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互联技术.docx
《浅析移动互联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移动互联技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移动互联技术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
[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浅析移动互联技术
浅析移动互联技术
内容摘要: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这两个发展最快且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的业务模式。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高度重视我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抓住新的发展变化的机遇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所以本论文通过三部分分别对移动互联网的概述,技术,展望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阐述。
第一部分是对互联网进行概述,包括其概念,特点和现状。
第二部分是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包括其通信技术,终端设备和应用技术,最后一部分是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展望。
关键字:
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技术
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再也没有什么发明,能像互联网这样,将每一个地球人如此紧密的联系起来,成为“地球村”。
可是传统互联网虽然方便易用,却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不得不依靠电脑设备,网线等,否则就无法体现其价值所在。
随着时代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不断增加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
毋庸置疑,随着智能终端,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并且随着二者融合的扩大和深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移动特性且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网络与服务体系。
随着移动通信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领域的核心,信息产业已经开启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一.移动互联网概述
1.1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
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这一概念,还没达成统一的认识。
其不同定义如下。
(1)工业和信息化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服务。
它包括几个关键要素:
一是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包括2G,3G等(不含通过没有移动功能的Wi-Fi和固定无线宽带接入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二是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包括WAP和Web两种方式;三是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的适配性特点;四是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
(2)维基百科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移动无线Modem,或者整合在手机或独立设备(如USBModem和PCMCIA)上的无线Modem接入互联网。
(3)WAP论坛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4)中兴通信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白皮书》中认为,“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通信网络接入网络。
广义的定义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以无线的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
(5)艾瑞咨询认为,移动互联网从技术层面定义是指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
从终端层面定义,在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在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包含两个层次。
首先是一种接入方式或通道,运营商通过这个通道为用户提供数据接入,从而使传统互联网移动化;其次在这个通道上,运营商可以提供定制类内容应用,从而使移动化的互联网普及。
本质上,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其关键要素为移动通信网接入,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包括WAP和Web两种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的适配性特点,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
下图所示为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1.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区别于传统的电信和互联网网络,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基于用户身份认证,环境感知,终端智能和无线泛在的互联网应用业务集成。
最终目标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互联网的应用业务通过一定的变换在各种用户终端上进行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展现,它有典型的技术特征。
(1)技术开放性:
开放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移动互联网是基于IT和CT技术之上的应用网络。
(2)业务融合化:
业务融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用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单一的网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技术的开放已经为业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及更多的渠道。
(3)终端的集成性:
由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消费电子技术的融合,移动终端及时一个通信终端,也成为一个功能越来越强的计算平台,媒体摄录和播放平台,甚至是便携式金融终端。
(4)网络异构化: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支撑基础包括各种宽带互联网络和电信网络,不同网络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5)个性化:
由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特点,加之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所具备的一系列个性化能力。
(6)终端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7)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
(8)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
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9)业务使用的私密性:
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
1.3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1)国外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高速成长期,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约有71%的美国用户有意于今后两年内在生活工作中使用移动互联网及其他移动数据服务。
日本移动互联网市场启动时间较早,日本移动运营商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与融合,业务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以搜索,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站为主的成熟的商业模式。
数据显示韩国平均2.75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个用户在使用高速互联网。
(2)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A.用户快速增长,渗透率快速提高。
B.市场规模价值在增加。
C.用户黏合度在变强。
D.流量在快速增加。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
2.1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
移动互联网与通信技术息息相关,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用户彻底摆脱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完整的个人移动性,可靠的传输手段。
(1)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
北欧移动电话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代表之一,该技术标准由瑞典,挪威和丹麦的电讯管理部门制定。
第一代通信技术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相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差。
(2)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数字化,具有保密性强,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丰富的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使得移动通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过去的补充地位跃居通信的主导地位。
(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并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亦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又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最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
(4)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是一个通用的名称,现在还没有人完全肯定地给它下过完整的定义,甚至其名字也有多种叫法。
目前对它的概念比较正式的解释是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式的网络,具有非对称超过2Mbps的数据传输能力,可对全速移动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可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
它将会有以下显着特点:
速度快频谱宽,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无缝漫游,智能性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
2.2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
移动互联网终端就是通过无线技术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移动上网。
目前最流行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是指各种可以通过WEB/WAP上网的智能手机以及具有3G,Wi-Fi功能的平板电脑,特别是3G手机已成为目前最成熟和应用最广的移动互联网终端。
(1)智能手机
自1983年MartinCooper带领着团队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摩托罗拉DynaTAC800X以来,手机产品发展至今已30年。
在这30年的时间里,手机网络从从前的模拟信号时代进入到了4G时代。
说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兴起,还是得回到20世纪末。
摩托罗拉公司在1999年末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
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智能手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益更新的。
时直2010年苹果发布了号称可以改变一切的iPhone4,今年2013苹果又发布了iPhone5。
(2)平板电脑
谈到平板电脑,其鼻祖仍然是苹果公司。
1983年,苹果就开始考虑推出一款平板电脑产品。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除了后来上市的Newton之外,苹果事实上并未推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平板电脑。
第一台平板电脑是1989年9月上市的GRiDSystems制造的GRiDpad,它的操作系统基于MS-DOS。
在当时,这一产品令IT产业界惊醒不已。
但由于技术门槛与制造成本等种种原因,未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其所引领的手触与并笔触操作方式对IT产品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ppleNewton是世界上第一款掌上电脑,由苹果电脑公司在1993年开始打造。
伴随着苹果的热卖,联想,宏基,华硕,摩托罗拉等一系列一线消费电子厂商开始纷纷发布平板产品。
时至今日,苹果已发布第三代iPad,同时发布的还有AppleTV。
2.3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新的网络应用技术也应用到了移动互联网中,例如页面内容处理:
HTML5,Wiget,GIF,WEB3D技术等.
