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584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docx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

作者:

钱辰,美国肯塔基大学助理教授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就对编程不感兴趣,高中毕业时一心想报的志愿是数学或者物理专业,但被做数学教授的父亲逼着填报了计算机专业——他出于很多理由,不想让儿子走他的老路。

后来我听说计算机专业居然也有一种不需要编程的职业——做教授!

从此我对做教授无限向往,于是坚持读完了博士。

我的硕士生导师倪明选教授(现任澳门大学副校长)曾经有一位及门高弟,在倪教授问其为何读博士的时候回答:

“我妈妈要求我拿到博士学位,我博士毕业以后就去赚钱。

”这位传说中的师兄如今已是国内某著名IT公司的高层领导。

与形形色色的读博理由相对应,这些博士(生)人生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有成为国内外大学教授者,有在公司做技术骨干者,有做一般的工程师者,也有读博期间遇到困难及时退学去工作者,也有苦苦支撑到毕业然后去工作者。

当然,他们都比梁山好汉们的结局好得多了。

经常有朋友或者学弟学妹问我:

“你觉得读博士好不好?

”“你觉得我是否应该读博士?

”这些都是相当难回答的问题。

而我们在选择是否读博的时候,往往是对这个专业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大三、大四时。

在中国学生中有一种典型的“羊群效应”:

如果周围同学(尤其是学习标兵们)都在准备出国或准备在国内读博,那大家都会效仿,觉得读博很有面子。

如果大家都说读博没意义,即使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也可能会因为面子问题而不去读博士。

10年前,我也曾经与同学一起去面试微软的工程师职位,甚

至宝洁的销售经理职位。

现在想想,那些职位既不是我所长,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可当年我又如何去判断呢?

我想通过对一些博士人生道路的回溯分析,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建议,帮助他们选择是否要读博士,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来选择自己的道路。

对于读博士的一些误解年轻学生由于消息渠道不灵通,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对读博士有一些误解。

1.“读博和科研只适合绝顶聪明或成绩非常好的人。

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如同“演员只有非常有表演天赋的人才能当”一样是个伪命题。

你如果认为大家心目中的学术大牛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就好比说经常出现在新浪首页或者微博热搜的那几位明星的演技都非常好一样。

在我所认识的博士中,做出顶级科研的并不都是同辈中超级聪明的人,也不一定是平均成绩点数(GradePointAverage,GPA)最高的人,更不一定是参加ACM编程竞赛的高手们,而恰恰是那些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去钻研的人。

很多博士生只要选好导师,选好研究方向,肯花费时间,都能做出顶尖的研究。

有很多在海外学术圈颇有建树的学者和我私下交流的时候说他们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好。

2.“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

”这句话在其他领域或许是对的,但在计算机领域就是错的。

在计算机领域,通过读博挣钱的大有人在!

计算机学科的特性就是科研与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

尤其是最前沿的科研,对产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经济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都是博士生,也出自博士家庭。

虽然他们没读完博士就去创业了(布林自称现在在职读博士),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读博,那将很难开创出谷歌的核心技术。

目前业界大数据系统的宠儿Spark,就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的教授和博士们开发的。

首席开发者马泰扎•哈里亚(MateiZaharia)即使有挣大钱的机会,也没有完全放弃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

在网络技术领域,目前业界关注的核心“软件定义网络”也是教授和博士们在大学里开发出来的。

谷歌、威睿(VMware)、

Databricks(Spark)、Nicira(OpenFlow)以及无数顶尖技术公司雇佣了数以千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因为博士通常比其他雇员更接近核心技术。

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技术梦想并挣大钱,读博士是一个很好

的选择。

“读博就得走清贫的人生道路”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3“.科研做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废纸,对实际一点帮助都没有。

这种观点在计算机领域也是不正确的。

计算机科学并不是屠龙之技。

今天几十亿人都离不开的计算机网络的原型就是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展起来的,我的师爷(我导师的导师)

莱昂纳多•克莱洛克(LeonardKleinrock)教授在阿帕网

(ARPANET)项目中开发了互联网的雏形,并在1969年发送了互联网的第一个数据包。

20世纪70年代,我的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善成(Simon

Lam)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分析了解决链路层冲突的方法,最后被以太网采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林教授在90年代开发了安全套接层(SSL)的第一个实现系统,如今安全套接层被运用到每台电脑和手机的浏览器中。

不仅是计算机网络,几乎每个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都被科研引领着。

按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钱学海博士发表在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上的文章1所说,计算机体

