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94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docx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

高三诗歌阅读之咏史怀古诗训练

一、知识链接

(一)概述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词: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典型咏史怀古地点:

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二)内容

2、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3、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1)、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2)、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二、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分)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分)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说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首联以“三年”与“万古”对举,有何作用?

(2分) 

                                                                                                                                                                         

(2)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4分) 

                                                                                                                                                                        

 

(3)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金陵晚望 高蟾①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②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①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②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 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写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4分)

 

(2)高诗说:

“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各有何道理?

(4分)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

(2分)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

①汴河:

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

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

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

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两首怀古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4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武关①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

神圣天子;四海:

天下统一。

8.诗人“笑”怀王什么?

为什么“笑”?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呼应题目,为下片怀古伏笔;③“晚秋”点明季节,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2)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分)①比喻、拟人、借代;②远近结合(由近及远);③动静结合;④绘形绘色;⑤点面结合。

(3)(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说明样的思想感情?

(4分)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1)首联以“三年”与“万古”对举,有何作用?

(2分)

“三年”与“万古”对举,感叹贾谊三年的谪宦生涯带给后人无尽的抑郁沉重之感。

(2)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4分)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3)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4分)

答案:

(1)采用拟人手法(1分),情景交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1分),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1分)。

(2)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各有何道理?

(4分)

答案:

“一片伤心”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2分);但是这六幅图通过老木寒云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画”出了伤心之情(2分)。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

(2分)

答案:

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1分)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1分)。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这两首怀古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意思对即可。

五、8.(5分)诗人“笑”怀王糊涂昏庸,听信小人,放逐屈原,最终造成自己客死秦国,楚国国运衰败的悲剧结局。

(3分)诗人“笑”怀王是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居安思危,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

(2分)

9.(6分)【答题示例】①拟人:

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②对比:

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

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赏析对比“山樯谷堑”与“弱吐强吞”或赏析对比“怀王”与“圣神”言之成理亦可)③类比、比喻:

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的类比,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

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

(赏析颈联比喻“山樯”与“谷堑”,言之成理亦可)④借代:

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

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依据诗句赏析出一种修辞得3分)

补充:

【桂枝香•金陵怀古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金陵晚望高蟾①赏析】两首诗都取材于“金陵”,内容相近,表达了作者对颓废衰败王朝的伤心。

作为晚唐时代的诗人,面对颓废的时代,他们伤心不已,但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也就只好也只能发发感慨罢了。

作为诗歌而言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片伤心为那般“伤心”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诗的主题。

两首诗均以写景为主,“伤心”二字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两首诗均表现出诗人感世伤时的情怀,体现出他们对国家的忧虑,一片爱国真情。

虽然他们也许并非不知道,这与世无补,与事无益,但依然有感要吐,有情要抒。

“画成”“不成”各千秋。

两诗相同之处在于:

内容相近,情感一致,手法也相同,都运用象征,借他物来表现,以景衬情,情寓景中。

两诗相同之处不少,但也有区别,面对颓景,一言可画,一言画不成,究竟有何区别?

高诗着眼于情,以此生发,虽有“浮云”“落日”,然而,心中的痛,心中的情,即使再高明的丹青妙手,倾尽所有的色彩,也难以画出啊!

韦诗立足于“老木”“寒云”,用“老木”“寒云”来象征颓靡的时代,见“老木”“寒云”如见那颗枯萎的心,哪里不可画呢?

仔细想来,两诗在这一点上,实际并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画成”,还是“画不成”都是为表达伤心而言,各有千秋,各有妙处。

汴河曲鉴赏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

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

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

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

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

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

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

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

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

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

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

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

那随风飘荡的杨花,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

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

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

【题武关①杜牧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

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

所以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这里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

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

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

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

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

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

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

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

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

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

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

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

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

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

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

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

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

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

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

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

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这首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立意深沉而含蕴。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