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4736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docx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

手机上网网民分析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2.4%。

尽管这个数量在13700万人的网民总数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这个数据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代表着我国网民上网方式、上网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1.性别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网民占67.8%,女性网民占32.2%(如图5.53所示)。

与整体网民的性别比例相同,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占据网民主体,这个比例也高于整体网民中男性网民的比例(如图5.54所示)。

相比较于女性网民,男性网民更加喜欢尝试使用新的上网方式和上网设备。

图5.53使用手机上网网民性别分布

图5.54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性别比较

2.婚姻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未婚网民占66.0%,已婚网民占34.0%(如图5.55所示)。

整体网民中,未婚网民占网民的主体,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婚姻状况的分布亦如此,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未婚的网民更加集中(如图5.56所示)。

图5.55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婚姻状况分布

图5.56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婚姻状况比较

3.年龄分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为41.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4.6%;再次是18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6.9%;31~35岁的网民比例为8.2%;36~40岁的网民比例为5.5%;4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为3.1%(如图5.57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年龄分布与整体网民的年龄分布基本情况一致,并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30岁以下的网民更加集中,所占比例高达83.2%(如图5.58所示)。

可见,手机上网这种年轻的上网方式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

图5.57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年龄分布

图5.58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年龄分布比较

4.网民职业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企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31.5%;其次是学生,所占比例为30.9%;排在其后的是自由职业13.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2%;无业5.9%;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4.0%;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3.3%;其他职业和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如图5.59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职业分布与整体网民的职业分布略有不同。

整体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才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企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学生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

另外,整体网民中,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后者所占比例高于前者(如图5.60所示)。

图5.59使用手机上网网民职业分布

图5.60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职业分布的比较

5.城乡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所占比例为81.4%;居住在农村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8.6%(如图5.61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城乡分布差异与整体网民的城乡分布差异几乎相同(如图5.62所示)。

图5.61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城乡差异

图5.62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城乡差异的比较

 

综上所述,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初具规模。

其中,男性、未婚、18~24岁、职业为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是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主体。

除了职业特征略有不同外,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特征与整体网民的特征相似,但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更加明显的集中在男性、未婚、年龄在30岁以下的网民中。

六、我国互联网发展差异分析

1.我国城乡互联网发展差异分析

(1)城乡网民普及率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互联网总体数量都呈增长趋势,我国城镇和农村的网民普及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城镇的网民普及率增长最快。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的6.5倍(如图5.63所示)。

图5.63城乡网民普及率

(2)城乡网民上网时间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0小时,农村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2小时。

全国平均水平为16.9小时。

城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较大,少3.7小时。

可以看出,农村网民在上网时间方面,与城镇网民及全国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

(3)城乡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89.6元,农村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7.4元。

农村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明显低于城镇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互联网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整体来说,互联网在城镇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农村。

要想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大幅度的提升,还需要加强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建设,减小互联网发展的城乡差异。

2.我国东中西部互联网发展差异分析

(1)东中西部互联网普及差异分析

东部与中西部的网民普及率差距依旧较大。

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网民普及率上升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网民普及率上升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网民普及率上升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1.4个百分点(如图5.64所示)。

图5.64东中西部网民普及率比较

虽然东中西部的网民普及率都有所上升,但不难看出东部和中西部互联网发展状况还是有很大差距。

表5.1通过其他一些互联网指标情况,更加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也可以看出,网站建设和域名数量的差距也会对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产生影响。

表5.1互联网东中西部差距比较

 

网民普及率

每万人域名数

每万人网站数

东部

15.7%

62.9

12.9

中部

7.4%

10.0

2.2

西部

7.4%

11.1

2.0

全国

10.5%

31.4

6.4

(2)东中西部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4小时,中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9小时,西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5.1小时。

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最长,中部地区网民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而西部地区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东中西部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91.6元,中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2.5元,西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4.9元。

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最低,比全国平均水平的83.5元少11.0元,而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最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元,西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的上网接入费用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6元。

(4)东中西部网民对互联网信任程度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是:

非常信任5.4%,比较信任32.3%,一般54.9%,不太信任5.7%,很不信任1.8%。

中部地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是:

非常信任6.6%,比较信任35.0%,一般51.9%,不太信任5.4%,很不信任1.1%。

西部地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是:

非常信任7.1%,比较信任29.6%,一般56.1%,不太信任5.7%,很不信任1.6%(如图5.65所示)。

可以看出,地区差异并不会对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产生很大影响,不论哪个地区的网民都是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大于不信任程度。

图5.65东中西部网民对互联网信任程度的比较

综上所述,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也存在东中西部差异。

整体而言,互联网在东部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中部和西部。

我们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络的发展,减小数字鸿沟,使我国互联网全面均衡发展。

七、非网民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总数从去年同期的1110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3700万人,增加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网民人数占我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0.0%,达到10.5%。

虽然2006年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37亿,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我国人口仍为很小的一部分,目前仍有近90%的人没有上网。

因此,对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没有上网的人群(我们称之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的部分特征进行分析,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国非网民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与近半年内上网预期

(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包括:

36.0%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4%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8.1%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10.1%的非网民选择“年龄太大/太小”;8.6%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7.9%的非网民选择“不感兴趣”;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0%以下(如图5.66所示)。

可见,“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此外由于硬件条件不满足而不具备上网条件导致超过30%的非网民不能上网。

 

图5.66非网民不上网原因

对比近几年历史同期数据,在不上网的原因中,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技能”和“上网费用贵”的非网民比例有所减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和“没时间上网”的非网民比例有所增加(如图5.67所示)。

具体情况为:

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技能”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7个百分点;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1个百分点;选择“没时间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9个百分点;选择“上网没用/不需要”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2个百分点;选择“上网费用贵”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6个百分点;选择“不感兴趣”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个百分点;选择“年龄太大/太小”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显示,由于“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电脑、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等)”而不能上网的非网民比例逐年增加,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程度日益突出。

图5.67历次调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2)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0%的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33.2%的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如图5.68所示)。

有79.1%的非网民认为电视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以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作为最主要获取信息途径的非网民比例均不超过10.0%(如图5.69所示)。

可见,与网民相比,非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和集中。

图5.68非网民、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对比

图5.69非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

(3)非网民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2%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65.4%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不会上网,预期近半年内可能上网和可能不上网的非网民比例分别是10.7%和8.7%,其余11.0%的非网民对近半年内是否上网没有明确的预期,表示说不好(如图5.70所示)。

图5.70非网民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

2.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部分特征

(1)性别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分别为52.2%和47.8%;而目前网民中男性占58.3%,女性占41.7%(如图5.71所示)。

结合网民与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各自男女性别比例,可以预见,未来半年内我国网民的性别结构仍然是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