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87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docx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解析

浅谈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石油燃料的短缺及控制排放法规的强化,如何为汽车选择清洁的代用燃料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行业标准、产业联盟、企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有望肩负起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

能源问题;新能源;历史重任

Abstract:

intwenty-firstCentury,withtheproblemofenergyandenvironmentproblemseriouswitheachpassingday,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newcleanenergyhasbecomeanimportanttopic.Duetotheshortageoffueloilandthecontrolofemissionsregulationstostrengthen,howtochooseacleanalternativefuelforautomobileshasbeenimminentproblems.Atpresent,allthecountriesintheworldtodevelopnewenergycars,Chinaisitsinclusionofsevenemergingindustriesofstrategicimportance.Inrecentyears,China'snewenergyautomobileindustrystandardintheindustry,industryalliance,enterpriselayout,technologyR&Dhasalsoobtainedapparentprogress,isexpectedtotakeupChineseautoindustry"turnovertaking"historicalimportanttask.

Keywords:

Energy;newenergy;historicalmission.

 

前言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国是一个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传统汽车制造业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我国具有成本和市场优势,在技术水平及产业化方面,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在我国,尽管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也存在着新机遇。

目前正是我国赶超国外的一个大好时机,而且对于石油资源匮乏和环境压力过大的我国来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景

1.1、能源形势

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

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

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人们日常生活已经受到能源紧缺日益严峻、城市空气污染加剧等问题的侵扰。

现在城市空气污染50%是来自于汽车,使用石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无法根本解决CO2排放的问题,必须寻找低碳燃料,而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技术途径。

1.2、传统汽车的危害

汽车尾气的危害,世界范围看,空气污染的另一重大因素是汽车尾气。

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

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

锡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

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

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在于肝、脾等脏器中。

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

铅中毒的症状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1.3、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2011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中乘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2.5亿辆。

然而,随着节能减排,降低能源依赖逐渐成为国际汽车工业和环保工业的发展趋势,加

之油价不断上涨给汽车工业带来的压力,因此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

2、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2.1、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根据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产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规定: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2.2、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

新能源汽车主要有:

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和汽车)、燃料电池汽车(P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2.2.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

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

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2.2.2、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

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

2.2.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

机驱动的汽车。

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

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2.2.4、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

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

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氢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释放的能量足以使汽车发动机运转,而且氢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只生成水,没有污染。

因此,许多科学家预言,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是21世纪汽车的核心技术,它对汽车工业的革命性意义,相当于微处理器对计算机业那样重要。

2.2.5、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

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难题,开始纷纷调整汽车燃料结构。

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正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

2.2.6、生物乙醇汽车

乙醇俗称酒精,通俗些说,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也可叫酒精汽车。

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从生产上和应用上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近来由于石油资源紧张,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向加剧,乙醇汽车又提到议事日程。

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乙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乙醇汽车的地位日益提升。

在汽车上使用乙醇,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

值,增加氧含量,使汽车缸内燃烧更完全,可以降低尾气的有害物的排放。

3、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

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

具体说,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还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起步比我国要早很多,它们的发展也各有侧重。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新能源安全的战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

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提出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计划,混合动力是当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到了布什时期,变为追求零排放和零石油依赖,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后来还有一个计划,想用十年的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生物质燃料。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奥巴马政府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总额4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计划,产品上,选择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为重点。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2006年,日本提出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从100%降到80%,为了配合这个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下一代汽车燃料计划,明确提出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的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等。

近期,日本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并且计划到2020年普及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

目前,日本正全面发展三类电动汽车,其混合动力全球销量第一;在纯电驱动方面,规划和产业化推进步伐也是最快的;另外,日本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也领先于其他国家。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

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已经成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早期主要以生物质燃料、天然气以及氢燃料为主,本世纪初曾经提出到2020年23%的石油替代目标。

近期,欧洲则对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

例如德国2009年下半年发布电动汽车计划,高度重视纯电驱动的

电动汽车发展,以纯电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2年、2016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目标。

4、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与现状

4.1、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节能减排重大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欧美日这些国家,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制高点来考虑,国家投入力量加强产业的发展。

我国传统汽车领域和国外相比还比较落后,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说法较多的是“弯道超车”,我们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一个平衡的层面上创新。

从2001年开始,我国“863”项目共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为“三纵”,以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电动汽车研发格局。

共计有2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3000多名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电动汽车专项研发。

到目前为止,共有160多款各类电动汽车进入了我国汽车产品公告,建成30多个电动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别的技术创新平台,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40多项。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好的基础。

首先,我国是仅次于日本、韩国的全球第三大锂电池生产国,占全球约25%的市场份额。

虽然目前来看,产品还多用于手机、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但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基础较好、生产工艺共性点多,具备大规模发展汽车用动力电池的条件。

