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43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潜阳封髓丹研究.docx

潜阳封髓丹研究

文件管理序列号:

[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潜阳封髓丹研究

潜阳封髓丹研究

傅文录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

中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援入易道,以坎离二卦入手,强调坎离二卦为人生立命之根。

他进一步分析坎离二卦在人体生理中相须为用的关系,指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而独重坎卦,他认为“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也,”补坎者,盖以火之根在下也;治病强调以姜桂附,扶坎中真火,形成了火神派特色,郑氏因此成为火神派开山祖师。

潜阳丹为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所创,郑钦安十分推崇该方,临床用于虚阳上浮之证时多与封髓丹合用或交替运用以温肾潜阳、纳气归肾,疗效卓着。

后世医家常承继郑氏方法,将二方合用,吴佩衡称之为“潜阳封髓丹”。

对真气上浮或虚阳上越之证屡试屡效,临床疗效妙不可言。

笔者近几年来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对该方的临床应用与认识均产生深刻的领悟。

就此方证与临床中应用的问题,现结合临证体会进行浅探如下。

1、潜阳封髓丹方源

潜阳丹一方,出自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二》,方由附子、砂仁、龟板、甘草四味药物组成。

该方之功效,按照郑钦安的说法,叫做潜阳,固名思义,称之为潜阳丹。

关于其方解,郑钦安之解释颇具新义。

他说:

“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以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用,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世之方封髓丹,由三才封髓丹演化而来,即去掉了三才天冬、地黄、人参,只保留了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物。

三才封髓丹出自《卫生宝鉴》一书,主要是用来治疗阴虚火旺证的,而封髓丹真正起源于清代《医宗金鉴》中,且郑钦安生活于清代中后期,表明该方的认识与应用历史并不太长。

关于其方解,郑钦安说到: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有纳五脏之气而归于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永固,故曰封髓”。

关于潜阳封髓丹之名称来源,这仍然起始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因为这两首方子郑钦安常常相伴而用,久而久之,郑钦安取名于潜阳封髓丹。

因此,后世火神派之追随者不仅临床上广泛认可,而相应沿用该方并扩大了其临床治疗范围。

而与此同时,对该方证的研究与应用范畴,均有过之郑钦安先生。

2、潜阳封髓丹主治

我们在阅读郑钦安《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部火神派着作之时,从中可以发现郑钦安先生经常用这两首方剂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郑钦安也叫做“元之不纳”、“元阳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火不归源”、“孤阳上浮”、“虚火上冲”等等,这些都是在指身上所现出的一些症状;如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咽痛、口臭、咳嗽、面红等等。

但在这些所谓“火”的背后,却是一派阴寒之证候,可明明是阴寒内盛,为什么却又出现“火”的证候呢?

郑钦安有一个如此的解释,他说到:

“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1]。

这种解说非常形像并圆满地解释了人体水火二性,水火溶为一体之真正的内涵。

也就是说,人是统阴水之体,而是因为具有火热充满于其中,人这才有了生机,正如郑钦安所说:

“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2]。

每当水中之火无法包容之时,这才出现了火性炎上或易于跑散外露之特征,这就很像一个压力锅在蒸东西,如果压力锅某个部位密封不严紧的话,就会在这个地方跑气或是露气,这些露气或跑气的地方,在人体就是体表的开口器官,如七窍与二阴等处,或是皮肤等斑点、疮痒痈疽之类等。

而潜阳封髓丹之方证,正是针对此证而设。

3、阴盛阳衰与虚阳浮越

潜阳封髓丹主治对象为阳虚而向外浮越,其内在实质为阴盛,现代教课书称之为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并认为这些证候多出现在一些危急病证之中。

其实不然,临床上诸多的七窍病证,特别是久治不愈的七窍病证,多与其虚阳外越有关。

这也就是说,一部分阳虚上浮之证候,往往被临床上所误诊误治误解。

阳气为什么易于向外浮越呢?

这我们可从《内经》中找到答案。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这就指出了阳气一定要处于“密”的状态,即处于“阴平阳密”(《内经》)情况,密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藏”的意思,那么“阳藏”在什么地方才为贵呢?

