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5462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docx

成语中的心理学课件资料

成语中的心理学

一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故事说的是:

曹操领兵行进,战士口渴难忍,便故意传令道:

“前面有个大梅林,结实累累,甘酸可口,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说有梅子,嘴里口水自然溢出,干渴顿消,疲劳尽除,个个精神振奋,继续前行,终于找到了水源。

前面是否真有梅林,不得而知,士卒们是否吃到梅子,无关紧要,但曹操因此举而能率大军战胜行军途中的炎热干渴,向前行进,到达有水源的宿营地,完成了军事目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典故,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此有详细的描写。

“望梅止渴”并非毫无道理,每个人都有吃梅子的经验,嚼酸甜之梅,必伴大量唾液分泌,这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除非脱水、津液枯竭的人,正常人都是这样的反应。

有了吃梅子的经验,下次看到别人吃梅子,自己也禁不住唾液泉涌,非得一口口往下咽口水,这则是吃梅子的情状与唾液分泌间形成了联系,见人吃梅子自己唾液分泌,生理学上称之为“条件反射”。

往后发展至看到画的梅子、脑子回想吃梅子的滋味、都会产生唾液分泌。

从实物到图画、词语、文字、想象都能把梅子与唾液分泌练习起来,这样条件反射进一步发展,可把第二信号系统的“词”也作为刺激条件而取代实物,提到“梅子”这个词,与实际吃梅子一样能成为唾液分泌的刺激物。

条件反射,动物都有,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学说是以狗来做这类条件反射试验的。

这还只是从生理学的层面上来解释“望梅止渴”的。

对于人类来说,“望梅”之所以“止渴”其机理可以更为复杂,士卒们其时都还未看到梅林,但他们却都相信前面有梅林,军事行动中指挥者的命令具有绝对权威作用,曹操传令中“前面有梅林”这句话立即变成了他们自己的观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生理活动。

对权威的话不加分析批判地完全接受,这又包括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看来曹操是懂得心理学的,因而他巧用此法给战士一种向往和目标追求,没有一点物质刺激,就从精神上解了士卒之渴,把士气鼓了起来,实现其军事计划。

但这种方法只能有条件地用于某些应急之需。

类似地典故还有“画饼充饥”,谁都知道画个饼绝不能当饭吃。

因此,这类典故后世用来比喻虚言空想中的安慰满足。

二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说的是有个人得到一口大钟,想偷背而走,但钟太大不能背负,于是用铁椎将钟击碎,钟况然有声,这人恐怕他人听见声音,就将自己得耳朵掩住,使不听其声,以为这样他人也听不见击钟之声了。

宋代以后作“掩耳盗铃”,谓自欺也。

真正掩着耳朵偷钟的人当然绝少,但是类似“掩耳盗铃”的情况仍常可见到。

如人们常说:

“眼不见为净”,对不洁不净的食物一口吞下;对周围存在的问题不加体察,随遇而安,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免得心理矛盾。

这与那种掩着耳朵偷钟,以为自己听不见击钟之声,他人也就听不见的做法如出一辙。

它们同样是用闭目塞听,以不去感受客观的存在而加以主观否认,使那些已经发生的令人讨厌的客观事实变换成不存在的虚无,因而心理上也无需不安和痛苦。

大千世界,风雨沧桑,个人经历,坎坷莫测。

人生于世,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生存,必须对一切外界刺激作出相关的应答。

面对客观存在的令人烦心讨厌的事态,人们采取一种回避、否认的方式来应付局面,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常是处于尴尬情况下采取的心理防卫。

面对现实,他既不主动地进取抗争,改变现状,也不直接逃跑,而是采取一种被动退缩、回避的方法来应付。

这种回避现实,否认客观的态度,心理学上属一种小计的心理防御方法,据心理分析学家研究,这种退缩逃避的防御方式还可以从生物进化中找到痕迹。

“蝼蚁贪生”乃生物本能。

一只甲虫在遇到危险之时,会突然僵住不动“装死”,任凭摆弄,毫无反应,待躲过危险则突然逃跑。

这种“不动反应”,以不变应万变,正是他们保存生命的本能。

高等一些的动物,如鸵鸟在遇到外敌追击,走投无路时就一头扎进沙里,以图躲过大难。

此时未顾及身体和尾巴还露在外面,仍会受到袭击。

这种藏头露尾的“鸵鸟政策”是世人皆知的愚蠢之策。

而“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等以自欺得到安慰,以为安全的做法与”鸵鸟政策“性质上别无二致。