系结构这些年的发展,都与该领域四大学术会议上的论文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虽然很多论文在现实世界不一定能体现直接价值,但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你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些都让人受益无穷。

4.“博士毕业还不如本科生和硕士生好找工作其他专业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博士学历的人去完成,本科学历便绰绰有余,但在计算机领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美国的先进科技公司往往对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求贤若渴,因为博士掌握着先进的科技,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我最近访问英特尔总部时,英特尔的研究人员便提到,在20年前英特尔还招聘硕士进行研究,然而最近英特尔基本只招聘博士。

在美国,如果一位博士的科研领域正好是公司所需要的,那么很多公司会开出15万美元的年薪和公司股份来求贤。

这种情形目前在国内还并不常见,原因可能是国内的一些公司目前还处在模仿阶段而不是创新阶段。

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也会渴求掌握科研本领和核心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博士,估计在五年以内情况就会好转。

读博士能学到什么读博士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术,也能培养其他职业技能。

读博所收获的并不仅是那几页论文,还有写论文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工作中并不缺乏解决问题和编程的能力,而是欠缺表达和沟通能力。

比方说你有一个想法能让公司某软件的性能提升一倍,那么你需要说服公司高层领导,让他认为你的想法是有意义的、值得投入资源去开发。

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能力是中国学

生一直欠缺的,但是可以通过读博得到锻炼。

1.把握公司高层领导和用户的需求的能力如果公司高层领导对某软件的性能完全不感兴趣,你当然就不能提出提升软件性能的想法。

你要知道公司目前最需要什么技术和产品。

这个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慢慢揣摩、锻炼出来的。

在读博过程中,你必须知道你的导师喜欢和擅长的课题,摸透审稿人喜欢的表述方法和结果。

这都是你极好的锻炼机会,因为在读博的时候,允许失败;但是在职场上,失败的代价非常高。

2.语言表达能力我在香港学习期间,与我相熟的刘云浩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反复强调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要写出能说服别人的论文;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你要写出能体现你贡献的技术文档;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你要写出好的项目申请书和总结报告,让公司知道你的价值。

很多中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弱,这与外语水平并不是非常相关,而是由于没有经过写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训练。

而读博写论文的过程就能培养逻辑表达能力。

3.克服困难的能力被别人拒绝很伤自尊。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除了追求异性,恐怕很少遭受被人拒绝的经历。

而残酷的职场里到处充满拒绝的情形。

如何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这些事情,也是可以通过读博来训练的。

当第一次投稿的论文被无情拒绝后,很多学生都非常愤怒和羞愧。

甚至有不少聪明的学生在论文被拒几次之后,一气之下放弃了搞学术。

其实,论文被拒稿原因并不一定是你的工作做得不好,很可能只是差了一点运气和工作的完整性。

在职场里,求职和升职也可能会被拒绝,原因也并不一定是自身的不足。

读博能帮助你认识和理解这些事情,并以平常心来面对挫折。

什么人适合读博士我认为读博士并不需要天生的特殊能力或者后天的条件。

我们平常所说的能力,诸如编程、数学和英语,都只能叫做读博士的催化剂,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所以,问题并不是“什么人适合读博士”,而是“什么人不适合读博士”。

1.没有耐心的人不适合读博士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博士,需要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成为世界级的专家。

没有人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专家,即使我们看到有些博士生在第一年或第二年就发表了顶级论文,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总体上完全理解该方向,选题有可能是靠导师帮忙,甚至就是导师指定的。

大部分重要的工作,尤其是涉及系统的领域(比如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编程语言),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成果的。

一篇重要的系统方面的论文,通常需要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去做实验与写作,而之前知识的积累则需要更久。

文章发表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大部分失败的博士生都是跌倒在了这个阶段。

而能够熬过这个阶段的,不论之前的背景如何,大部分都能继续发表更多的论文。

“耐心”是读博最重要的条件。

2.不欣赏科学和技术的人不适合读博士一个成功的计算机博士要懂得欣赏(或者至少愿意欣赏)他人发表的优秀成果,欣赏教科书上的经典设计,欣赏自己或者导师提出的重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如果你对科技完全不欣赏,那么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科研成果的。

