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41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能力测验之 行测试知识树.docx

行政能力测验之行测试知识树

行测知识结构与理论

第一章、逻辑

一、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

(一)、主要类型:

1.直言推理:

①对当关系及其推理

Ⅰ.矛盾关系及其推理:

一真一假

单称命题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

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肯定对否定,或否定对肯定)

Ⅱ.上反对关系及其推理:

不能同真

全称命题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

全称命题和单称命题(肯定对否定,或否定对肯定)

Ⅲ.下反对关系及其推理:

不能同假

特称命题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

特称命题和单称命题(肯定对否定,或否定对肯定)

Ⅳ.从属关系及其推理

全→单→特(可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

②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Ⅰ.换质推理(肯定否定命题的互相转换):

“是”和“不是”互换,谓项变为矛盾项,其他不变

Ⅱ.换位推理(倒过来说,即主项和谓项互换):

所有S是P→有些P是S

有些S是P→有些P是S

所有S不是P→所有P不是S

有些S不是P→有些P不是S(不能换位)

Ⅲ.完全换质换位推理:

(“少数”、“大部分”、“一半”等词语作量项引导命题,这种特称肯定命题不能进行换位推理)

先换质后换位推理

先换位后换质推理

③三段论(推理7条规则)

Ⅰ.有且只有三个不同项,即大中小项,每个项分别出现两次

Ⅱ.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Ⅲ.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不周延

Ⅳ.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否定就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Ⅴ.两个前提中有一个特称判断,结论也必须是特称判断

Ⅵ.两个否定前提或者两个特称判断推不出结论

2.复言推理:

①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一假即假,全真才真(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即并存)

②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Ⅰ.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相容选言命题:

陈述事物的若干情况,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可以几种情况并存)(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有效推理形式:

否定肯定式(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

Ⅱ.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不相容选言命题:

陈述事物的若干情况,有且仅有一种存在的情况

有效推理形式:

肯定否定式(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否定肯定式(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

③条件命题及其推理

Ⅰ.充分条件推理:

导致后件的若干条件之一(各自都能导致后件的条件很多,前件只是导致后件结果的若干条件之一,不是唯一条件)

有效推理形式:

肯定前件式

否定后件式

Ⅱ.必要条件推理:

导致后件必须的条件之一(常常与其他条件结合共同导致后件结果)

有效推理形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Ⅲ.充分必要条件推理:

唯一导致后件的结果

④二难推理:

两个条件命题+一个选言命题

Ⅰ.简单够成式:

选言命题肯定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相同的后件)

Ⅱ.简单破坏式:

选言命题否定不同的后件(结论否定相同的前件)

Ⅲ.复杂构成式:

选言命题肯定不同的前件(结论以选言命题形式肯定不同的后件)

Ⅳ.复杂破坏式:

选言命题否定不同的后件(结论以选言命题形式否定不同前件)

⑤负命题及其推理:

P→并非P

Ⅰ.负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所有”互换“有些”,“是”互换“不是”,“某个”不用换

Ⅱ.负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非P或者非q

Ⅲ.负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负相容选言命题:

非P并且非q

负不相容选言命题:

非P并且非q或者P并且q

Ⅳ.负条件命题及其推理

充分条件负命题:

P并且非q

必要条件负命题:

非P并且q

充分必要条件负命题:

P并且非q或者非P并且q

Ⅴ.负负命题及其推理

3.模态(必然或可能)推理:

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及其推理

①矛盾关系:

可能必然互换,肯定否定互换

Ⅰ.必然P→←并非可能非P

Ⅱ.必然非P→←并非可能P

Ⅲ.可能P→←并非必然非P

Ⅳ.可能非P→←并非必然P

②上反对关系:

必然

Ⅰ.必然P→并非必然非P

Ⅱ.必然非P→并非必然P

③下反对关系:

可能

Ⅰ.并非可能P→可能非P

Ⅱ.并非可能非P→可能P

④从属关系:

必然,并非可能

Ⅰ.必然P→可能P

Ⅱ.并非可能P→并非必然P

Ⅲ.必然非P→可能非P

Ⅳ.并非可能非P→并非必然非P

⑤标准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的推出关系

Ⅰ.必然P→P→可能P

Ⅱ.必然不P→不P→可能不P(P一般是个之言命题,反推不成立)

(二)、常用解题7法:

1.文氏图法:

针对基本概念间的关系,直观表现出集合之间的关系。

2.图表法:

(在匹配性题目中经常使用,题目涉及事物的情况包含两类或者更多元素,而且这些元素间存在对应关系。

常用二维图表法,如果给出多种元素,就需要根据题目选项判断到底在哪两类元素间产生表格,并参考其他元素得出更多信息。

3.排序法:

绘制直线,依据题意依次填入需要排序的物品。

排列元素顺序。

排序法最重要的是先定位再看条件。

4.代入法:

直接将选项带入题干来确定结论。

(正向代入和反向代入)

5.计算法:

题目中涉及很多数字,通过计算可以快速得出答案。

6.假设法:

假设某个命题是真(或假),代入试题所给的信息中检验。

7.排除法:

依据题意的不同条件去查看选项,对比排除。

二、可能性推理(前提和结论不具有蕴含关系的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按题型分类可以分为六类。

(一)、归纳推理

1.归纳推理的分类

①完全归纳推理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③其他归纳推理:

概率归纳推理、

溯因归纳推理(以因果条件关系为据,从结果推原因)

2.科学归纳推理的关键:

因果联系:

①特点:

普遍必然性、共存性、先后性、复杂多样性

②求因果5法:

求同法(削弱:

题干陈述的共同并非唯一,还有其他本质的共同存在;加强:

题干中其没别的共同存在)

求异法(削弱:

题干陈述的差异并非唯一,还有其他的本质差异存在;加强:

其他情况同即没有别的差异)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注意:

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现象的共变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在有共变关系,区分偶然巧合,共变可以单向可以双向即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剩余法(判明事物复杂的因果关系,判明了被研究对象全部原因中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才能使用)

(二)、类比推理:

1.类比的分类

①完全类比(两类对象间的所有共同点进行比较,得出某种结论)

②不完全类比(两类对象间已知共同点进行比较,知其一具有某种属性,推断另一个也有这种属性)

③负类比(两个类比对象属性完全相同,已知其一不具有某种属性,推断另一个也不具有某种属性)

2.类比推理

①类比对象之间的相同点越多,其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②已知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越小可靠性越小。

③不能将A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偶然属性拿来跟对象B类比,因而推断B对象也具有这种偶然性。

(三)、题型

1.加强型:

加强论据、支持结论、在前提和结论间建立联系、排除他因、从反面场合加强题干

2.削弱型:

①削弱论据:

支持论点的论据不正确(如“样本不科学”)

②直接否定论点

③前提和结论间没有联系或有差异:

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④以偏概全:

拿出理由说明题干不完全归纳结论错误

⑤因果倒置

⑥另有他因:

不是此因或不仅仅此因

3.前提型:

①前提和结论间有本质联系:

题干前提和结论明显跳跃

②推论可行或有意义:

是段落成立的必要条件

③没有别的因素影响推论:

题干推理是要达到一个目的一个方法建议,或由调查、数据、研究、实验等而得出解释性结论时(答案多有否定概念,相当于某物没有变化因素)

4.解释型:

①解释结论或现象(多是现象难理解,需要解释原因):

正确选项与题干论述情景有关,需要对选项进行正确和符和逻辑的联想

②解释差异或矛盾(原因):

正确选项与题干情景相关,需要对矛盾双方包容

5.评价型:

①常规评价:

主要是评价论点,注意题干的隐含假设,寻找一个能对段落推理能起到正反两方面作用的选项

②找类似的逻辑结构:

类比、三段论、条件命题、逻辑错误等,往往句子结构也相似

③找争论的焦点:

常常是对话形式,只在一个问题上针锋相对,常常说的都没错只是片面,争论焦点具有相关性和对抗性

④找论证额漏洞或缺陷:

需要了解逻辑谬误相关知识

⑤评价论证方式:

Ⅰ.论证方式:

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

Ⅱ.论证方法:

直接论证:

用论据直接从正面论证命题真实

间接论证:

反证法(矛盾排中律)、选言证法

Ⅲ.反驳方法:

直接反驳:

引用已知事实或科学原理直接从正面论证命题虚假

间接反驳:

利用矛盾律,证明其相反或矛盾命题为真

归谬法:

假定论题为真,然后退出荒谬的结论

6.结论型:

①选项对题干信息的转化:

观察分析题干信息,并严格理解,不要附加题干未涉及的信息

②归纳论点(有的要经过简单计算得出结论):

选项在在题干中没有明确信息,要基于题干信息作出推理

三、参考知识:

逻辑基本规律和逻辑错误

(一)、基本规律及其错误

1.同一律(混淆或者偷换概念、转移或者偷换论题)

2.矛盾律(自相矛盾)

3.排中律(两不可)

4.充分理由律(理由虚假、不相关结论)

(二)、其他常见逻辑错误

1.相关谬误:

①诉诸权威

②诉诸怜悯

③诉诸无知

④诉诸众人

⑤人身攻击

2.歧义性谬误

①非黑即白(忽视中间情况)

②稻草人(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极端观点强加对方来丑化对方)

③合成

④分解

3.假设性谬误

①循环论证

②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③平均数

④数据不可比

(三)、经验

1.“有些”可以表示“一部分”、“有一个”、或者“所有”

2.“可能”表示肯定和否定两种情况,“不可能”只有题目告诉的这种否定情况。

3.A或者B表示三种情况:

①A②B③A﹢B

4.充分条件:

①因为,所以②…必须…

5.在加强或者削弱型题型中,注意“最(能加强或者削弱)”字,所以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大幅度”、“有所”、“可能”、“很可能”、“大部分”、“一部分”等表示程度的措辞。

选项往往是2个选项与题目要求相反,或者无关选项很容易排除,另外2个选项往往符合题意但是注意“最”,要选一个最符合的选项,有时候这种措辞就要十分注意。

6.在加强型题型中,经常注意选项有时是题干前提的选项也是加强了题干。

7.在逻辑题中还要注意偷换概念的问题,千万小心!

防止概念被偷换的办法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接受任何暗示。

8.涉及平均数时注意两个可比的概念必须是同一概念,才能推出谁多谁少。

9.逻辑题中还要注意更重概念间的相关关系。

如“病例”和发病率的关系。

10.先注意是否是同一概念,如果是同一概念再看选项间的措辞。

经典题目1:

A市卫生局调查发现,最近几年来,成年人患乙肝的病例在逐年增多。

但是A市卫生局局长说,以此还不能得出乙肝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的结论。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局长的发言?

  A.成年人的乙肝发病数据是根据A市卫生局几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推出的(没有表明观点,抽查数据怎么样,无从推论)

  B.调查显示,A市未成年人中的乙肝病例大幅度下降了

  C.近年来,A市农村地区的乙肝发病率有所下降

  D.最近几年,A市越来越多的居民注射了乙肝疫苗(无关推论)

经典题目2:

在目前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在A市增加警力的建议不可取。

在计算增加警力所需的经费开支时,光考虑到支付新增警员的工资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支付法庭和监狱新雇员的工资,由于警力的增加带来的逮捕、宣判和监管任务的增加,势必需要相关机构同时增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虽然财政状况比较紧张,但新增警员需要的费用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很小的

B.增加一定的警力后,A市的犯罪率会大大降低

C.去年B市的警力增加了15%,逮捕个案增加了37%,判决个案增加了9.5%

D.可通过其他途径来承担一部分由于新增警力而带来的费用

11.把选项的各种情况分析清楚

经典题目3:

液态水与一个稳定的温差范围不是生命产生的唯一条件(可能具备这个条件也可能不具备这个条件)

 

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选词填空

(一)、虚词部分

1.技巧:

虚词起着调节语言关系的作用,不能光凭语感,要了解虚词运用的常见错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误区:

不是…而是…:

是并列关系

(二)、实词部分

1.词义分析:

①看词义所指的范围②看词语适用的对象③看词义的轻重程度和侧重④看词语的色彩(感情或语体等)⑤词语的习惯搭配

2.语境分析:

①把握语境中的情感情绪和态度:

注重对前后情绪关系的分析、利益角度分析、把握情绪、态度的倾向程度②注意矛盾的对立关系:

关键词语、语气轻重、虚词或关联词暗示的感情色彩、不要夸大或者缩小矛盾

(三)、成语部分:

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适用范围、结构范围句法功能、特殊用法

二、片段阅读

(一)、判断文段的主旨和观点

1.主旨:

作者叙写议论的目的;观点:

即态度,作者发表对事物性质现状发展趋势等的看法

2.三原则:

①忠于原文;

②关键词:

重点介绍的概念、体现观点态度的词语、反应深层含义的词语、反应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材料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③关键句:

结构复杂句、内涵丰富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3.技巧:

①从材料论证思路上寻找突破口:

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类比法或比较法)、因果分析法。

②从材料暗示寻找突破口:

语气暗示、相关指示词、关联词暗示、感情色彩暗示

(二)、概括文段主要强调的内容

1.强调:

特别着重(提出)。

2.表强调的方式:

连续或间接反复表强调、程度或语气副词表强调、关联词表强调。

3.三原则:

①丢芝麻,捡西瓜(不求点的全面,抓文段重点)

②察言观色(感情色彩)

③注意高度(宏观把握作者意图,如指出不好现象,通常强调不是现象本身,而是对不好现象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4.技巧:

①注意高频词

②模糊词语:

特别注意不明确指代的词,如“某”,虽然描述个别现象,但作者要强调的却是普遍现象,据此可直接排除选项中特指个别现象的选项。

③注意表强调的副词和关联词

(三)、判断文段的标题

1.标题:

指明文章主要内容的简短语句

2.好的标题的5个主要特征:

①合:

题文一致

②准:

一语破的,反映文段精髓

③间:

一般不超过15个字

④明:

旗帜鲜明,态度立场,具体分析。

⑤动:

形象生动

3.二原则:

切合原文;概括全面

4.技巧:

从材料风格寻找突破口

①含蓄隽永型:

记叙文或优美的议论文

②夺人眼球型:

新闻人物、事件

③概括文意型:

先找关键词进而找出描述说明的对象,再看内容(全面基础上的具体概括)

④提炼论点型:

议论文

(四)、判断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1.释义:

考察对短文细节的理解和把握

2.主要出题5点:

①表示时间范围大小轻重等的副词形容词

②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

③句子中的定状补语

④揭示逻辑关系的词

⑤说明事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方面

3.答题3步骤:

先读选项,再审词汇,对比原文。

4.技巧:

识别命题6陷阱

①偷换概念

②无中生有

③混淆是非

④以偏概全

⑤因果混乱: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

⑥逻辑错误

(五)、判断短文的寓意

1.寓意:

寄托或隐含某种意旨,不是题干的表面意思,透过现象看本质。

2.技巧:

根据材料内容寻找突破口

①人生经历型题:

启示,主旨拔得最高。

②寓言童话题型:

表现道理很多,找出最重要的,常和日常经验有出入。

③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题型:

道理励志积极向上。

④名言警句题型:

考虑特定环境

⑤感悟题型:

不是内容总结和主观拓展。

⑥词汇理解题型:

故事内容是对所给名词的阐释,正确选项也是在名词的基础上的延伸。

(六)、推断所给文字在全文的位置、文章结构上起的作用

1.释义:

①起始段:

总摄全文、引出下文

②过渡段:

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含蓄结尾。

2.技巧:

三步法:

结合文段主要意思、文章结构及作用,凭借语感,合理想象与推测

①找出材料核心对象

②核心对象位置:

段首、段中

③判断核心对象表述的内容

(七)、推断下文可能介绍的内容

1.推断下文介绍内容:

①从“篇章”角度理解推断;

②论说文主要提出问题方式:

直接申明看法主张提出论点,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目的,对全文做扼要介绍,谈天说地引出论题,日常现象落笔,引用诗文导入论题

2.原则:

关注句尾

①关注逻辑关系(论说文主要逻辑结构:

纵贯式:

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递进式,对比式)

②关注首尾句

3.技巧:

分析文章思路,根据文章提出话题方式分以下几种类型

①开门见山型(常常话锋一转介绍其他):

注意引起读者兴趣的新现象和特殊事物的选项。

②背景介绍型:

信息多而杂,选择信息比较全面的选项。

③引经据典型:

段尾内容往往是论述重点。

④设问自答型:

题干的“答”很模糊,选项需要进一步解释。

⑤由因及果型:

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八)、推断文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1.技巧:

定位,查找所指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2.原则:

①临近原则,前者优先原则

②削枝去蔓:

精简句子主干

③善于用提示信息:

如“这”两点,“后者”

(九)、推断文中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1.文中词语句子含义:

①结合语境、文章主要意旨、感情脉络、逻辑方式;

②特殊意义:

表达主旨、感情色彩、修辞手法、特定概念的新词。

2.技巧:

①结合文中的指示词:

“在这个意义上”、“但”、“应该是”

②结合修辞法

③划分句子层次:

复杂句子需要正确理解它们

(十)、判断文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

1.选句填空:

根据文段整体语意和语境选择恰当选项,是文段中的文字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或句群。

主要需要把握句子的内部结构和句群间的逻辑关系。

2.原则:

三个“一致”(与原文文意一致、风格一致和原文语句保持连贯)

3.技巧:

①分析句群结构:

关联词、提示下文的词语、标点符号等其他信息。

②注意行文照应:

三、文章阅读

(一)、题型概述与考点梳理

1.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显(文中找)或隐晦(归纳分析)

2.把握关键语句:

主旨句、结构句、隐晦句

3.概括具体内容:

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

4.辨别筛选信息:

对文章大量信息的正确理解

5.分析作者观点与把握事物的特征(说明文)

(二)、文章阅读三法

1.筛选法:

①筛选对象:

重要信息

②筛选方法:

检索性筛选(根据试题要求筛选)和理解性筛选(自己语言概括)

③筛选关键:

找准选项对应的原文

2.比较法:

①比较方法:

选项同筛选的原文进行比较

②比较内容:

范围大小、程度高低、可能与必然、整体与部分、现象与本质、肯否定、设想与现实等。

3.排除法:

曲解原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超前肯定、以偏概全、以全概偏、不含因果

(三)、科技文阅读要点

1.“三读清”:

读清“概念判断推理”。

2.文章“六关系”:

对应、判断、复指、修饰、词彩、复句关系。

3.不是办法的办法:

长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可能性为80﹪。

四、语句连贯

(一)、题型归纳

1.语句连贯:

①语段条件:

统一话题

②逻辑条件:

合理的句序,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心里顺序等。

③语言条件:

语言的照应与衔接

2.题型:

①定位选句

②排列句序

(二)、8大考点归纳:

1.话题的统一性:

考虑主语的一致性

2.句式的一致性:

局部而言(被动句、排比对偶句、定语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句等)

3.行文的照应性:

行文信息前后吻合:

对立统一两种情况

4.事理的逻辑顺序:

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心里顺序、认知顺序等

5.音节的和谐型:

字数相同、并列结构中音节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句式对称、押韵与平仄

6.意境的和谐性:

情感意蕴同物景的高度契合。

7.前后的承启性:

文章结构(总分、并列、承接、递进)

8.语意的强调性:

偏正分句倒装句反复特定词语等确定。

(三)、方法技巧

1.定为选句技巧:

对比选项不同之处,进而找出考点

2.排列句序技巧:

①把握基本内容:

总体分析所有语句把握体裁与表达方式、关键词语、能表明层次的语句等。

②初步分层归类:

确定开头主题结尾

③先小范围排列,再考察层次的衔接

④检查调整确定

五、病句

(一)、考点分类

1.语序不当(5):

定语、状语、虚词、分句、并列词语或短语

2.搭配不当(6):

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语与中心词、关联词、一面与两面

3.成分残缺与赘余

(2):

①成分残缺(3):

Ⅰ、滥用介词主语残缺、暗中更换主语主语残缺、定语过长丢掉中心词造成主语残缺Ⅱ、谓语残缺Ⅲ、宾语残缺Ⅳ、其他残缺

②赘余(3):

堆砌词语、语意重复、虚词多余(关注“的”、“所”)

4.结构混乱(4):

格式杂糅、前后牵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上半句主语以外的做下半句的主语)

5.语意不明(4):

词的多义、停顿多义、指代不明、修饰两可

6.不合逻辑(7):

自相矛盾、范围不清、强加因果、主客倒置、否定失当、不合事理、数词不当

(二)、方法技巧

1.凭借语感

2.提取主干

3.条件反射

①遇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考虑句子是否有主语

②遇到有否词的句子,看是否把话说反了

③遇到有两方面意思的词语,看句子前后是否一致。

④遇到有代词的句子,考虑代词是否指代恰当或有明确指代。

⑤遇到“是”作谓语的句子,考虑主宾语是否表示同一类。

⑥遇到有关联词的句子,考虑关联词语使用是否恰当,位置是否正确。

⑦遇到定语较长的句子,考虑是否丢掉宾语和顺序。

(三)、附加

1.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增加什么都可以用。

2.

六、理论知识:

有效突破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语义分析

1.词语运用的心理学分析

①词语运用的两阶段及心理特征

Ⅰ逻辑阶段:

主题-语义场(逻辑思维)

Ⅱ激发阶段:

语义场-词语(联想、直觉、非线性)

②感性的构成要素

Ⅰ力量:

词语力量表明过去现在的情况,也暗示未来发展趋势

Ⅱ形象:

词语形象既表达实体内容,也暗示实体性质

2.语义分析的三步联想法

①泛化阶段:

概念自身内部和各概念间的混沌阶段,缺乏认识。

②分化阶段:

孤立分析概念本身和各概念间的异同,缺乏本质的整体系统性。

③高级综合阶段:

全面分析综合,建立完整精确的联想系统。

(二)、语境分析

1.材料语境的构成要素

①主题

②上下文

③情景

④角色关系

⑤民族心理

2.语境分析“3S”方法

①抓住主题:

内容性质

②发挥直觉

③逻辑拓展(思维拓展):

强化思维对主题的理解过程

 

第三章、图形推理

一、题型概要

(一)、规律特征型

1.古典型:

包含两套图形和可供选择的四个图形

2.视觉推理

①题干有一组5个图形要求推出第六个

②找出眼前“与众不同”的图形

3.多图形推理:

“九宫格”

给出8个图形,推出第9个图形(推理过程以每一横行的变化规律为基本规律,竖行及对角线或其他变化规律次之)

4.图形类比:

(图1,图2)—(?

,图4)

得出问号处的图形3,使两组图形变化规律相似。

(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

1.折纸盒问题:

平面图形的空间还原

2.拆纸盒问题: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

3.三视图:

(三)、拼图与图形拆分组合

1.图形拆分

2.图形移动

3.线条群组合

4.片块组合

5.立体组合

(四)、意指型图形:

此类图形的推理基础为图形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即图形有着现实的意思表示。

二、图形推理常用思维模式

(一)、求同法(本质是异中求同)

1.确定是否有唯一共同特征,要全面考察所有共同特征。

2.多角度比较,考虑每一个图形的所有特征。

3.考虑已知图形作为整体所表现出的特点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