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据英国《自然》杂志的报道,科学家也在利用便携式微型精密原子钟来测量山脉的高度,其原理也是基于山峰和谷底引力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⑥可以预见,随着原子钟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其为更广阔的科学技术领域,例如宇宙天体、人造卫星、地形地貌、半导体芯片等的研究应用创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普及到更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1)①请用比喻的修辞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题目中包含本文的说明对象。
________
②从全文看,本文依次介绍了原子钟的发明、特点、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划线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技术改进的方式和作用。
B. 直到21世纪,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才使得原子钟在精确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C. 第⑤段援引英国《自然》的报道,说明了原子钟在科研上的应用原理。
D. 在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3)第④段的横线处缺少一组关联词,小明用“既……又……”来填空,小芳用“不仅……还……”来填空,你赞同谁的观点?
并说说你赞同的理由。
【答案】
(1)“时间魔盒”原子钟;发展;应用(用途)
(2)B
(3)我赞同小芳的观点。
理由:
“不仅……还……”是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
前面主要讲的是原子钟在计时方面的应用,而第⑤小节讲到“原子钟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体现出原子钟用途的进一步扩大,比前一个用途更进一层。
而“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能体现层进关系。
【解析】【分析】
(1)从全文看,本文依次介绍了“原子钟”的发明、特点、发展和应用等内容。
由此可知,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子钟”。
结合文章第②段“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可将题目拟写为:
“时间魔盒”原子钟。
答案是多元的。
据此可完成本题的作答。
(2)依据“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可知,B项的“直到21世纪,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才使得原子钟在精确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的概括,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故答案为B。
(3)阅读文本可知,“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与“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句意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所以应该选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而不应该选用表并列关系的“既……又……”。
据此应该赞同小芳的观点。
故答案为:
⑴“时间魔盒”原子钟;发展;应用(用途)
⑵B;
⑶我赞同小芳的观点。
理由:
“不仅……还……”是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
前面主要讲的是原子钟在计时方面的应用,而第⑤小节讲到“原子钟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体现出原子钟用途的进一步扩大,比前一个用途更进一层。
而“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能体现层进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梳理概括能力。
解答时抓住关键句进行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认真审题,将内容放入原文进行对比,注意不可妄加猜测。
⑶本题考查复句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此题的考查重点,先点明观点,然后再结合内容表达需要的是什么关系的复句,最后进行效果差别叙述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将离别推远,再推远
王春鸣
①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
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
②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
“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
”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
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
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
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
③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
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站直?
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
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
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
④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
离开我弯弯的父亲。
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
⑤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
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
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
我经常回去看他,那些下午与黄昏,他将电瓶车开得呼呼生风。
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
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
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
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
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
⑥这些话真没意思。
我不和他吵了。
⑦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
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
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
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
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
那时我刚刚接到五爷爷要过八十岁生日的邀约,没有人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妈妈说她一闭眼,还看见他活生生地站在窗子外面喊,“胜玉,你开一下门来,我给你带了几个庙里的馒头。
”但是,他就躺在那里了,任凭我的表姑们如何哭喊,一动不动。
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
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
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不知觉。
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
⑧我的弟媳妇是不善言辞的,她回家以后,每天把爸爸妈妈房间里打扫得干净得不能再干净。
有一回爸爸高兴地说,窗玻璃真干净,干净得像没有一样!
弟媳妇忽然就扔了抹布哭起来。
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
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
父亲他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
⑨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在晚年放下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
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
⑩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一题目的理解?
(2)文中的划线句语言优美而含蓄,请对其表达作用作简要分析。
(3)第⑦段写“五爷爷突然去世的场面”属于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结尾简洁而含蓄,耐人寻味,试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选择其中的两点来赏析。
(5)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结合自身经历把它写下来(80字左右)。
【答案】
(1)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是父亲的愿望,他身担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不希望离别来到,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心;这也是我的期盼,作为子女,更盼望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表达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题目还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
(2)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对父亲衰老现实的接受,为下文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
(3)插叙突出了家人的悲痛,衬托出“我”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4)①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良好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③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启迪性,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
(5)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趁我们还来得及,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回报他们为我们做过的一切,别让文中小表姑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解析】【分析】
(1)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句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可以看出““将离别推远,再推远”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是父亲的愿望,他身担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不希望离别来到,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心;这也是我的期盼,作为子女,更盼望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表达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题目还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分析画线句子,可知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3)此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有:
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突出人物什么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写“五爷爷突然去世的场面”,是插叙的记叙方式,突出了家人的悲痛,衬托出“我”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4)此题考查结尾语段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
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
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结尾的作用多种多样,有单一的,也多种的,需要联系上下文,得出解答。
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良好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
(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从句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开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可以看出麻木期是我们长大到父母老去那一段时光,会有叛逆、独立等阶段,根据所处阶段注意关注父母的内心,多与父母交流、关心父母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故答案为:
(1)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是父亲的愿望,他身担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不希望离别来到,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心;这也是我的期盼,作为子女,更盼望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表达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题目还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
(2)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对父亲衰老现实的接受,为下文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
(3)插叙突出了家人的悲痛,衬托出“我”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4)①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良好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③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启迪性,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
(5)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趁我们还来得及,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回报他们为我们做过的一切,别让文中小表姑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3.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得到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1)以上文字论述的是小说发展的规律,可是在第二段的论据材料中却提到《诗经》“乐府”,是否与观点不一致?
请谈谈你的看法。
(2)第二段论据,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上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答案】
(1)提到《诗经》“乐府”,是为了说明与诗歌一样,小说也是来自民间,从而证明观点。
(2)以中国小说的发展线索为序排列。
(3)指文人向民间学习,加工民间创作而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
【解析】【分析】
(1)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2)略读知大意,将句子初略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其意找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点评】
(1)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该题考查对句子排序的分析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写给母亲
贾平凹
①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
这是谁想我呀?
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
谁想哩,妈想哩!
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
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
我不累。
④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⑤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⑥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
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2)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3)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4)文末作者“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他的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呢?
(5)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能打动人心,请任选一个能感动你的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插叙,回忆了母亲在时的生活点滴和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纪念,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爱与怀念。
(2)前文: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
后文: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3)“我”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母子之情,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与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4)①想起母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心中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或感激之情);②再也无法给母亲送好吃的好喝的,心中怀有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③母亲已逝,阴阳相隔,永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
(5)“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借“打喷嚏”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母亲,表达出了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
(1)首先,要判断文章所用的记叙的顺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其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解答。
(2)从文章中筛选相关内容,也就是在文章中找上文与下文有相似之处或上文设的悬念在下文中进行了解答的句子,抄写在答题位置即可。
(3)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此题的解答要紧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回答。
并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文末作者写到“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作者的哭泣的原因,要结合全文来分析。
这正是作者在加快母亲后内心真实感受的外在表现,所以去揣摩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便可找到哭泣的原因。
从全文看,因回忆母亲,想起过去朝夕相处,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自然产生思念之情;不能不能尽孝的愧疚的心情;与母亲再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
概括文章内容分析可得答案。
(5)所选细节感人且紧贴文本赏析准确即可。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要找感人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点评】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作用:
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藤
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
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
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
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
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
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
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
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
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
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
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