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411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结题报告

 

单位:

花园中心小学

姓名:

马晶晶

撰写时间:

2017年9月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强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

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近年来,我校的语文课外阅读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

②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

由于我校位于旧城区,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家长失业、离异的现象较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

③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

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④阅读消费较少:

纵观我校现在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⑤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因此“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也就成了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①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的习惯;②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方法及经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通过利用社区资源,立足课堂、课内指导课外阅读,亲子阅读等途径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阅读习惯。

我们选择4至6年级4个班共23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四

(1)班、四

(2)班、五

(1)班、六

(1)班。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观察、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实践。

本课题采取的主要教育行动有:

①开展多样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三合一资源,开拓多种活动途径,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种类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②立足课堂,通过“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等阅读习惯;③积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达到“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起到一定的社会效应。

本课题研究于2016年6月开始,至2017年9月结束。

第二部分教育效果

近年来,我们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阅读习惯中“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的十三个指标,设计了“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交流运用”调查表。

2016年6月,我们对4个研究班231名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研究前问卷调查;同样对这批学生在2016年11月、2017年1月分别进行了研究中期、后期问卷调查,以检验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效果。

一、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表一:

研究班学生“爱读书”习惯表现前、中、后测结果对照表(%)

培养目标

问卷内容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前测

中测

后侧

前测

中测

后侧

前测

中测

后测

爱读书

1.你喜欢阅读吗?

25.0

41.0

76.0

55..0

48.0

23.0

20.0

11.0

1.0

2.你喜欢去图书馆或逛书店吗?

20.0

33.5

57.5.

59.0

51.0

36.5

21.0

15.5

6.0

3.你喜欢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吗?

28.0

41.3

70.2

55.8

50.0

27.8

16.2

8.7

2.0

数据表明:

学生“读书兴趣”的变化显著。

课题研究前只有25%的学生喜欢读书,数据反映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较低,甚至有学生害怕阅读。

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提高到76%,这得益于近年来学校注重阅读氛围的创设,社区、家庭的影响。

通过张贴学生自创的读书标语、小诗、漫画在校园每个角落,让每一面墙壁都传递着阅读的信息;通过建立班级主题阅读角如名人驿站、问天阁、寓言天地、七彩地球等,把流动书店就设在家门口,入柜的图书由全班同学精心荐存,老师严格审查,图书每月更新一次,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新书的欲求,让书成为学生的好伙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通过开展亲子活动……使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充分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乐读、爱读。

现在学生们喜欢读书的程度比实验前上升了51%。

并据图书馆的不完全统计,我校学生借书量从2016年的32本到2017年的114本。

这一些都说明了学生已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

(1)班的逄海晴同学是个羞涩、不善言语,学习上很一般的女孩子。

她的双亲因为生计常年不在家。

老师从她极简单的作文看出,她很想念爸爸妈妈,很想和别人聊天。

课题刚开始研究和实施时,老师经常借书给小晴,并与她爸爸联系沟通。

但过了一段日子,老师发现她的“阅读记录”还是寥寥几笔。

原来,她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只是组长问急了,她写上一两句话。

面对她这样的情况,老师通过聊天,从班级的阅读氛围说起,到她喜欢看什么书,到推荐她看《我要当好孩子》等读物,再到与她一起分享……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她交“读书日记”、也没规定她每天要读多少页。

但正是这样,她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写的文章慢慢“变长”,语句虽有点不通,但言之有物,并初步引用课外习来的词语。

更可喜的是,她开朗了许多,不再关闭自己,而是大胆地向别人表达自己,就连她的父女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

二、学生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

图一:

研究班191人“读好书”习惯前、中、后测柱形统计图

问卷内容:

你经常看哪一类型的书?