读博士需要注意什么1.选择合适的导师导师与一个博士生的命运休戚相关。

相同条件的两位博士生如果遇上不同的导师,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命运。

每个导师的背景不同,手上的资源也不同,而他愿意给学生的资源数量也不同。

假如某资深教授A的资源为10,某年轻教授B的资源为5但是A教授有一个10个学生的庞大实验室,能给你的资源只有1;而B教授仅有你一个学生,给你的资源可以是5。

显然B教授是更理想的选择。

当然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简单。

比如在美国,通常资深和年轻教授的资源差距不大。

在中国,资源差别可能很大——当然目前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

也有可能你在同门中表现突出,资深教授特别中意你,能给你8个资源。

还有可能年轻教授长袖善舞,与许多同行和工业界的关系非常紧密,这时他的资源反而超过资深教授。

因此如何选择导师,绝对不是看资深与否或者脾气好不好这么简单。

2.选择

合适的课题

同领域里可以选择的课题有天壤之别。

有些课题没有研究价值。

有些课题很难,即使认真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果。

我的建议是,博士生应该经常阅读顶级会议的论文。

即使课题组历史上从没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过论文,即使导师不做要求,即使你不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也能毕业,你还是要去了解。

否则研究容易和现实脱节,自然不会得到认可。

博士之后的职业选择我认为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

因为在计算机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联系紧密,任何一行都离不开计算,读博士的职业选择相当多样化。

我在德州大学的博士师兄师姐们有的成为常青藤大学的终身教授,有的成为贝尔实验室的主任,有的成为谷歌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也有的成为初创公司的创始人。

我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师兄师姐们有的成为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Chase)的副总裁,有的成为国内名校的新贵,的在公安部研究所担任重要职务。

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即便职业选择再不如意,也很少有为生计烦恼的,在其他专业的人看来这些人都是各行菁英。

如果你没有虚度光阴,在读博士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会发挥作用。

如果你的优势是写论文,你可以选择成为大学教授;如果你的优势是解决技术难题,你可以选择成为公司的研究员;如果你的优势是编程,你可以成为软件工程师;如果你的优势是建模,你可以加入金融公司等。

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都是实用性的,这是计算机专业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即使读博的过程非常不如意,也可以及时跳出“止损”,社会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失败者,公司依旧非常欢迎博士退学者——因为他们也学到了技术。

如果说一百零八位好汉在踏上梁山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此生命运坎坷,那么与之相反,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却可以保证你未来的生活,并且在此基础上会有多样性的选择来发挥你的优势。

理想岛编后语:

读完这篇文章,如果你感到血脉喷张,激动无比地打算读博,那么,必须推荐你读读下面这篇文了。

MBA

第二篇文的作者“清风徐来”,清华学霸,原中山大学教授,投资达人,学数学的文艺狗,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现为「海豚学研社」社长。

文章首发其同名公众号“海豚学研社”,题目为《读博,使尽洪荒之力,终于活了下来》

△「读博,只是人生的一小段。

」fromMr.F.01北大女生自杀事件继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后,大家关注的另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事件是,一位北大毕业女博士的失联。

10月10日,失联女生的校方确认,该女博士已经离世。

出事的女博士名叫唐晓琳。

据她朋友在微博上透露,她曾在给朋友的留言中表示要去金门大桥自杀。

唐晓琳2004年进入北大就读空间物理专业,2008年本科毕业后来到美国犹他大学物理与天文系读研究生。

从时间上推算,这已经是她攻读博士学位的第7年,但至今仍未毕业。

据媒体推测,很可能是博士迟迟无法毕业,导致了唐晓琳的长期抑郁并最终自杀。

02读博=?

赌博说实话,我很能理解博士最后几年的痛苦。

特别是当你认为很难毕业、四五年的青春可能白费的时候,这种绝望是无以言表的。

我以前读过的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两个人因为毕业压力太大而自杀。

我都怀疑,读博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职业之一。

我是23岁从清华毕业,然后去香港科大读直博,28岁毕业。

外人看来,一切顺利而令人羡慕。

但是,我自己回想起来,人生最黑暗的就是毕业前的几年。

这种压力和痛苦,也许只有读博的人可以理解吧。

那个时候,真的是不敢跟已经工作的同学聊天。

一聊天,就会发现当年成绩远不如你的同学已经买房买车了,有些已经有小孩了,有些已经年薪百万,有些来聚会还带个美女秘书,有些……而你,除了攒paper,啥都不会。

别人都以为读博是高科技,而只有我们知道,大部分时候,很多博士只是论文民工,为了课题而课题:

有些发了100份问卷,就做个统计分析,为了得到好的结果,校调几个月;有些拼命做实验,为了培养某些微生物,把自己的生物钟完全搞乱,最后好不容易发篇论文,虽然自己贡献最多,但是因为姓张姓周(拼音Z开头)只能排名最后;有些跟着导师去企业做项目,一蹲点就是几个月,导师不见踪影,最后项目没谈成,课题也没着落,毕业一延再延。

