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034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 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陈国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梯形》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构建了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

“初步认识梯形,了解特征,深化新知,拓展新知,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一、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引出画面,同中求异:

请你找出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根据。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揭示课题:

梯形的认识。

4、生活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类似梯形的物体?

二、了解特征:

1、看屏幕,你发现了梯形的本质特性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2、说特征,指名回答梯形的特征。

小结板书: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先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4、屏幕显示梯形各部分名称。

5、梯形的高:

指名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高,再试说梯形的高。

6、画一画,:

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作出高。

7、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深化新知:

1、利用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小组讨论:

怎么变成的?

(破坏一组平行线)

2、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小组讨论:

怎么变成的?

(创造一组平行线)

四、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展示七巧板图,设疑:

图中能找出几个梯形?

这些梯形最多能达多高?

2、拼一拼:

a:

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你所熟悉的平面

图形。

b:

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案。

五、总结升华:

全课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

六、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有四条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有四个角对角不相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梯形》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梯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梯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知,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认识图形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发现图形的基本特征。

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几何图形由于自身的特点,较之其他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形象。

学生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头脑中已经有了梯形的表象(即模型)。

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梯形,学生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念内化的过程。

其次,老师设计了动手操作—自己利用手中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梯形,这个操作过程把学生已经建立起来的梯形模型外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关键处的设问有意识的促进知识内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

《梯形》教材分析

“梯形”是小学数学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

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以前已经学过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互相转化)。

所以新课标指出:

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趣情智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的高的概念,会做梯形

的高。

难点:

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梯形》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性和平行以及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的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

 

《梯形》评测练习

一、填空

1、()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的梯形叫作等腰梯形。

2、从梯形的一条底边上的()到它对边的()叫作梯形的高。

梯形有()条高。

3、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并作出它的高。

==

4、数一数:

图形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和几个梯形?

 

5、如下图,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D=45度,那么,<B=(),<C=(),<A=()。

AB

CD

《梯形》 学习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索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理解了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梯形》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引入上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方法,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性,然后从一些图形中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从而引出课题。

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

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本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讨论和交流,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梯形的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确了两底间的垂直线段(高)有无数条。

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等腰梯形”及“直角梯形”的独特属性。

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过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其它各种平面图形的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