否认客观,逃避现实,心理学上属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法,它只能暂时缓冲心理矛盾,而于事无补。

三东施效颦

颦,就是皱眉。

相传古之美女西施因心病皱眉而行于里巷,其里巷有丑女东施,看见西施因捧心皱眉而貌美,于是也以手捧心而颦于其里,其里内富人见之,闭门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出走。

详见《庄子·天运》。

后以“东施效颦”或“捧心效颦”喻表面募仿他人,弄巧反拙。

宋代陆游《遣兴》:

“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颦。

”即指出其谬。

人的心理塑造,既有先天遗传秉赋,又有后天环境的熏陶。

心理品性的形成既靠有意的培养教育,主动锤炼,又受无意的潜移默化的被动影响。

募仿效法是人类行为发展的方式之一;爱美也是人类的天性,年轻人尤其追求向往。

所以“东施效颦”这类看似笑话的经历,就非罕见之事了。

当前的年轻人,多有崇拜的偶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偶像”的身世、言谈、爱好、表现等都作为自己目标来加以募仿追求,似乎这样一来自己也就达到崇拜对象那样的境界,那样受人尊崇,情绪上出现愉悦,心理上产生满足感。

若不涉及到客观的反映,他这种自我安慰式陶醉倒也罢了,而在许多情况这种人也会象东施一样来当众表演一番。

许多不出名的歌手,单论唱功还算可以,但就是喜欢募仿他们所崇拜的西方、港台歌星的表演,常流于外表形式上的仿效,缺少内在修养的运用,又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在唱歌的嗓音、技巧、韵律、气质上下功夫,而一味募仿人家的动作程式,狂歌劲舞,结果弄巧成拙,反不如回复本真的表演令人舒服。

这与东施效颦都是处于同样的错误心理,它无助于良好心理行为的塑造及任何技艺的提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所崇拜者的影响无可非议,但一味从形式上去募仿对方,并不能真有所获,不可能把对方的优良品性移植到自己身上,要抓住其精髓实质,又结合自身条件、修养锻炼才能化为己有。

东施羡慕西施之美,若她从形体的打扮,素质的培养,多一些效法训练,而不是只作样画瓢地学着西施捧心皱眉的姿态上街行走,那还不致于吓得四邻闭门不出或携妻逃走呢。

四讳疾忌医

典出战国时的一则故事,当时有位医技精湛的神医叫扁鹊,他周游列国,为人治病。

一天,扁鹊行医之齐国,看见齐桓公时,见公身体有病,告之病尚轻浅,劝其及早治疗,齐桓公不予理睬。

过些时候,扁鹊又见齐桓公,发现病已渐深,催其赶快治疗,公仍不以为然。

直至病情严重,急召扁鹊。

但经诊察,病入膏肓,却欲治已晚矣。

从齐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本当给后世的病人引为警戒,及时就医。

但现实生活中却不是那样,一些人缺乏医学常识,甚至在被发现得病时,因尚无自觉痛苦的症状,胃口好,睡眠香,无视医者的客观检查,仍自信身体强健,而不去治疗。

对一些真正严重乃至威胁生命的疾病,也有病人矢口否认而拒绝诊治的。

有位青年不幸患了白血病,当父母要送他去医院治疗时,他予以拒绝,并坚持说:

“我没有病。

”实际上他知道白血病是难以治疗的“血癌”,精神上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他的这种态度是维持暂时的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癌症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对大多数癌症病人而言,诊断之后的那段时期是极其关键的。

病人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常见的反应先是感到震惊、难以置信,接着可能拒绝接受事实,对疾病加以否认,不愿接受治疗。