直到现在,我都暗自庆幸:

读博,使尽洪荒之力,终于活了下来。

读博的苦,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课题和导师老实说,除了选伴侣以外,选课题和导师,是博士生最大的人生选择。

科研,本来就是阳春白雪,没人可以判断哪个领域未来多长时间内有前途。

比如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神经网络刚发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硬件和算法的限制,都是不被业内看好的,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直到近几年,特别是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才得到爆发式的增长。

那么2000年初研究神经网络的学者和博士生,就会十分难熬,要坚持到这个技术爆发那一天的人,几乎是凤毛菱角。

选导师也不容易。

很多知名教授,很受学生欢迎。

但是,这些名教授可能有各种癖好。

有些学术标准特别高,不达到学术要求的坚决不发paper不让毕业;有些性格古怪,不易交流;有些事务繁忙,常年见不到人,课题讨论一次次延期,毕业也遥遥无期。

A、选导师选课题之前,一定要做好调研。

你可以从师兄师姐那里去了解导师的为人处事和课题的前沿发展。

如果有机会,可以在本科就跟着导师工作一段时间。

B、选了以后,信任导师,以拿到学位为第一要务。

说实话,大部分老师都是有学术追求的,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对学生的研究和写作有很高的要求。

按照导师的要求认真学习,是进阶最快的道路。

我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导师带着我改了87次,到最后,我都快被逼疯了。

而导师跟我说,他的第一篇改了

200多次,我顿时无话可说,默默地再去修改。

C、如果实在

跟导师合不来,当机立断,选择放弃。

的确有一些极端情况(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可能在千分之一左右),也许是导师的原因,也许是你的原因,就是合不来。

这种情况下,你有几个选择:

(1)跟导师商量转硕,早点拿一个学位,进入工作市场;

(2)找其他老师商量,转导师(一般用学术兴趣作为托辞,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3)实在走投无路,就放弃学位。

不管怎么样,你还是一个大学生呢。

其实,从人生这一场马拉松来讲,有没有一个博士学位,没有太大差别。

从投资的角度讲,逝去的三年,就是沉没成本。

从头开始,还是好汉一条。

二、恋爱说实话,读博的那几年,正是荷尔蒙最旺盛的那几年。

长相好的、命好的,可以在学校里面找

到男女朋友;长相不好的、命不好的(很悲剧的是风哥那时候没有长开),只能看着苍老师的作品,各种撸。

我复盘了很多次,结论是:

那个时候,像风哥这样的宅男,是几乎不可能追到学校里心仪女生的。

不是长相的问题,不是才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男人最大的魅力——经历和气度——对博士生来说是一块巨大的短板。

举个极端的例子,像梁植这样的清华校园名人,面对强东哥哥,也根本不可能守住“奶茶妹妹”。

A、对于女生可以负责任地说,对于985,211高校的女博士来说,你身边的优秀男同学,是你这辈子可以遇到最好的机会了。

千万别犹豫,有机会就拿下吧。

他们是真正的潜力股,陪伴他们5年10年,比去社会上找各种来路不明人士,靠谱得多。

B、对于男生耐心,是男人最

大的武器之一。

你们的黄金时代,要在28-32岁前后才来临。

现在一线城市的白富美剩女不要太多,不管什么聚会,大家都会要求推荐正常的30-40岁的男生。

记住,只要正常:

性取向正常、样貌正常、收入正常、性格正常,就会有无数相亲的机会。

博士男生只要努力上进、坚持健身、乐观向上,不愁在30岁以后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

三、事业发展很多人以为读博以后选择多了,其实大错特错!

读博以后,年龄大了,研究方向也更聚焦了,因此,职业选择的面其实更窄了。

毕业前,我特别想去的是像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就像《我的前半生》中贺涵这样的工作。

后来,应

聘的时候一尝试,就知道这对我完全不可能:

这扇大门对我是关闭的。

我就只能按部就班,选择了博士对口的高校去工作。

后来发现,只要你用心,这样的职业发展路线也挺好。

事实上,每一条职业发展路线,都有长板和短板,利用好长板,改进短板,就可以一步步爬升。

A、如果你想去科研院校,那就好好做科研。

目前国家对于科研很重视,如果你真的有天赋有兴趣,是可以通过科研获得体面的收入和优越的人生价值的。

B、如果你想从政、从商的话,可以选择曲线救国的路线。

很多政界高层都是从学校起家的;做过老师,然后从商成功的例子更多,例如马云、郭广昌、俞敏洪等等。

C、如果你掌握某种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技术和专利,技术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道路。