这就是藏在“阴之中”。

正如火神派名家祝味菊先生所说:

“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这个“秘”字把《内经》中的真正含义解释的非常精确到位,“阳密”就是“阳秘”,就是要藏在看不到的地方,藏在看不到阳气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阴中。

若阳气不能很好的秘藏,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由于阳气易动、易升、易跑的特性,而从阴的什么地方部位显露出来,什么地方就会出现“热”的症状,因为火性为热。

这就是说阳气失去了潜藏密固的状态,就意味着阴阳失调。

郑钦安先生对《易经》的认识多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坎卦的解释,则更有说明阳气的潜藏特性。

如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说: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

中一爻,即天也。

天生一水,在人为,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属于至阴之,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3]。

卦为两阴夹一阳,表明为阳在中,阴在外,而这个充满活力的内涵,就在于阳在阴中的火热蒸腾之性,正如郑钦安所说:

“尝谓水火相依而行(水即血也,阴也;火即气也,阳气),虽是两物,却是一团,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

即以一杯沸水为喻(沸水,热气也,即水中之无形之真火),气何常离乎水,水何常离乎气,水离乎气,便是纯阴,人离于气,即是死鬼。

二物合而为一,无一脏不行,无一腑不利,附和相依,周流不已”[4]。

这就好比是用火在烧一锅热水,下面的火焰烧着锅中间部分,也就是说火烧的锅底部分,不要超出锅放水的横线水平;如果火大了,不仅锅底中间部分的水不易沸腾,而火焰超出了锅的周边上沿,易容易把锅把手烧坏一样。

由于阳气易于外越的特性,这就所决定了它一旦失去了生理温煦之功能,并且是离开了它原有的生理位置,这就容易向外浮越,或是乱跑。

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常用压力锅现象来形容这种情况:

蒸气从锅的每个孔向外冲,在人的生理上,这些孔就是人体的孔窍。

由此可以看出,火神派扶阳理念,对于阴盛格阳、虚阳上越的见解,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教课书的理念,而且这些来源于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经过众多火神派的专家学者的重复应用,得到了公认的理念。

如范中林先生就认为:

“口内少实火“。

意思是说头部疾病少实火,多属为阳虚外越、虚火上炎所导致的。

4、阴平阳秘与下寒上热

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中称之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

“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说明人过了四十年龄之后,人的阴气就占了50%,也就是说,阳气也只有50%了。

接着《内经》中还说:

“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

“下虚上实”是一种不稳态的表现,人就好比是一颗大树,俗话讲“根深叶茂”,也就是说根在下面,这颗人体生命大树才能保持健康。

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曾说:

“下实上虚是健康,下虚上实是病态。

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做比似,下实上虚是一个正三角形,多稳啊。

中国武功讲究蹲庄子,桩子稳,气守丹田就是下实。

如果我们倒过来,变成倒三角,那就是上实下虚,就要倾倒。

倾倒的病是什么?

心脑血管意外、心梗、中风等。

所以为什么中医要强调保肾气,就是不要下虚上实,或者使它慢一点虚”[5]。

临床上下寒上热、龙腾火浮的病理类型很多,而且下寒上热这个问题,困扰了诸多的临床者的思维方式。

你要固下面的寒,上面的却有热;你要清上面的热,下面却有寒,好像非常矛盾。

笔者常常认为它是寒热错杂,但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认为:

“非也,寒热错杂是在中焦出现的,下焦的病很少有寒热错杂的,只有真寒假热,或下寒上热。

我们常用的泻心汤就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方,还有乌梅丸也是寒热错杂的方子,但是少阴篇的四逆汤是绝对不会出现寒热互用的药,原因是什么呢?

真寒假热必须救真阳或扶阳。

那么下寒上热,要认清下寒是本,上热是标”[6]。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这就是典型的内寒上热证,也就是下寒上热证。

到了少阴病的时候,《伤寒论》中又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

那么张仲景针对这种下寒上热证,如何进行处治呢?

张仲景选择了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这也就是后世认为的阴寒格阳、阳虚不纳的证候,用清热引药引龙入海的方法。

临床上并非是到了里寒亡阳的时候才出现下寒上热证,而道是诸多的九窍病证都会出现这种下寒上热、龙燔火浮的情况。

因此,火神派扶阳学术理论,把郑钦安的温阳潜阳学术思想进一步的发挥,把郑氏潜阳丹合上后世封髓丹进行合用,形成了潜阳封髓丹这个方证学术思想体系来,而针对虚阳外越、下寒上热、真火浮腾之情况,的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5、潜阳封髓丹针对内涵

郑钦安先生对《周易》之研究颇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他对坎卦肾之解释,可谓是具有独到之处。

