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84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x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

(二)复习纲要

第一章词汇部分

主要内容:

1.单音词和复音词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

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

(2)怎样推求本义

(3)词义引申的途径

(4)词义引申的类型

3.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汇的异同

(2)古今词义的异同

4.同义词

(1)同义词的形成

(2)同义词的辨析

重点掌握:

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

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

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

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

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

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

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

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

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恐惧:

一个复音词,害怕的意思。

(5)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寻常:

两个单音词。

寻:

八尺为寻。

常:

倍寻为常,即十六尺。

(6)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

一个复音词,害怕的样子,等于说小心翼翼地。

(7)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

一个复音词(连绵词),恐惧的样子。

(8)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蓬蒿:

两个单音词。

蓬:

蓬草。

蒿:

蒿草。

(9)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权衡:

两个单音词。

权:

秤锤。

衡:

秤杆。

(10)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

一个复音词(或叠音词)。

很宽绰的样子。

(11)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两个单音词。

夫:

指示代词,那,那个。

夫人即那个人。

(1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知道:

两个单音词。

懂得道理和规律。

(1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

一个复音词(偏义复词),这里只有“异”的词义。

差异,不同。

(1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

望洋:

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仰视的样子。

9.本义、引申义的及其关系是:

(1)、本义应该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而我们所说的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衍生出来的词义。

(2)、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1)、本义在一组词义中只有一个,而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

2)、引申义总是围绕着本义这个中心发展的,即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发展引申来的。

3)、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引申义一般比较抽象。

4)、引申义有直接引申或近引申;有间接引申或远引申.

10.根据字形和词义的联系,下列各词的本义是

(1).谋咨询

(2).信诚实

(3).省细看(4).眷回头看

(5).颠头顶(6).聖通达事理

(7).肯紧紧附着在骨上的骨间肉(8).臘年终祭

(9).叔拾(10).要腰

(11).執拒捕罪人(12).埶种植

(13).歸女子出嫁(14).術邑中道

(15).衝交叉路口(16).何扛在肩上

(17).作起来(18).亦腋窝

(19).端直立端正地站着(20).好美

(21).暴晒太阳(22).朔阴历每月初一

(23).郵传递文书的驿站(24).厲磨刀石

(25).際两墙相合之缝

11.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

(1)、延展引申:

如:

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

(2)、比喻引申:

如:

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

如:

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12.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里的词

13.词义扩大指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14.词义缩小指词义有的从原义过度到新义后,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也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

15.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16.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辨析同义词(举例说明):

(1)、从词义内容上辨析:

如:

饥、饿,两词有词义轻重上不同,饥指腹空想吃东西。

饿指长时间不吃东西濒临死亡。

(2)、从习惯用法上分析:

如:

蓄、养,“畜”习惯上用于养禽兽。

“养”习惯上指养人,它们也有通用的时候,即畜用于人,所畜的对象都是当时的地位低贱卑下的。

(3)、从语法上分析:

如:

之、往,都有“向某处去”的意义,但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是不及物的,不带宾语。

“之”必须带宾语。

(4)、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如:

笑、哂,都有笑的意义。

笑是个通称,有很多种,苦笑,讥笑,开怀大笑等。

但“哂”,表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

(5)、从方言的角度辨析同义词:

如:

舟船,《方言》卷九:

“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

(6)、从造字时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

如:

颈、项。

颈指前脖子,如“刎颈”,项指后脖子,如“望其项背”。

17.“赐、予”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都有“给予”的意思,但两者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赐用于上给下,地位、辈分、年寿高的给地位、辈分、年寿低的。

而“予”是给予的通称。

18.“耻、辱”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两个词都指羞愧之心或可耻之事,是名词,如果它们活用为动词时,两者在用法是不同的,耻一般表意动,辱一般表使动。

如“不耻下问”、“不辱使命”。

19.“禽、兽”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两词词义范围本不同,兽指四足的哺乳动物,禽本泛指各种飞禽走兽,即包括兽类。

20.“治、理”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两词本义有区别,治本指治水,理本指理玉,后来才在“治理”等意义上通用。

21.“皮、肤”在先秦时,皮和肤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肤是指人的;皮是指禽兽的。

22.“杀弑”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两者的差异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不论是对人或动植物只要致死都叫杀。

弑,只限于臣弑君,子弑父母,弟杀兄长等以下杀上。

23.“恭、敬”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恭和敬在词义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

第二章音韵部分

主要内容:

1.汉语音韵基础知识

(1)汉语的音韵结构及特点

(2)汉语音节的成分—声母、韵母和声调

(3)古代的记音方法及其反切

(4)等韵图

(5)韵书

2.中古音系

(1)《广韵》简介

(2)《广韵》的声母系统

(3)《广韵》的韵母系统

3.上古音系

(1)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及方法

(2)上古音系的声母

(3)上古音系的韵部

4.汉语诗律学

(1)基本概念

(2)诗律

重点掌握:

1.声母简称声,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辅音担当的,另一种是没有辅音或由半元音担当的,而相对于辅音声母来说,后一种仿佛是没有声母,它们的声母等于零,所以叫“零声母”。

声母古代又叫做“纽”或“声纽”。

2.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3.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

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4.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5.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6.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其中

全清的代表汉字有:

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

次清的代表汉字有:

滂敷透彻清穿溪;

全浊的代表汉字有:

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

次浊的代表汉字有:

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宋人36字母发音部位是舌音,且属全清的字母是端、知,属于全浊的是定、澄。

7.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8.韵部是在汉语音韵学里,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而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

9.对转指具有相同的主要元音,韵尾不同但却是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之间的互转。

10.旁转是指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没有韵尾)的韵可以互转。

即同是阴声韵、阳声韵或入声韵内,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韵部的"合韵"。

11.叠韵(即迭韵)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12.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

“入声韵”。

13.反切是我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后创造的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14.声训也叫音训,即因声求义,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15.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16.先秦古声母研究的成就中对上古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是:

(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如:

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如:

杨倞注《荀子》:

“特,犹直也。

”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17.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32个,韵部有30个。

18.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诸”属鱼部,“管”属于元部,“暗”属于侵部,那么下列各字

著属于鱼部馆属于元部谙属于侵部

终属于冬部拯、烝属于蒸部赐属于锡部

淡、谈属于谈部文属于文部芝属于之部

乐属于药部识属于职部握属于屋部

择属于铎部扬属于阳部枝属于支部

指属于脂部慎属于真部

20.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21.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即仄起仄收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意: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即上边的这种。

22.七言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平收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

因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此也是七言律诗平起式的常见格式。

23.七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即仄起仄收式)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4.七言律诗仄起式的常见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因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所以七言律诗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也是七言律诗仄起式的常见格式。

25.判定下列诗篇是否是格律诗,且说明原因。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岱宗夫何如?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盪胸生曾云,决眥如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这两首诗是格律诗,因符合格律诗的四个特点:

    一是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

二是押平声韵;

三是对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四是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2)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嫖姚北伐时,深入疆千里。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常建《弔王将军墓》)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伯玉《感遇》之一)

不是格律诗,虽字数规范,但前两首因押仄声韵,且平仄、对仗等不合。

第三首颇象五律,但平仄对仗等也不符合格律诗规范。

26.失黏指的是不合乎粘的规则。

27.孤平是指B型句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是平,那么第三字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字用了仄,那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否则就是孤平,也叫犯孤平。

28.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29.“傳说、射干、龟兹”这三个词的特殊读音是fùyuè、yègàn、qiūcí。

第三章古书的注释

主要内容:

1.古注的别称

2.注释的体例

3.注释的术语

4.校勘术语

重点掌握:

1.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2.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3.读为是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4.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第四章《墨子》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墨子》简介

2.非攻

重点掌握: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第五章《老子》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老子》简介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3.三十辐共一毂

4.天之道

5.小国寡民

重点掌握: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六章《庄子》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庄子》简介

2.北冥有鱼

3.不龟手之药

4.庖丁解牛

5.胠箧

6.百川灌河

7.庄子钓于濮水

8.惠子相梁

9.运斤成风

10.曹商使秦

重点掌握:

1.《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郭象、向秀等五家,现存的只有郭象注本十卷,唐代有成玄英为此作疏.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南冥者,天池也。

4.去以六月息也。

5.而后乃今培风。

6.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7.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8.之二虫又何知?

9.朝菌不知晦朔。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1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和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1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15.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16.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7.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18.技经肯綮之未尝。

19.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0.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21.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22、膠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23.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玄同矣。

24.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2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27.郢人垩慢其鼻端。

28.匠石运斤成风。

29.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0.一悟万乘之主而后从车百乘。

第七章《荀子》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荀子》简介

2.劝学

重点掌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5.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6.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7.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8.非蛇蟺之穴无可寄託者。

第八章《吕氏春秋》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吕氏春秋》简介

2.察传

重点掌握:

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十二纪,六论,八览,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2.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3.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

第九章《韩非子》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韩非子》简介

2.五蠹

重点掌握:

1.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3.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4.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5.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6.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7.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8.坚甲利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

9.言战者多,被甲者少矣。

10.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11.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12.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13.外内称恶,以待强敌。

14.非有分于纵横之党,则有仇雠之患。

15.则举国而委,效玺而请兵矣。

16.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于内。

17.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

18.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19.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

第十章《史记》简介及篇目讲读

主要内容:

1.《史记》简介

2.淮阴侯列传

重点掌握: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现在最通行的所谓“三家注本”,它们分别是:

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3.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4.至使人有功当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5.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6.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7.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8.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9.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