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75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docx

中国经济发展word资料28页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清华经管学院等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174期日前召开。

论坛特邀专家、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这有它的内在原因。

未来想要延续这个奇迹,还需要突破制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健全和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开放型市场经济。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郑京平说,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起,就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到今年为止,已经有32年都是高速发展。

它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功,可以说是令世人瞩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延续的时间之长;一个是影响的规模之大,一开始涉及数亿人口,后来是十多亿人口。

对于这样一个奇迹,探究其出现的原因,解释它形成的原因,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经济学的国际性课题。

作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演变的中国经济学家来说,更有优势去探究这样重大的国际性课题。

这种探究除了理论创新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形成下一步行进蓝图,以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路程走得更稳更好。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

它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小康。

国外原来也有一些国家连续发展比较快,像日本,它在倍增计划期间,有连续20年经济增长7%—8%这样的速度。

像韩国,也有20年左右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

但是像中国这样30多年连续年均增长9.8%,在国际上是不多的。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可以从很多指标上反映出来。

一个是体现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创造了持续31年年均增长9.8%的奇迹。

GDP总量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排位,按照汇率来折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0位左右,上升到现在的第3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体现民生的综合指标,人口平均的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7.7岁提高到2019年的72.95岁,平均每年提高0.22岁。

再一个就是体现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比如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1%降低到2000年的6.72%。

每10万人口的大学生人数从1982年的165人提高到2019年的5178人。

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位次,改革之初是27位,2009年上升到第一位。

更加重要的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作用也是日益突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至少有两条。

第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是把握住了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机遇,将市场的疆域成功推向了全球,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为什么说这两点就保证了经济的高增长呢?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市场经济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

从数字上说,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从旧石器时代到2000年这样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就是从248.5万年以前一直到15000年以前,使人均GDP达到90国际元。

接下来又花了0.59%的时间,就是从15000年以前到1750年,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了180国际元。

再一个时段是1750年—2000年,人均GDP增长36倍,达到6600国际元。

而且人均预期寿命也从1820年的26岁提高到了2000年的67岁。

从其它的事实上说,人类在200多年前,也就是到1800年的时候,能够消费的物品与服务可以说与古代人类几乎是相同的。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1800年能消费的,像吃、穿、用,和古代的时候差不多,甚至在宋代的某个时候,人们的消费比1800年还要好一点。

只是到了1800年以后这200多年时间里,人类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科技进步、人类文明进步等等,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与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市场正在初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95%以上的生产资料已经开始由市场定价,包括各种生产资料。

  二是劳动力市场在逐步地走向成熟。

伴随着城镇居民就业的铁饭碗被打破,伴随着2亿左右农民投入到城镇的劳动力市场,也伴随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主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已经建立并逐步成熟。

  三是资本市场初步形成。

改革之初,企业都是靠拨款,后来改成了贷款。

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初步建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出现,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等使得银行、证券、保险方面政府监管机构成立,资本市场正在中国初步建立和完善。

  四是土地市场开始形成。

当然,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由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各级政府仍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拥有比较大的控制权,可以说除了商业用地的二级市场以外,土地的交易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但是土地市场毕竟已经开始建立。

  五是技术市场处在起步阶段。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交易上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有动力自主创新。

  六是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

从居民的收入构成可以看到市场主体的多样化。

像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薪收入占了65.7%,经营性的净收入占8.1%,财产性收入占2.3%,还有转移性收入占23.9%。

农民也是这样,工薪收入是40.1%,经营性的净收入,也就是农作物产品的买卖占49%,财产性的收入占3.2%,转移性收入占7.7%。

  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也逐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978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其中直接管理经济的综合部门就有3个,工业部门有19个,农业部门有4个,贸易部门分内贸和外贸各有2个,还有一个物资总局。

经过改革,现在的政府管理体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减少到5个,综合管理部门也只剩了1个。

除了部门设置以外,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已经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的间接管理。

  八是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已经形成。

这个形成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各种对外开放的三角区发展起来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19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法律化、长期化、规范化。

  那么,世界上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很多,为什么唯独中国创造了增长奇迹?