往后发展,会产生愤怒,迁罪于人,或抑郁沮丧。

另一个常见的反应是找别的医生,希翼改变诊断,或者提供特效灵药,此时都是因焦虑过度而产生的心理自卫。

心理自卫方法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

无视现实不幸处境的“否认法”属消极心理防御一类,讳疾忌医即其实例。

其实,患者在家人、社会强力支持下,采取正确方式,往往能度过诊断、治疗、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疗法等种种折磨,而走向康复的。

社会上一些“恐癌症”的人,也认为癌症既是不治之症,病人知道了反而增加其心理压力,还不如不告诉病人,无视早期发现并接受正规全程治疗的重要意义,这也是讳疾忌医的表现,都应加以改变。

再者,隐瞒疾病,不愿求医,后世还把它引申扩大用来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周子通书·过》: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这样的人就更比比皆是。

此种劣性,当一并除之。

五一笑千金

成语“一笑千金”,出自汉代崔骃《七依》:

“回顾百万,一笑千金。

”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可见是十分难得的事情。

类似的还有个“一笑失天下”的故事。

传说周幽王得到褒国女子褒姒,立为妃子,十分宠爱。

但这个妃子,终日闷闷不乐,从无笑容。

周幽王为取乐褒姒,想尽办法使她高兴,展露笑容,都未见效。

一日,周幽王突发奇想,开个大玩笑来逗乐褒姒。

于是他命人点燃有战争时告急的烽火。

四面诸侯见到烽火骤起,急速领兵直奔都城援救。

此时,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城楼,只见各路兵马急速赶到,个个气喘吁吁,神色紧张。

周幽王笑道:

“回去吧!

没有战祸。

”诸侯们都很纳闷,悻悻而去。

褒姒见此情景,对周幽王此举投以一笑。

周幽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这个“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却留下了后患。

时隔不久,真有战祸,再燃烽火,诸侯只当儿戏,按兵不动。

申候联合曾、犬戎攻入,杀周幽王,掳褒姒,周亡。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失天下,其代价不可谓不大,何止千金了。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

内心欢悦,溢于言表,谈吐风生,笑容展露,这是情之自然流露。

处于这种心态的正常人,不必花千金去笑他一笑。

尽管如此,千金难买一笑的人实是存在的,但情况需作具体分析。

有一些人平素就是不苟一笑,不喜欢笑,或轻易笑不起来。

有种不喜欢笑的人,他们处世冷漠,深沉少言,或终日郁郁,或多愁善感,悯人悲天。

这类人都是在性格上有某种缺陷,成为具有抑郁特质的所谓抑郁性人格的人。

《红楼梦》里描写的林黛玉就是这种抑郁性人格者。

还有的人本来也同常人一样,只是在有不如意之事或碰上了逆境之后才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一个士气呈现出抑郁状态,笑容消失。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是难以笑得出的,因他满腹苦恼,一腔愁绪,说千金难买一笑,也不过分。

此时需治其抑郁不快的“心病”,而不能只以追求“发笑”为目的。

周幽王违反心理规律,取悦于褒姒的做法是愚蠢的。

褒姒的一笑可能就是笑他的这份傻气。

他之失信于诸侯,就此铸成大祸,也正说明他的昏庸愚昧。

自然的笑,必发自内心,是情的抒发。

笑之于己,是一种正性情感表达。

心无愁琐,经常展露笑容,可以焕发青春活力,人都像年轻了几岁,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之谓也。

接触他人,投之以微笑,是一种友爱、亲善的表示,别人接受了你这种礼遇感到内心愉悦,“笑脸招人爱”,服务行业开展微笑服务,社交场合强调礼貌待人,此时的谦恭,此时的微笑,不是为讨好他人,取悦于人,二十让自己得到别人的接纳,建立核实的人际关系。

经常适度的笑,的确有益于身心健康。

笑之于己于人都是一种良性情绪行为。

对于褒姒、林黛玉何上面提到的两种人,都需健全性格的培养锻炼,改变冷漠内向,去除抑郁伤感情绪,以广阔的胸怀、乐观的精神处世为人。

因此,不管是服务工作、社交场合,心身健康、养生之道都少不了发自内心的笑。

若能时时事事做到,不仅说明其心理健康,人有涵养,论其价值,又何尝不是“千金难买”呢。

六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亦作“焚舟破釜”。

语出《孙子兵法·九地》:

“帅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

”是古代以一种激励、警告机制,促使战斗者唯有千金,无从后退的心理战术。

这一激励士气的手段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如项羽、韩信等都成功地用过此法。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之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人们有目的地活动,其选择、决定和坚持执行都取决于意志过程。

而对情况的认知为意志确定目的;意志的强弱又常决定于情感,强烈的情感推动,才会使人坚持采取既定的行动。

心理学上把知、情、意称为三要素。

在人的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都紧密联系,推动着行为的实现。

孙子兵法十分有效地运用人们心理活动规律,以在险恶处境下孙速激发起士气。

战争需要群体的同意行动。

这种同意,首先是思想上、心理上的同意。

大敌当前,军事行动的开始,指挥者就把严重的情况告诉大家,采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兵无退路的非常之举,向战士们示以必胜不败的决心。

这一情势迫使战士们产生强烈的情感追求,极大地激发起作战情绪,英勇奋战,视死如归,其意志行为就会像扳动弩机使箭射出一样,势不可挡,压倒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当然,破釜沉舟这种办法只是在特殊条件下偶尔一用的机理士气的手段,不可乱用。

何况,要是一帮素质极差,毫无训练的乌合之众,面对强敌可能就会屈膝投降或不知所措大败而降,破釜沉舟之计恐怕难以实现。

于今,中国男子足球队要是不靠平时的严格训练,增强体能,提高技术,砥砺意志,磨炼心理素质,如“恐韩症”不除,要想战胜韩国队,靠教练在赛场上来个破釜沉舟,恐怕是不行的吧。

领导者的果断、决心,群众的勇敢、刚毅,行为的坚定性更主要的是靠日常的意志锻炼,它是心理品性锻炼的一个更重要方面。

事业的成功者,需要遇事果敢、意志坚强的人。

这种品性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日积月累的磨砺。

心理学上的意志训练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意志行动,从而提高意志品质的过程。

通过训练,人们的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勇敢进取的精神,自制力等心理品质都会提高。

因此,先进军事、体育竞技,各行各业,都采取平时训练提高心理品质以应急时(战时)之需,而不再把主要希望寄托于破釜沉舟的激励士气之法。

意志坚强是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个人也应重视自己意志品质的培养锻炼。

七痴心妄想

“痴心”值沉迷于某人或某种事物的心思,“妄想”指一般不能实现的打算。

“痴心妄想”这句成语即指个人的思想沉迷于想入非非、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自己前途、理想、追求,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若非过度沉迷、自陷不拔,还不算痴心妄想。

但也可能在某时被某事或某种幻想萦绕,沉湎其间,形成痴心妄想。

明代冯梦龙著《喻世明言》提到:

“大凡人不做指望,倒也不放在心上了,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说明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

从心理卫生角度言,痴心妄想显然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妄想不同于理想,不仅不能实现,而且常有几分荒诞,几分虚幻,纯属脱离实际的空想。

因此再想也是徒劳的。

若当局者都是一味痴迷,醉心于那些难成现实的想法,即“妄”且“痴”,对自己的想法寄以很大的希望,成天放在心上,企盼实现,心急如焚,“时刻难过”,但又总得不到一点满足,带来的就只会是一系列的负性情感体验。

失望、沮丧、痛苦、焦虑、愤懑、不安、内疚、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等等,时时折磨着他,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又可诱惑起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引发人体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调及免疫功能下降,久之可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处于“痴心妄想”状态的人,其需求目标超越了客观现实,行为动机不切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必然遭受挫折。

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有益于健康,应去除一切非分之想,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目标追求,使自己的目标和需要贴近现实,才能从动机的不断实现中得到鼓舞,得到“正性强化”,形成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

正常人中的“痴心妄想”,经人点拨,或受了挫折而通过自我认识,都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

“痴”与“妄”也是精神病学上习用的描述性术语。

若是有人过分陷入自己的痴心妄想状态中,则有可能是精神病的症状。

精神病学上把缺乏客观事实根据,内容荒谬,坚信不移,难以说服教育的病态信念,叫做“妄想”。

妄想根据内容而分为多种,鲁迅《狂人日记》中小写的“迫害狂”,相当于被害妄想;有些人无中生有地怀疑自己的配偶有外遇,属于嫉妒妄想;有的人不认亲生父母,坚信自己为某名门的后裔,称为显贵妄想;有的感觉某异性对自己情有独钟,因而追逐不舍,即使对方毫无此意,仍旧纠缠不休,成为钟情妄想,如此等等,种类繁多。

