐一细致地讲解。

另外,还例举了云南省实现特色城镇化作为落脚点,统筹格局,揭示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实践维度开辟了多元形式的城镇化路径及发展前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创新性实践支撑。

早期城镇化的文献研究综述

(一)研究学派

1、地理学派。

胡序威(1998)、顾朝林(1994、1997)、崔功豪(1998)、姚士谋(1992)、周一星、许学强等地理学家侧重于研究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及其与区域发展的空间关系,主要研究了城市及城市密集区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形成机制、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等。

小城镇研究。

郭焕成等专家学者侧重于农村经济、乡村工业等对小城镇发展影响研究(1997、1998、1999、2000)。

郑弘毅等主要研究了农村城镇化理论、基本特征、指标体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乡村工业化等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1998)。

2、经济学派。

林毅夫认为:

中国由来已久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乡隔离政策都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后果,要提高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必须从根本原因着手,放弃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进行资本密集产业上的赶超,根据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在当前通货紧缩势头尚未减缓的形势下,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对启动当前经济十分必要。

但财政政策必须要用在能够“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才能真正启动市场,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是中国当前形势下最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地方(2002)。

杨云彦等认为,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工业化动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新的城镇化模式(2000);李青、陶阳提出,国家政策和经济体制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性影响甚大,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变动与区域经济格局十分一致,城市面临着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全面工业化和国家现代化的要求(1999);王振亮从发展经济学出发,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等方面,阐述了乡镇工业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支柱与力量(1999);黄树强、曾梓益从企业、家庭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因素决定了乡镇企业和家庭的布局是分散的,是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1997)等。

3、环境学派。

周复多提出:

应保持适宜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的有序性,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还要有社会指标,要保护和发展城市——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2000)。

吴未等人提出: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载体,为了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应转变传统规划思想,承认城市规模极限的存在,实现从“功能规划”到“效能规划”的转变(2000.6)等。

4、生态学派。

以钱学森老先生为代表的生态学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山水城市”园林艺术、“城市山水”绘画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及至城市艺术开始,并提出“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座大园林。

……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

”(鲍世行、顾孟潮主编: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1999年)。

另外王铎、王诗鸿等认为山水城市是一个开放体系、多元模式,涵盖“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并从古今中外各文化层次论述了“山水城市”(2000);梁鹤年提出,生态食物链中的分界线给予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开阔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领域’,应该是加强城市模式和组织的应变能力(2000);程春满将传统城市化的机理归纳为产业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的新取向——从产业理念转向生态思维,其核心就是批判传统的、唯利是图的、线性产业布局的城市化,而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工程为手段,新的、时间空间上平衡发展的、网络式产业布局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化观(1998)等。

(二)城镇化理论

一、城镇化概念。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城镇化概念的界定有着很大差异。

胡序威认为城市化内涵包括:

①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即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②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地域扩展;③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2000)。

二、城镇化动力机制。

崔功豪、马润潮认为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构成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影响这三者发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政策、资金和地方社会政府的作用,而农民群体和区外力量也有重要的启动作用(1999);宁登从转型时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全球化与区域化、交易革命与生产体制变革、新的区域性城市空间--区域城市带和网络城市等方面对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2000)。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有:

薛风旋的“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997)、熊宁的“小城镇在农村区域经济中的成长机制初探--以江苏为例”(1997)、何春阳的“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2002)等文章分别探讨了外资、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等。

另外还有专家学者从人口流动(顾朝林,1999)、人口非农化(辜胜阻,2000)、经济发展(曾尊固,1999;陈仲伯,1999;李青,1998;马武定,1997)、经济全球化(顾朝林,2000)、信息化(阎小培,1998;甄峰、朱喜钢,2000)等方面研究了城市化动力机制。

三、城镇化特征。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是城市化首先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为此不少学者对城市人口统计的地域单元、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张耕田(1998)、代合治(1998)、王慧(1997)等撰文,从经济、人口、地域空间、环境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选择一整套相应指标,并以具体省市为例对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城市化水平高低,学者们将城镇化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城市化阶段理论)。

如诺瑟姆(RayM.Northam)的拉平的“S”型城市化三阶段论(周一星,城市地理,1995),即: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加速阶段(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和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叶裕民的五阶段论(2001)等。

学者们研究认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胡序威,1998;顾朝林,2000;叶裕民,2001)城镇化速度。

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大约每年上升1%。

姚士谋等认为:

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与水平的确定应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优质耕地少、自然资源特别是水问题突出、投资来源及国力不丰以及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等因素分析,中国城镇化总体发展比例应考虑在50%-55%左右,发展速度也不能过快,具体为中国东部沿海各省城市化水平大致每年上升0.8-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每年上升0.5-0.8个百分点,时间上也得有个50-80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1999)。

但也有人认为城镇化速度究竟多少为宜不能人为框定,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叶裕民,2001),赵永革认为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起始点将推迟到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在一段时期(5年左右)将低速推进(1999)等。

城镇化质量。

赵燕菁将城市化质量定义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并认为城市化水平乃是每个人城市化部分之和与全部人口之比(2000)。

马武定认为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高,对现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使命(1999)等。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致使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规模和建设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目前我国城市化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带,但已开始向中、西部推进;东部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区;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则更明显(顾朝林,1998;胡序威,1998)等。

