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141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docx

大部制改革补齐城市功能区社会治理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近年来,XX开发区(XX区)借“两区”融合、一体化发展机遇,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整合政法(综治维稳) 、信访及司法行政三大机构职能和人员,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推动

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总结出“ 1+3+N”工作模式,在解决功能区

或开发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不足、人员力量有限等难题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相关经验得到中央综治办的关注和肯定,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地处XX西南,于1985年经XX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

为更好助推经济发展,2014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XX开发区托管XX区,全称为XX开发区(XX区)。

“两区”融合后,全区辖 7个街道,先进制造产业区等8个园区,86个社区(村队),占地面积489.7平方

公里,总人口约44万。

实施托管后,辖区面积、人口剧增,随着改革深入及利益格局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新旧矛盾交织,纠纷调处压力、难度增大。

主要表现在:

(一)性质多重性。

新城区是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

农村向城市转化过程中必然伴生诸多矛盾,从实践上看,这些矛盾纠纷具有多重性,即包含农村矛盾纠纷的共性,又反映城市矛盾纠纷的个性,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二)主体多元性。

矛盾纠纷的主体从一般公民与公民之间,发展为公民与法人之间;纠纷类型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

(三)形式多样性。

矛盾纠纷由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民间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劳动争议、金融借贷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

(四)内容复杂性。

辖区内物业型小区、新农村、村改公司、原始行政村并存,一些矛盾纠纷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部分政策滞后的情况,这些问题往往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处理起来较为棘手。

(五)群体性特征明显。

土地征用、移民安置、机构改革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涉及众多群众利益,由于涉及部门多、金额大等原因,处置难度大,一些群众为了给政府施压频频上访,甚至形成群体性事件。

二、经验做法

面对复杂、多元和频发的矛盾纠纷新形势,XX开发区(XX区)积极应对,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基本点,因地制宜探索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经验。

(一)整合资源,统一矛盾纠纷化解“入口”

“两区”融合后,针对辖区面积、人口剧增,机构冗杂的实际情况,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大刀阔斧进行跨部门整合,优化职能配置。

开发区、XX区共54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减少59.2%。

原开发区

政法综治办、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局、区司法局进行机构和职能整合,成立中共XX开发区工委(XX区委)政法委员会。

基层群众由于诉求得不到解决,问题找不到地方反映,常常采取上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即便上访,有些矛盾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妥善解决。

随着时间推移,各种因素导致矛盾激化,解决起来会更加困难。

为了让群众享受到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新的政法委成立后,着力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及司法行政力量,将内设机构设置为“四办两局”,即综治办、法治办、防范办、维稳办、信访局、司法局。

区信访局、区司法局与区政法委合署办公,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在街道社区层面,搭建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工作平台,通过整合村级、社区综治资源,形成街道、社区(村队)、村民小组综治三级网络,实现纠纷排查信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特别是对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做到简化处理、快速调处,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在基层。

(二)转变模式,找准矛盾纠纷处置“抓手”

传统的行政区管理模式下,不少城市的街道在承担社会管理、民生改善、社会矛盾化解等工作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招商引资等大量经济管理职能,但街道与招商引资挂钩,街道工作容易从服务至上变成了GDP至上,由政府下派的服务主体不时被诟病沦为一个“赚钱机器” 。

“两区”

融合前,XX区4个街道亦需承担招商引资职能。

通过“两区”融合后

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由传统的行政区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主题、以园区平台为支撑的开发区式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

目前,全区7个街道均已剥离经济职能,不再承担经济考核指标,专职负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实现了专业人干专业事,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针对开发区作为功能区,没有司法行政机关的实际情况,XX开发区工委(XX区委)政法委以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在沌口、沌阳街道成立了基层司法所,与街道综治、信访部门合署办公,实现了全区“一街一所” ,进一步充实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量。

(三)多元共治,培养矛盾纠纷调处“帮手”

近年来,矛盾纠纷呈现精细化、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该区在打造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充实基层力量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201X年9月,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纠纷、征地拆迁、妇女儿童维权、食品药品维权、征地拆迁等8个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区级人民调解中心。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140个,配有专兼职调解人员756人,

其中专职首席调解员7人,形成“依托基层,多方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此外,区政法委还着力加强与法院、公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结合实际探索诉调对接机制,在基层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实现综治、维稳、信访、司法行政等工作职能下沉,进一步完善大调解体系建设。

该区对依

法和依案件性质可以调解的所有民事案件,首先尝试进行调解,对达成调解协议的矛盾纠纷,依程序进行司法确认;对于没有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进行无争议事实确认。

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无需再对无争议事实部分进行事实确认。

通过诉调对接,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信访调处有效衔接配合,既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也节省了司法资源。

(四)源头处置,把准矛盾纠纷消化“出口”

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过程中,坚持“走下去”原

则,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由末端处置向源头控制前移。

目前,该区各级相关部门均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处置信息汇集研判机制和社会治安对策

互动会议制度,各级综治委主任负总责。

“每天一简报” 、“每周一交流” 、

“每月一分析”等机制体制的建立,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要实现基层长治久安,就必须将矛盾纠纷彻底解决。

在矛盾纠纷事前化解、事中监管方面着力的同时,该区采用“回头看”方式保证事项落脚,避免一些矛盾纠纷表面上解决了,深层次的矛盾越积越深的情况。

2013年初,该区XX街引进一家农业企业,流转土地2千亩,流转年限15年,涉及农户300户。

2015年初,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单方面终止了流转承包合同,因提前得到消息,街相关负责人赶赴现场,事情得到控制。

但此事若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将损失200余万元租金,同时可能错过春季生产季节,其损失更大。

经区政法委统筹,除为农户提供法律支持外,XX街将此事纳入“回头看”的重要事项。

最终,在街道综治中

心协调、司法所主持下,双方进行充分协商,达成补偿一定经济损失,终止合同履行,减少双方损失。

至201X年8月,XXX全部解除协议,事件得到合理解决,农民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