目前,科学家创业蔚然成风,博士创始人越来越多。

新兴领域,诸如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生物医学,都需要实打实的科研实力。

掌握核心技术的博士生,是非常受投资人青睐的。

徐小平都后悔没有投资的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四、财务说实话,去香港科大读博士,我很幸运,因为奖学金比较高。

那个时候,除了生活费,每个月还能省下几千元。

如果在内地读博士,这一点稍微差点,可能处在刚刚养活自己的阶段。

如果家境一般的孩子,在这个时候,是很痛苦的。

一个快到30岁的

人,有什么事情,还要向家里要钱,这种羞耻感,一般人很难理解。

外人的闲言碎语,更是伤人。

现在社会的财富规律,已经不是线性增长的了。

只要找对了方向,很可能是指数增长。

此外,人类寿命大幅增长。

以前预期80岁,未来预期120岁。

从30岁毕业开始算,可能还有50年高质量的工作时间。

因此,丢失的5年,并不可怕。

从赚钱的角度,你可以直接先扣除这5年;而从毕业的那一刻起,重新计算。

此外,千万不要因为读了博士,就把自己的预期抬高,相反要降低姿态,从读博的那一刻开始清零,踏踏实实从零做起。

如果你有一定的资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各种理财和投资知识,掌握基本的投资技能。

这也是人生的重要积累。

我博士毕业的前后几年,正值05-07年的大牛市,香港的同学都去买股票炒权证。

虽然那个时候经验浅,资金少,最后没有赚到钱,但是,为以后积累了很多投资经验。

这些技能,可以保证你从理念和实战两个层面不落后于已经工作的同龄人。

而最可怕的是:

祸不单行。

假想一下:

你毕业前,导师跟你说论文没达到要求,毕业无限期延迟;心爱的她/他离你而去;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父母突发重病,急需大笔资金医治……这时,你的绝望和无助,绝对可以把你推向开篇唐晓琳的那个境地。

但是,请记住,这是你的福报:

经历过这种苦难,还坚强地活着,这样的你,一定能在未来干出一番大事业!

03综合建议首先,尽量避免被动读博。

其实,学校里面有特别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是被动读博。

也就是说,为了逃

避就业和进入社会,为了安逸,去读研读博。

为了这个目的去读博,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可能坚持不下来,然后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因上去。

读博绝对不是一条逃避的好路,这条路看似进去容易,要出来却是很难。

建议大家要冷静客观地评估下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沉下心来埋头做科研,对自己的课题是否有强烈的兴趣。

否则,逃得过一时逃不过一世,几年后再后悔,损失的是时间,是宝贵的青春年华,得不偿失。

其次,为了不落后同龄人,就要多学一些差异化的技能。

博士生在博士阶段落后同龄人的根本原因是:

读博时候,虽然有压力,但是跟企业的压力比,还是有差距,因此时间利用效率更低。

为了弥补这一点,博士生必须经营差异化的人生。

别人在生意场上觥筹交错,你就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别人在展会上寻找新客户,你就在实验室里寻找新材料;别人在写字楼里攥PPT,你就在教室里攥paper。

其实,paper也挺好的,虽然没几个人看,但是是你可以引用一辈子的成绩。

而且某些技术,说不定到哪一个点上,就会迎来爆发。

事实上,这一切付出的确可能是有用的。

像我自己,第一次创业用的数学模型,就是依靠博士阶段打下的基础;现在自媒体创业,很多文科生都表示写不过风哥,其实你们哪里知道博士生吃过的苦:

那是拿起英文改100遍练出来的哟〜其

三,利用空闲时间,多学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是这样的用处:

它不能雪中送炭,但是可以锦上添花。

如果你还是屌丝,无用之用也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有朝一日,你成为高富帅的话,那无用之用就是你个人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说实话,读博的时候,空闲时间相对工作还是比较多的。

风哥在科大读博的时候,闲得蛋疼的时候,中午就去视听室看CNN新闻,下午去图书馆仔细研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四大名著,晚上约人打壁球游泳。

说不定哪一天,这些无用之用就派上了用场。

最后,除了导师,跟更多老师交流学习。

我的导师Raymond学术和人品都很不错。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导师在我博三那年得了“渐冻症”肌肉逐渐萎缩,完全无法跟人正常交流。

因此,我在最后的一年半时间里面,学术上处于“无人领航”的状态。

幸好,我当时跟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