他在《坎卦解》中说: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根(是阳为阴之主也),水性下流。

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

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以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7]。

郑钦安之所以强调龙(阳气)的位置,和它头向下的自由身姿(在水、向下),是为了突出它潜守的特征,只有这样,龙(阳气)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得到保证。

相反,阳气失去了潜守性就意味着阴阳失调,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可见,阳气龙性的收敛是必不可少的。

这正好论证了《内经》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这种学术思想。

阳密,指的就是先天门命之火应潜于水中,肾水得火,水火包融,方能蒸腾气化,五脏之正常功能方能以此为根,正常并完成自身之各项功能活动。

如果阳不能密藏,“两者不和”,则“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素问·生气通天论》),正常的人体阴阳自身运动规律被打乱后,天不为天,地不为地,稳定平衡状态被破坏,诸疾病必然丛生而来。

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

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命门火之宅),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内涵却是:

天在下,处于阴的地位,这样可以节制阳的动态活力;地在上,处于阳的地位,这样可以激发阴的静态的沉稳[8]。

这就是《易经》上常说的天地通泰、水火交融的状态。

而就这样金字塔式的天地通泰的稳态发生颠倒,这就成了倒立的三角形,既“上实下虚”的不稳态,因而使诸多的病证应允而生。

潜阳封髓丹从其组方来看,正是抓住了肾水虚寒,相火越位,即下寒上热这一病机特征而精心设计,达到温命门之水寒,潜上越之浮阳,即引火归源之目的。

由于潜阳封丹针对上热下寒,即诸窍上火明显,能有效地温肾水镇潜越位之相火外,还可大量运用于临床内科诸多杂症。

如吴荣祖教授用来治疗头痛、喉炎、扁桃腺炎、口腔溃疡、汗证、失眠、复性口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银屑病、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中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疮、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烦躁、耳鸣、瘙痒、荨麻疹、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偏头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尔氏证、抑郁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早搏等40余种西医疾病[9]。

患者只要有上实下虚、下寒上热,即肾阳不足,相火不潜之证候,均可临床选用潜阳封髓丹,常可获得良效。

为了提高临床效果,吴荣祖教授临证常加味而用,方药如下:

制附片100g,炙龟板15g,砂仁10g,炒黄柏4~10g,肉桂15g,细辛6g,骨碎补15g,白术15g,龙牡各20g,紫石英20g,炙甘草10g[10]。

6、结语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将虚寒和实寒均归纳为“阳虚”,并针对符合“阳虚”指征的离经忘动之雷龙火,认为用药必须扶阳抑阴,如不扶其阳,更滋其阴,则为雪上加霜。

桂附药力能扶坎(肾)离(心)中之阳,火旺而阴邪自消。

故此,郑钦安临床对治疗阳虚而阳虚浮越之诸多病证,治宜纳阳回阳、温水潜阳,采用自制潜阳丹(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砂仁一两,甘草五钱)和后世方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方合用,故而后世火神派追随者均称之为潜阳封髓丹。

火神派后世医家对潜阳封髓丹之应用与研究,均有过于郑钦安而无不及。

原因是扶阳理念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有关《内经》对“治病必求于本”的真正理解,并对《内经》强调了阳密与潜藏之特性有了深刻认识,使我们真正地悟出《内经》早已暗示出“阴平阳密”之中,即阳为主导,阳主阴从之前提,使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认识阳的特征之中,易动、易升、火性炎上的内涵,真正阳位趋下秘藏之性一旦外越,这便是一系列的“火热”病症,但这些“火”的背后,却是因为“阳”离其位所造成的。

因此,潜阳封髓丹正是针对这一病证特点、病理类型而设,按照郑钦安的说法是纳气、归肾、潜阳、封髓,与后世称之认为引火归源、导龙入海观点,其内涵是一致的。

但郑钦安先生创导的方药治法,其学术思想显然有独到之处。

故此,后世到近代火神派学习与研究者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效法。

参考文献

[1][2][3][4][7]清·郑钦安原着(唐步祺阐释)·郑钦安医书阐释.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5;10;117~118;11,

[5][6][8]刘力红,孙永章主编,扶阳论坛·2.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3;117;119.