  郑京平说,深层次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充分享受了体制转轨过程的红利。

这能够使传统体制压抑的生产动能和劳动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而这种释放一定会促使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中国的这种转换,又恰巧赶上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

如果没有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很严重,这种转换就无法实现。

第一个原因,是能够使传统体制压抑的这种生产动能、劳动生产力得到充分的释放。

而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包括冷战的结束,尤其是IT产业的发展,对于全球化,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技术革命使得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庄一样,交流、沟通变得非常便利。

全球化应该说属于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中国得到了这个历史的机遇。

而且在内外部各种压力、各种因素的促使下,抓住了这个机遇,选择了迎接挑战、融入全球。

可以说当时决定开放的时候,我们是克服重重困难,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

特别是加入WTO,使我们在法律上、规范化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要想充分享受体制转换过程的红利,就要使这种转换平稳顺利。

就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而言,要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要从半封闭经济转到开放经济,并不容易。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平稳成功的转换呢?

对此,郑京平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第二,就是体制转换的渐进性,使得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能够逐步接受而没有发展大的波动。

第三,就是县级政府间的竞争发展模式。

它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它固有的缺陷。

  延续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四点建议

  要想延续这个发展奇迹,第一,需要继续奋力推进改革开放,要健全和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

虽然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成,但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建立,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开放才行。

当年危难之时,推进改革开放是形势所迫。

但是现在,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很不容易了,这就需要能够做到自我加压,自觉改革,突破制约。

这里所说的制约,一个是外在压力减弱的制约。

今天的经济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水平,如何做到突破很重要。

另一个,就是要突破既得利益制约,现在要改革,有些人的既得利益就要受到影响。

还有一个,是认识水平的制约。

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改革开放本身所带来的,这一点应清晰地认识到。

还有最后一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第二,要继续采取渐进性的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第四,逐步规范县级政府间的竞争发展模式,兴利除弊,把它的消极作用消除掉,或者约束到尽可能小的范围。

        因为很关心自己的家乡海南,而且对相关海南的经济有些了解,所以这里多说几句。

              在经历了91-93年的地产风暴后,海南停滞了20年,在这20年里,海南的经济发展是痛苦的,经历了地产泡沫后,海南的机构倒的倒,楼烂的烂,还出现了建国至今唯一破产的银行,海南发展银行,虽然自己儿时并不了解什么是地产泡沫,但是我知道,在经历之后,痛苦的是当地的机构及原住民。

风暴过后,再重建是很长久的。

              海南的资源是什么?

是环境,是气候,是海洋。

但是绝对不是房地产。

              海南国际旅游岛是什么?

是个炒作的噱头,而不是真正会下金蛋的凤凰。

              迪拜举全国之力,如此发展,吸全球的资金进行炒作,依旧逃不开泡泡破裂之痛。

              海南现在是个落后的省份,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农业基础,甚至是核心的人才基础,都是相对不足的,就算是全部有钱人移民海南,也要坐吃山空,因为本土海南产业并不足以支持如此的地产经济人口移民。

在经历多为领导之后,一任领导一个口号,希望环境、海洋、旅游业也可以循序渐进。

就算是现在的国际旅游岛,也不要被吹上天,但是目前来看已经来不及了,退出限制土地交易的举措,也许带来的是更大的一个地产泡泡。

              很多官方经济学家又开始通过所谓的全国内需来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了,呵呵,真是令人可笑,在各个地方严控地产经纪之后,充沛的资金,或者说全国的通胀需要个突破口,海南国际旅游岛,给通胀倾泻提供了个最好的标的。

全省各个地方的地产就在局部内很短的时间内表现了通胀的发作表现,建议喜欢经济学的集中研究一下过多的货币,如何在海南这个小岛的地产上表现资产重估的。

              当年邓小平10万大军下海南,带来了一波全国资金,现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了一波全国的“内需”,令我担忧的是,这一任政府是否能够把握这波炒作的热钱,带给海南一个真正的长治久安的发展。