另外,我国也是锂资源储量大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的主要性能明显进步,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能力。

第二,在车用驱动电机方面,我国电机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产品量大、面广。

我国又是工业电机的生产大国,在电机生产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

电动汽车整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包括动力性、经济性、续驶里程、噪声等指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前期是城市公交,现在乘用车产品也越来越多,比如比亚迪、郑州日产、奇瑞、长安等都有混合动力性汽车生产上市。

4.2、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研发步伐,目前已具备了实业生产化发展

的基本条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开发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小批量整车生产能力。

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株洲等城市开展了小

规模示范应用,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技术、产品和运行经验的保障。

我国汽车工业以纯电驱动作为技术转型的主要战略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实现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

近期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逐步提高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

4.2.1鼓励政策密集出台,重点促进消费

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及私人消费补贴的相关政策,并在不断扩大试点的范围。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开始启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初步发展,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网络雏形。

随着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的实施,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潜在机会开始受到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普天海油公司等能源企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强势介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各示范城市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

截至2010年年底,已经建设各种类型充电站大约100座,充电桩300多个。

0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配套政策从“十城千辆”到“十三城试点”,再到行业振兴规划,力度超出了预期。

2009年春节前,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13座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4.2.2国内车企纷纷涉足,但市场真正扩展仍有待时日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重心开始向中国市场转移,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包括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奇瑞、吉利、力帆、比亚迪等在内的整车企业超过150家,从事混合动力客车研制和生产的厂家就有30多家。

特别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体系逐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国内许多企业已开始涉足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和

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汽车厂商如丰田、本田、通用等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丰田已经将普锐斯等

混合动力汽车投放市场,本田和通用已计划在近期在中国投放混合动力汽车,浙江队国产混合动力汽车厂商构成重要的威胁和竞争压力。

国内主要车企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企业

发展领域

发展状况

东风汽车

轿车、大客车

混合动力轿车已完成最终产品定型,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实现小批量生产

奇瑞汽车

轿车

弱混合动力轿车已完成养车的研制及道路和零部件的匹配试验,中度混合动力轿车已初步完成性能样车的试制,正在进行第一轮可靠性道路及零部件的匹配试验,计划近期投入市场

长安汽车

轿车

以研发多款混合动力轿车,计划将CV9混合动力汽车实现量产

上海汽车

汽车、大客车

已开发出SGM18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混合动力大巴

一汽集团

客车

已完成解放牌混合动力客车的样车开发,经过示范运行,并列入发改委新车目录

丰田

轿车

技术成熟,已将普锐斯、Highlander、Camry混合动力版投放市场

宇通客车

客车

已研发混合动力城市客车ZK6108HGD并列入发改委新车目录

安凯客车

客车

混合动力公交车经过时运行已投放市场

本田

轿车

技术成熟,已开始接受预订思域混合动力

通用汽车

轿车

技术成熟,计划批量生产土星Aura混合动力

4.2.3、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售价较高,市场拓展缓慢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其售价一般都比较高,根据2008年12月份的官方价格,混合动力版的本田思域的守家要比传统能源版的高出一倍多,而通用君越版的混合动力版也要比传统能源版高出6万元。

2008年混合动力车与传统能源车价格对比

单位/万元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主要汽车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生存面临着极大挑战。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汽车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汽车工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财政部、科技部也印发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汽车企业也纷纷增加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

作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热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5、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迅速增加,汽车质量快速提升,研发步伐明显加快,具备了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力驱动系统效率低,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低

5.2、企业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我国新能源汽车还处在制作“样车”的水平,要使其成为广大用户满意的主流商品,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都还有大量后续开发工作。

但有的企业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迫不及待地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

进行拼装,美其名曰“系统集成”。

虽然业内许多企业都跃跃欲试,但大多只是

借机炒作,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还处在观望和等待的状态,实际行动

十分迟缓。

有的整车厂甚至借国家控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的市场准入之机,以出让整车生产资质获利,完全是只顾眼前,不思进取。

5.3、产业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力建设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从科研、设计到设备制造的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消费者所必需的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能源汽车有关测试和试验的技术规范不健全,产品认证体系亟待加强,标准化工作明显滞后,严重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5.4、各类要素和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分头研制,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发挥,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各类要素和资源,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对新能源汽车的良好预期,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5.5、缺乏明确的国家战略和有力的政策措施

新能源汽车是新生事物,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其生产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传统汽车进行竞争的能力,需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才能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尚不明晰,国家尚未制定战略性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激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不够系统,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虽然国家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但有关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许多补贴实际上难以获得,加之地方政府画地为牢,对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采取排斥政策,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从而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趋于恶化,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6、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如果从以下六面努力,应该能够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6.1、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

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

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6.1.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

开展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

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

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以下。

6.1.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

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

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

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6.1.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

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

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6.2、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