发现有这种情况的人,久需送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治了。

八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钟,为阐述养生之法用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作比喻。

庖丁(厨师)为梁惠王解牛,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抵,无不发出皮肉相离的沙沙作响,进刀騞然物裂的粗声,其韵律和节奏有如乐曲之美。

惠王说:

“嘻,善哉!

技巧怎能达到如此程度?

”庖丁答称:

我初宰牛之时,所见不过是牛。

三年后,不再见全牛。

到了现在,解牛以神遇,而不用目视,随心所欲,顺理而行。

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劈开筋肉相连的间隙。

牛的骨节间有空隙,刀得以宽绰地运转而有余地。

虽然如此,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之处,我觉得难下刀,还得小心谨慎,目光专注,动作放慢,动刀很轻,至牛哗啦解体。

梁惠王赞道: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讲出了解牛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经验、操作的介绍,他因循牛本身的结构,细心体察,加以解剖分割,运刀自如,游刃有余,干得干净利落,直接告诉我们做一切事情,若按规律去做就能得心应手,违背规律蛮干必然失败无成。

庖丁解牛多年,技艺娴熟,运用自如了,他只用心神去操作(所谓“神遇”),而不需要眼睛去看,不靠手触摸的感觉,感官止住了而心神仍在活动,指挥行动进行,更抬出做任何事首要的是“精神专注”,用“心”去做,这是从高的境界要求去掌握规律、英勇规律,使事情做的更臻完美。

《养生主》通篇主旨是讲庄子的人生观,阐述养生的要领和修身全神的方法。

“庖丁解牛”的论述,不在宣传庖丁的技巧之高超神奇,而是宣传他所主张的道理,以之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务就靠像解牛一样,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遵循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地避开人生中的矛盾和障碍,生活得安详如意,工作得“踌躇满志(从容自得而心满意足)。

”所以梁惠王听后说:

“真好!

从解牛我懂得了养生得道理啦。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形成道家学说,是我国一大哲学思想流派。

他主张顺应事物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得物欲所拘泥,恬淡是非得失、荣辱富贵,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

他认为人应时而生又顺乎自然而死,犹如“薪尽火传”,是事物的本质,是天性(自然的安排)的延展。

人们应遵从这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烦恼…..。

《养生主》篇以“庖丁解牛”等例子比喻发挥,讲得很深刻。

在当时得科学技术水平,他得这些“保身”,“全生”得观点有其实际价值。

连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也加以运用来阐明防病健身的思想,如: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并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用的老庄道家语言,足见其影响。

放诸今日,若去除“清静无为”、“回归原始”、与世无争的消极方面,发展其辨证思维,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与其医学发展之方向,于精神卫生的建设,还是有可取之合理内核;主张人要适应自然,淡泊名利,避免无谓的人际纠葛、世事纷争,恬淡自如,于身心健康都不无裨益。

庄子学说如今又受到国际、国内医学家、心理学家的青睐,加以重视研究。

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日出之处。

桑榆,日落之处。

谓在日出之时遭到失败,而在日落时获得胜利。

东汉时,汉光武帝拜冯异为西征大将军,令邓禹、邓弘与冯异共攻赤眉。

大战数日,弘、禹出战皆败。

冯异至回谷阪,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赤眉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暮,伏兵卒起,大败赤眉。

于是光武帝以玺书慰劳冯异说: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小败于)回谷,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见:

“《后汉书·冯异传》。

后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先败后胜。

在军事上,战争中总有胜利和败北,有胜利的一方,必有战败的一方,因此“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从无败绩的”常胜将军“。

重要的是在战争失利之时,败而不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改变战略战术,振作精神,组织反攻,改变战绩。

西征大将军冯异由屡败而转胜,正是通过这一心理历程指挥作战最终获胜的。

战争毕竟并非寻常之事,而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典故就不局限于战争之成效,人生征途中,祸福得失都在所难免。