(图一)“读好书”习惯柱形图

 

数据表明:

学生“读好书”习惯的变化较大。

课题研究前的数据,反映出喜欢读动漫作品的学生达57.4%,喜欢读名著及科普作品的学生分别只有20%和22.6%。

可见学生对书目的选择并不乐观,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努力:

(一)读经典,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因此,我们在课题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诵读经典的培养:

要求1——3年级学生会背诵《弟子规》、4——6年级学生会背诵《论语》,每逢周一我们还会进行经典颂读大比拼活动,通过学生个人、班际间的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颂读的热情。

经过四年持之以恒的研究实践,家长和教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懂事了。

(二)优秀读物,师生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

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

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三)设置评价机制,定期检查。

少年儿童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课外阅读热情,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

因此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

我们在校本课程里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例如:

(1)班孙洪楷的父母没念过多少书,对孩子缺乏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只看漫画书,口头表达不流畅。

家长不注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做不到定期为孩子购买图书。

针对这一情况,谢老师采取的是说服家长,推荐读物,定期检查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家长访谈。

向家长推荐著作《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促使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推荐读物。

及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的读物,以避免盲目地去选择或无从选择。

主要将以下三类书应该推荐给学生。

①《语文课程标准》里面专门列出的童话、寓言、散文、文学名著,挑选一部分进行立阅读;②和语文课内容有关且有利于拓展语文课堂学习的读物,和有关学科有联系的各类读物,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

③推荐文学名著。

3.定期检查。

设计了一张阅读表格“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内容主要有:

阅读的时间、页数、流利程度、读书的态度等,这张表格主要由家长给孩子填写,每天晚上填写好。

在这些项目中,只要孩子做到了就贴一张贴画,每周结束让学生把此表带回学校,老师检查。

表中有本学期计划要读的书目,又有每个月、每一周所要读的具体内容。

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如今不仅陈明,就连他的父母也每天坚持读书,还被学校评为“书香家庭”。

例如:

五年1班的刘诗宇的妈妈说:

在学校开展的《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

教育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孩子的习惯会影响一生。

然而,习惯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我们便学会了耐心和平和,也学会了和孩子一起学习。

比如,为了让孩子爱读书,我们便周末带孩子去书城,孩子看书,我们也看书;有时买来了新书,我们先看看,准备和孩子交流;我们有讲故事比赛,有猜谜语,有朗读……孩子还会经常指出她认为不足的地方。

现在孩子很少看漫画书,总爱看科普作品和名著。

实验后,喜欢读动漫作品的学生下降到14.7%,比实验前下降了42.7%;喜欢读名著的学生上升到59.7%,比实验前提高了39.7%;喜欢读科普作品的学生上升到30.9%,,比实验前提高了8.3%。

可见,学生已经从迷恋动漫作品转向阅读有利身心健康的读物,养成了“读好书”的好习惯。

三、学生养成“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的习惯

图二、三:

研究班191人“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习惯前、中、后测条形、线形统计图

(图二)“爱积累”条形图(图三)“会交流运用”线形图

 

数据表明:

图二、三的数据表明,学生在“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这两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变化。

课题研究前的数据,说明学生在“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方面,实验前已有一定基础。

研究班的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积累,学会运用。

实验后,能养成“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习惯的学生分别从30.4%上升到53%,从47%上升到68%。

学生已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的阅读习惯。

例如:

六1班的刘昭君作为我们的访谈对象。

从对家长访谈中知道:

刘昭君在家从来不会主动翻看家长为她选购的课外书;平时只爱看卡通漫画类的书。

对于老师或家长推荐的课外书,他只是囫囵吞枣似的看一遍。

就拿看《水浒传》来说吧:

刘昭君看的时候只注意那些紧张动人的情节;书中那些好汉的个性、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会张冠李戴——这个人做的事安在了那个人身上。

针对这些情况,黄老师有所针对地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教给阅读的方法,帮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不断努力,现在他在读书的时候已形成自我探究的意识,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

例如:

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在课堂上既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又能够引导他们“动手”——对自己喜爱的人物做一点批注,对令自己感动的语言写几句评点。

批注评点是传统的一种读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