汤茂林(1999)、姚士谋(2000)、阎小培(1997)等学者还分别研究了东部发达省区的城镇化特征。

四、农村地区城镇化研究。

1978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逐步被转移到二、三产业。

加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有:

攀枝花模式,国家主导的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苏南模式,社区政府主导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温州模式,以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以外资推动、外向型经济为工业化动力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汤茂林,2000)。

其代表性论著为南京大学郑弘毅教授主编的《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它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城镇化理论、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及地域差异,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相关的几个重要研究领域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1998)等。

五、城乡关系研究。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如地理学家杰斐逊(M.Jeferson)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注意到的“:

城市和乡村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如果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人工在上面的堆砌”(芒福德L.Mumford语)。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城乡间差距逐步拉大,如何在转型时期建立新的城乡互动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焦点之一。

甄峰提出,农24村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辐射(在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并应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着重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乡关系的正常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1998)。

杨培峰从目标取向、空间、经济、对策等角度对城乡一体化做了归纳和阐述:

城乡一体化是基于对人的考虑和经济发展的追求,通过政策扶持,对城乡空间和经济职能的调整,而出现城乡空间融合和经济职能调整以及经济一体化的状态(1999)等。

 

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近期新农村建设书籍综述

《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葛丹东著

本书以村庄本位、村民主体为研究视角,在解读村庄规划建设的宏观城市化背景和梳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从空间和机制两种途径探析村庄规划的新技术体系框架与过程模式。

《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白钦先,李钧著

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和需求状态。

从金融功能论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满足需求的制度供给的“三元结构”理论,即农村金融制度应由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有机构成才能充分满足中国农村金融的需求,才能破解“三农”问题的困境。

特别是以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历程,以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农村金融制度的状况,还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全面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科学、合理和理想状态,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给出了达到这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变迁途径。

《农村土地利用》许月明等主编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政府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但如何建设新农村对于政府基层领导和农民来说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指导丛书》旨在使建设者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提供帮助。

本丛书涉及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农民问题,包括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和农民组织化问题,这些内容是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生活宽裕所必需的;二是村庄建设问题,包括村庄规划、村庄整治与改造,这些是实现村容整洁的必需知识;三是村庄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这些内容有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

本丛书语言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能够阅读,特别适用于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尤其适用于乡村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也适用于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

本书为其中一册,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农村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农村土地规模利用、农村土地分区利用、农村土地规划利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

《3S技术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胡引翠,董硕主编

本书以说明“3S”技术的应用为主,讲述了利用“3S”技术对新农村规划的基本流程,阐述了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全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超前性。

全书共分七章,主要涵盖了“3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村庄大比例尺地图的测绘方法、GPS在村庄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RS在村庄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GIS在村庄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村庄规划的图件制作以及村庄管理信息系统。

本书可为农村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方法和依据,同时也可为村庄规划中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关的参考。

新农村建设综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王伟光认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则属于精神层面;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1]詹成付认为,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是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江苏省“三个代表”研究会认为,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要求;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关键环节;管理民主是重要保障。

[3]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的新举措,它具有不同于以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特点。

学者们对新农村“新”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曹立群、高峰认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它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更强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它是一个新的行动纲领,而不仅仅是目标;第三,它不仅包括多方面内容,更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投入不仅包括对农业的投入,还包括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职业的投入。

[4]柯炳生认为,新农村“新”在六个方面,一是新设施;二是新环境;三是新房舍;四是新公共服务;五是新社会保障;六是新精神风貌。

[5]曾业松认为,现阶段进行新农村建设有“八”新,即背景新、理念新、方针新、目标新、任务新、机制新、措施新、要求新。

[6]

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有充分认识。

多数论者都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城乡差距的扩大、扩大国内市场、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郑新立认为,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举措;其次,是扩大国内市场,消化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的需要;再次,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7]陈锡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城乡差距扩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是我国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四是扩大内需的要求;五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经济社会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8]曾业松认为,除以上原因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借鉴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建设新农村的经验教训。

[9]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陈锡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弘扬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宗旨;进一步体现了党对中国城镇化.现代化的科学把握;进一步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0]柯炳生认为的重要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0]柯炳生认为,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四是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

[11]张晓山认为,建设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的客观要求。

[12]

三、关于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在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确定以后,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研究的重点。

论者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了研究。

人民日报评论员认为,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二是必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三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四是必须注意工作方法;五是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13]王伟光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农业生产;二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增产增收;三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四要解决好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建设问题;五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六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七是抓好农村党的建设。

[14]曹立群、高峰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调整收入结构,加大投入;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三是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从农民最容易得到实惠的地方入手,突出生产发展的内容;四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一套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

[15]邓道坤认为,建设新农村要抓“三量”,即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转化增值量;促“三建”,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强农民能力建设;解“三难”,即“谁来组织”、“谁来建设”、“谁来办公益事业”。

[16]

为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切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也结合本地实际拿出了他们的对策。

徐光春认为,要把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结合河南的实际,关键是抓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17]张学忠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一要深刻认识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切实把握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三要大力强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全局统筹和整体保障。

[18]骆惠宁认为,结合青海实际,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推进统筹,深化改革;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五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19]

中央部委也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汪光焘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

他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要完善县域城镇规划;二要合理确定村庄整治内容;三要制定村庄整治规划;四要推广应用适用技术;五要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六要加强部门间的综合协调;七要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20]金人庆认为,公共财政在新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