我们不应太看重眼前的得失,得时乐而忘形,失则痛苦万分。

对处于挫折状态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不甘挫败,振作精神,重新奋起,发挥自己优势,创造出业绩,把真正失去的补回来。

一切成就事业的人,他们更不可能是“常胜将军”,都经历过挫折,但是挫而不败,反败为胜,失败后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发展轨迹。

人们有种“心理自卫”的方法,面对劣势条件、不利因素,采取种种方法加以弥补缺陷、化解矛盾,以减轻其心理不适,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补偿机制”,我们还可以将之引申为:

此时此地失去的,在彼时彼地又获得。

则可更广其意而用之。

对于挫败者,补偿心理可以帮助他(她)从失去的机会中奋起,从失败的困惑中解脱,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去设想未来,迎战未来。

甚而“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懊恼,也可在“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中得到安慰,这也是一种补偿。

有个经济学博士,潜心经济学史的研究,可是他的学术著作就从没有被发表出版,后来他把自己在研究中随意手机的古钱币整理,写成系统资料,很快被选中出版,成为畅销书。

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经过多次失败,多次改进,最终才获得成功的。

必须有百折不挠,败而不馁的精神,才能成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冯异大军之所以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最大的特点是他们能在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促使实物转化,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

推而广之,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

如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常产生自卑、消极情绪,或者责怪自己的父母没有生养好、教育好,因此自暴自弃、悲观消沉,或怨恨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父母也把残疾孩子当包袱,这样的家庭就将整天愁眉苦脸,在矛盾争吵中过日子。

此时如能合理运用补偿心理机制,则可化解矛盾,其存在的缺陷还可激励意志,转化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比如右手残疾,却能用左手练出一手好字,甚至双臂断失,脚练得十分灵活,就像手一样进行书写;盲人可以发挥听力、触觉得潜能,成为音乐家;聋哑人发挥色觉、形体觉敏锐之长,成为画家……近来媒体介绍一个明显智力缺陷得儿童舟舟,在父亲的影响教育下成为一个能指挥交响乐的指挥手,人们难以想象他怎能拥有如此特殊的技艺,可见人体补偿功能之强大。

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化不利为有利,道路十分宽阔。

正常人群中也各有自己的长短,体育成绩不好,可以在社交场所出尽风头;貌不出众的少女常会埋头读书而在学习成绩上成为佼佼者,此等例子不胜枚举。

人体的正常功能有着很大的潜力,丧失的部分可以通过锻炼得到补充代偿,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功能替代补偿,上述例子都说明了选择问题。

“残废”这个名词,现已不用,“残而不废”是对某些身体或心理缺陷者的思想解放,也为他们建立良好的心态拓宽了道路。

制药消除自卑心理,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克服这种形体器官残缺带来的不便,做一个进取心强,执著追求事业成就的人,没有永远不会成功的。

这就是补偿的积极作用。

十未雨绸缪

绸缪,紧密缠缚。

“未雨绸缪”谓天未下雨之前将窗户缠缚。

相传西周初,武王死,管蔡为乱,周公旦为了救乱,,出师东征,但成王未知周公之意,周公乃做一诗,以明己意。

《诗·豳风·鸱鸮》曰: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趁着天晴还未下雨,赶快剥取桑树的皮根,缠好窗户窗户,堵好门缝)。

周公以鸱鸮小鸟,尚知天未阴雨就做好防雨准备,喻指人们更应防患于未然。

后以“未雨绸缪”谓事先做好准备。

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许多事情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是能够防患于未然的。

但实际上又并非人人或事事都能做到,本可预防的问题还是发生了。

心理门诊经常有因退休后不能适应,导致心理障碍的患者前来求助。

这些人的表现大都千篇一律:

退休后顿感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生活变得无聊,时光难以打发,出现空虚、失落感。

许多人为此出现情绪焦虑、抑郁、紧张、愤懑、恐惧,也可出现内疚、自卑、多疑、挑剔等心理状态;还可以引起心悸心慌、肌肉跳动、颤抖不宁、失眠多梦、夜尿、便秘等症状。

心理学上称之为“退休综合征”。

“退休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