              希望下次的政府换届,海南还会享有全国礼遇,不再像当年的10万大军撤退之后的海南地产一片烂尾楼狼藉。

              1、经济结构方面,低水平平面扩张被结构高度化所代替,投资和重工业将保持快速增长。

以往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在较低技术层面,以外延为主的扩张支持,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不足。

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主要依靠电子通讯、汽车、住房等产业拉动,由于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大多比较复杂,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链条较长,因此对生产技术的提高有较大推动,对各产业的影响度系数较高,从而会加快工业结构高度化的速度。

在加入国际分工的背景下,这也是中国加工制造业整体升级的过程。

这会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迂回”,中间需求扩大,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份额会有所提高;也会使产业的装备水平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度提高。

从而会使重工业的比重和投资率提高,重工业和投资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目前已经有所显露。

2、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运动特点发生改变,从周期性的供不应求转变为周期性的供大于求。

繁荣不是结束于过热,而是生产过剩。

不同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有不同的均衡点,并决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

新一轮经济增长,从供给条件

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无论最终消费品还是基础产品,增长的潜力都很大。

一方面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充裕;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以往要快得多。

而需求方面,居民购房、购车的速率预计会由初期的猛烈提高转为相对平稳,住房和汽车这些产品的普及,不会再现家电那样”排浪型”的迅速扩张。

因此,需求不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的水平决定了供给的增长速度,供给不足仅仅存在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某些行业和部门,而且持续时间不会很长。

阶段性的生产过剩是这一轮增长中的突出问题。

这表明十一五期间国内市场竞争普遍和激烈。

3、计划轨加快转向市场轨,经济增长以市场调节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管理部门组成的计划管理体系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通常称之为”计划轨”。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国有企业开始从竞争性领域加快退出,依托国有经济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国有商业银行等也都随之转变职能。

”计划轨”加快转向”市场轨”,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以市场调节为主。

供求总量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诸方面关系,都处于市场调节的状况下,都主要由市场决定。

行政主导对各种直接的调控措施反应灵敏,而市场主导则对各种影响微观效益的间接措施反应灵敏。

因此,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宏观调控也面临新的课题,一些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需要加快研究和付诸实

——兼论第5个经济周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4个经济周期,这些经济周期的发生主要是由政府政策的不一贯性造成的。

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第5个经济周期。

历史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经济运行平稳时,应尽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减少或避免计划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而在经济趋向萧条或过热时则必须及时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为实现“十五”时期的目标和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5个经济周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再提高一些。

  关键词:

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

  一、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

  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从一次危机或衰退的开始到另一次危机或衰退的开始之间周而复始的阶段叫做一个经济周期。

从危机或衰退到高涨或扩张,继而又是危机或衰退……,经济的发展总是呈现这种有规律的波动,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

萨缪尔森(Samuelson,M)和诺德豪斯(Nordhans,P.A)(2019)在他们合著的《经济学》中是这样定义的:

“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经济周期是由经济衰退和紧随其后的经济扩张两部分组成的”,“经济衰退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以上下降”,“经济扩张是经济衰退的相反”。

  为了得出比较可靠的判断,我们主张经济的连续衰退或扩张期至少要持续3个季度,即经济周期是连续3个或超过3个季度的经济上升及随后的至少3个季度的经济下降所构成的经济运行过程。

  对经济周期成因的论述,除外因说(如战争、革命、自然灾害等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西方学者偏重于内因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凯恩斯主义提出的乘数一加速数理论。

凯恩斯1936年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当期初增加1元投资,会引起居民增加1元的收入。

居民将这1元收入消费了0.8元(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后,第2期居民的总收入为1.8元。

第2期居民增加的0.8元消费使消费品提供者增加了0.8元的收入,如果这0.8元又有0.64(0.64=0.8×0.8)元用于消费,第3期总收入为2.44(2.44=1.8+0.64)元,……,经过许多期后,总收入将为5(5=1/(1-0.8))元,是期初投资的5倍。