(1)HTML5技术
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该类文档有别于纯文本的单个文件的浏览形式,超文本文档提供的超级链接能够让使用者在不同的页面之些元素显示各种各样的文档。
HTML5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于2008年1月22日公布。
HTML5有两大特点:
一是强化了Web网页的表现性能。
二是追加了本地数据库等Web应用的功能。
HTML5一方面为移动设备提供了丰富的用户体验,用户只要打开支持HTML5的浏览器,就可以随时随地直接播放视频,玩网页游戏。
另一方面HTML5让移动云成为可能,例如苹果,微软和谷歌应用商店开放API,为开发者们提供了云开发平台。
(2)FLASH技术
Flash前身是FutureSplash,它是为完善Macromedia的拳头产品Director而开发的一款用于网络发布的插件,它的出现改变了Director在网络上运行缓慢的局面。
1996年原开发公司Macromedia公司收购,其核心产品也被正式更名为Flash.由于Flash具有文件数据量小,适于网络传输的特点,并且拥有可无限放大的高品质矢量图形,完美的声音效果及较强的交互性能,因此受到了广大动画爱好者的一致欢迎。
正是广大用户对Flash这种空前的关注和热情,使得Flash已经成为目前事实上的交互式矢量动画标准。
Flash有很多特性,包括矢量图形光滑的边缘,位图图形与图像质量,“流”式播放和多样的文件导入格式。
(3)GIF动画技术
GIF原意是“图像互换格式”,是Compuserve公司在1987年开发的图像文件格式。
GIF文件的数据,是一种基于LZW算法的连续色调的无损压缩格式。
其压缩率一般在50%左右,它不属于任何应用程序。
目前几乎所有相关软件都支持它,公共领域有大量的软件在使用GIF软件。
GIF图像文件的数据是经过压缩的,而且是采用了可变长度等压缩算法。
GIF格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一个GIF文件中可以存多幅彩色图像,如果把存于一个文件中的多幅图像数据逐幅读出并显示到屏幕上,就可以构成一种最简单的动画。
GIF有静态GIF和动态GIF两种,扩展名为.gif,是一种压缩位图格式,支持透明背景图像,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体型”很小,网上很多小动画都是GIF格式。
其实GIF是将多幅图像保存为一个图像文件,从而形成动画,所以归根结底GIF仍然是图片文件格式。
但GIF只能显示256色。
(4)Web3D技术
Web3D技术是实现网页中虚拟现实的一种最新技术。
它基于建模技术,,描述交互式的3D对象和场景,不仅应用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应用在本地客户系统里,应用范围特别广泛。
由于网上传输的是模型文件,故其传输量大大小于视频图像。
目前走向实用化阶段的Web3D的核心技术有基于VRML,java,XML,动画脚本以及流式传输的技术,为网络教学资源和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和开发,组织不同形式的网络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灵活地选择空间。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内核,不同的实现技术也就有不同的原理,技术特征和应用特点。
(5)Widget
Webwidget可以向一个基于HTML的Web页面上添加一些动态内容,如点击技术器,实时股票信息以及航班信息等等。
通常情况下,一个Widget的功能都是由第三方提供的代码实现的,而Web开发者只需要将这些代码块插入自己的页面就可以了,其实,在万维网发展的早期,Web开发者就以及尝试在他们的网页里加入一些第三方开发的代码块,不过这些代码块早期的功能通常都是一些诸如链接计数或广告标识。
WebWidget可以被视作是小型的课下载应用程序,不过这些应用程序都是运用Web技术来得以实现的,包括javaScript,HTML以及CSS等。
WebWidget通常都需要依赖一些公开的WebAPI。
这些API可能是由浏览器公开,或者是由一些Widget引擎公开。
三.移动互联网展望
在未来几年,移动智能终端将超越PC而成为人们的主要上网工具。
今年全球PC保有量将达到了16.2亿部,而智能终端和具备浏览器的传统手机的保有量将达到16.9亿部。
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移动互联网用户和传统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差距将急剧变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改变游戏规则的通信/商务平台正飞速涌现,海量数据增长推动运营商,设备商面临转型,应用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向纵深发展。
相比移动互联网产业本身蕴藏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它为社会进步带来更大的价值,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移动互联网远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过手机上网的概念,未来的信息技术改革将在移动互联网上慢慢展开。
这将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提升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朝着节能,环保,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向文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电信技术.2009年
【2】闵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浅析.现代电信科技.2009年
【3】黄旭升.移动互联网加速技术探讨.电信技术.2009年5月:
42-44
【4】梁晓涛.汪文斌.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2013年1月
【5】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
【6】BrianFling着.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马晶慧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