[9][10]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着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论文集,昆明:

2009年,244;245,

作者简介:

傅文录(1960~),男,河南浚县人,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火神派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其核心就是“洞明阴阳之理”,“认证只分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郑钦安语)。

大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而成,是吴佩衡教授所创。

四逆汤乃张仲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之主方,加肉桂辛温气香,不仅温肝暖血,并有引火归元之效。

郑钦安解释说:

“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考古人云:

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石淋案黄某,男,44岁。

腰痛数年,X线摄片发现右肾盂结石10粒,小如花椒,大如蚕豆,1958年11月延吴佩衡诊治。

腰痛时发,痛如绞作,延及腰腹,下引宗筋,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

小腹胀痛,小便短涩。

饮食欠佳,精神疲乏。

舌苔白滑而厚腻,脉沉迟无力。

辨为肾脏寒极,水湿不化,内结成石。

以温肾扶阳温化之法主之,四逆汤加味:

附片60g,干姜40g,桂枝、茯苓各30g,杜仲、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各10g,北细辛、甘草各6g。

服药11剂后,经尿道相继排出结石4粒。

X线复查,原来大如蚕豆者己不复见,此乃温化之功也。

继以扶阳温化主之:

附片100g,干姜50g,狗脊10g,薏苡仁、桂枝各3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北细辛、甘草各6g。

前后服药数10剂,腰痛己不发作,于1959年1月恢复工作。

X线复查,结石仅剩1粒。

再以上方加减,最后1粒结石亦随尿排出,彻底治愈。

(<吴佩衡医案>)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当归、黄连、黄柏、细辛、蜀椒、干姜、桂枝、炮附子、人参组成。

功能温肠泄胃,安蛔止痛,主治蛔厥。

笔者按其寒热并用原理,临床治疗发热、风火眼、不孕、虫臌等症,收效甚佳。

兹举验案如下。

发热案唐某,男,13岁,1990年1月26日初诊。

其母代诉:

患感冒发热数日不解,伴肝区疼痛,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肝脓肿而收入院。

入院后行手术、抗炎及对症治疗32天,查切口愈合,各项检查均正常,惟发热未尽退,转求治中医。

症见:

每日午后约2时始发热,体温37.5°C,傍晚体温38.4°C。

用药后,须待凌晨3时许汗出方解。

伴肢厥恶风,倦怠乏力,口渴饮冷,纳差,面黄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证属寒热错杂,气机失调。

治以寒热并投,疏通气机。

处方:

乌梅20g,柴胡25g,黄连、黄柏、附片、党参、当归、桂枝各10g,细辛、花椒、干姜各3g。

水煎服,2日1剂。

仅服2剂热退,随访3年未复发。

按:

从中医阴阳消长论之,下午乃阳消阴长之时,失展之气机遇寒则凝闭,郁而发热;下半夜乃阴消阳长之时,郁闭之气机得温则开,热随汗泄自解。

结合肢厥恶风、口渴饮冷等,本案辨证乃寒热错杂,气机失调。

方中乌梅、柴胡、黄连、黄柏、附片、桂枝、细辛、花椒、干姜辛开苦降,疏展气机,透达郁热;当归、党参益气补血,扶正祛邪。

诸药合用,寒热错杂得解,气机调和,发热自愈。

风火眼 黄某,男,48岁,1991年4月25日初诊。

诉自1988年以来,已连续4年入春后病发双眼红赤,每待入夏后方逐渐转愈。

曾就诊于多家大医院眼科,均以卡他性结膜炎论治,收效甚微。

症见:

双眼红赤痒痛,羞明流泪,自感胸中热气上出咽喉。

平素四肢不温,胃脘灼痛,胸满气胀,舌淡红,苔薄滑,脉弦。

证为寒热错杂,气机郁遏,风升热郁,化火攻目。

治宜调理寒热,行气解郁,清热泄火。

处方:

黄连,黄柏、当归、龙胆草、党参各10g,柴胡15g,大黄(后下)25g,乌梅、菊花、石决明、决明子各20g,干姜、桂枝、细辛、花椒、附片各3g。

水煎服,2日1剂。

3剂尽,眼红赤大减,续服2剂获愈。

至今8年未复发。

采用温阳散斑法治疗银屑病。

方法以火神派的“扶阳”理论为指导,用自拟“四逆石膏汤”,重用“姜桂附草”扶阳治本,佐以清热解毒治标,对50例寻常型银屑病进行了观察治疗。

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自觉瘙痒症状消失,皮损消退,皮肤湿润有弹性,治愈率95%以上。

结论“四逆石膏汤”标本兼治,扶正之中兼顾去邪,药专力宏,取效迅捷,不失为治疗银屑病的上乘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