同样地,期初投资减少1元也会使最终收入减少5元。

期初投资的较小变化引起了若干期后消费和收入的较大变化,从而产生了经济波动。

这就是乘数原理。

在乘数原理提出的前后,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17年、哈罗德在1936年相继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加速数理论。

他们认为,当按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100元的消费品需要300元的机器设备投资(资本产出比率为3:

1)时,消费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投资3倍的增加(或减少)。

期初消费和收入的较小变化会引起若干期后投资的较大变化,使经济产生波动,这就是加速数理论。

可以看出,乘数理论和加速数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经济波动的成因。

萨缪尔森在1939年发展了乘数理论和加速数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二者交互作用形成的。

投资变动引致收入和消费多倍的变动(乘数作用),收入和消费的变动又引致了投资多倍的变动(加速数作用),二者的作用形成了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收缩,即经济周期性运动。

  

(2)卢卡斯在1977、1978年提出的货币性经济周期理论。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般物价水平会提高。

这时生产者可能误以为他生产的产品的价格提高了,从而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经济进入繁荣期。

一旦生产者知道自己的预期是错误的,就会减少投资,经济由繁荣进入衰退。

生产者的预期形成了经济的周期性运动。

  (3)熊彼特在1939年提出的基于创新的周期理论。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等)是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一个企业家成功的创新活动所造成的盈利机会,会促使其他企业来模仿它,结果便掀起了创新“风暴”,经济迅速扩张,进入上升阶段。

经济扩张引起了生产资料价格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随之提高。

同时市场上产品供应增多,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银行信贷紧缩,经济又进入下降阶段。

由于创新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一次创新造成的下降不能被下一次创新造成的上升所抵消,于是经济生活便出现周期波动。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周期的成因。

但用这些观点却难以解释像我国这样的体制转轨国家的经济的周期性运动。

例如,它们不能解释我国1978、1992年的经济为什么会迅猛增长,也不能解释1989年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我们看来,这3个年头我国经济出现的异常波动是由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启动过猛”或“刹车过急”所造成的。

因此,我们认为,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周期是由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和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的划分及对经济周期成因的分析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1978-2019年间经济周期的划分,其依据集中在经济增长或通货膨胀的波动上。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以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计,下同)的“谷——谷”法为依据,划分为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19年4个周期(刘树成,2000);

(2)以经济增长率的“峰——峰”法为依据,划分为1978-1983年、1984-1991年、1992-1996年3个周期(杨帆,1996);(3)以通货膨胀率的“谷——谷”法为依据,划分为1978-1983年、1984-1986、1987-1990年、1991-1996年4个周期(范智,2019)。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出台的重大经济政策,我们发现,这些政策一般都是在经济增长处于波峰或波谷前后推出的(见图1)。

我们将以经济增长的“谷——谷”法来划分经济周期,并认同刘树成认定的各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这样,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如下4个经济周期:

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19年。

  说明:

图中的标记表示各个时期出台的主要重大经济政策。

  

(1)1978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重点》,提出在1980年全国将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当年的经济增长率成为第1个经济周期的波峰。

  

(2)197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随即进入收缩期。

  (3)1981年3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管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的若干规定》,该年经济继续走低,并成为第1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4)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经济步入第2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期。

  (5)1986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若干规定》,经济增速下降,该年也成为第2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6)198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的通知》,经济增速随即上升,构成了第3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期。

  (7)1988年2月、7月和8月,国务院分别提出了“控制物价、稳定经济”,9月发布了《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经济开始步入收缩期。

  (8)1989年3月,李鹏在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的政府工作报告,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抓紧抓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经济急剧收缩。

  (9)1990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90年继续搞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的报告》,不过,同年7月国务院举行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经济增速继续走低,并形成第3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10)1991年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八五”纲要和十年规划》,该年成为第4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