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1907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高三历史打靶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打靶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中国全史》提到:

“春秋战国时期,商贾的抬头成为社会结构是否改弦易辙的问题。

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

”由此可知(  )

A.农业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

B.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

C.商人流动性冲击小农经济

D.商业发展冲击中央集权

2.西汉建立,刘邦一改秦代以关中军功地主为核心,贬低其他地方地主的统治模式,开始以“丰沛集团”为基础,让更多关东地主进入王朝上层。

被封为“功臣”的开国元勋,全部来自关东。

这些变化(  )

A.体现汉代经济重心的东移趋势

B.说明汉初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加剧了汉代地方矛盾

D.促进中国进一步统一

3.宋代规定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上诉案件,到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

又规定大理寺判决案件的时限,大事为二十五天,中事为二十天,小事十天价这些规定(  )

A.强化法制,巩固君主统治B.保证农时,利于农业发展

C.削弱地方,保证社会稳定D.推行仁政,保障理学地位

4.明初使用的货币有“制钱”与“宝钞”两种,金银严为禁止。

至明中叶,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宝钞被废弃,铜币虽保留,但只作为辅助性货币。

对上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明代对外政策逐渐走向开放

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白银开采

C.推动农耕赋役制度走向成熟

D.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坚实基础

5.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提出废徐八股的主张,结果文人群情激愤,为此康有为差点被暗杀。

1905年袁世凯等清廷大员上疏朝廷废止科举,不久,各级科举制停办,社会波澜不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末新政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B.战争失利为科举改革成功提供契机

C.废除科举符合士人的利益

D.官员身份的变化决定科举改革的方向

6.1923年,共产国际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气同时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该决议(  )

A.明确指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

B.准确看到了国民党的作用

C.充分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间题

D.给中共中央领导人以正确指导

7.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委会总参谋长白祟禧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以军委会名义通电全国,作为抗战指导思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共抗战理念得到国民党一致认可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国共两党的抗战政策基本相同

D.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受益于中共

8.1980年黑龙江省第一书记杨易辰说:

歼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生产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

这说明(  )

A.包产到户阻碍农业进步B.包产到户需要实践检验

C.包产到户不适用于黑龙江D.包产到户不符合中央精神

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

“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从中可以看出(  )

A.《十二铜表法》较好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主要目的是协调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C.《十立铜表法》保留浓厚原始文明色彩

D.《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法的开端

10.“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为生产出能与中国古瓷相媲美的陶瓷,实行严密而精细的劳动分工一,把原来一个从头到尾的陶瓷流程分为几十道专门工序,由专人来完成。

由此可见(  )

A.英国迈入“工厂”时代B.英国手工业水平超越中国

C.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D.英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他的意思是(  )

A..美国建立证明了启蒙思想的可行性

B.美国的独立继承了人文主义精神

C..美国1787年宪法开创联邦制的先河

D..美国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12.1974年美国通货急剧膨胀,实际工资比1972年下降5%,1974年11月失业率上升为6.5%;1975年美国许多关键性工业,特别是汽车飞钢铁和建筑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据此可知(  )

A.凯恩斯主义失去主流地位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严重裂痕D.美国调整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

”“特设之女学堂章程,暂时照旧。

”30日,临时政府通电各省筹办社会教育,对民众广泛进行宣讲和活动画影画等活动,宣传国民权利义务,鼓励民众尚武、发展实业等。

教育部还来取日本学制,对整个教育期限和教育系统制定方案。

﹣摘编自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历史上,英国的初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

183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和监督作为年度拨款的教育补助金的分配和使用。

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枢密院教育局。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法案规定:

(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初等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地方教育委员会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地方教育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3)各学区有权实施5一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

(4)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

(5)学校中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

1899年,枢密院教育局改为议会直属的教育署,管理和监察初等、中等和职业教育,分配补助金。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教育管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中国不是不变的,也不是静态的或停滞的。

正相反,它曾经有过不断的变化,并且变化多端。

可是变化总是在一个明显的文化形式与规章制度形式的范围之内。

这个无所不包的典型之所以能如此坚强持久,是因为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中国规章制度﹣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曾经在许多世纪发展了规模宏大的自给自足、平衡和稳定。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选做题【历史一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

15.掣签任官出现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吏部尚书孙丕扬为避免“官场请托”干扰官员选任创立了此项制度,把官员管理中人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交给“竹签”,由类似拈阉的方式来选任官员。

清代继承该制,尽管在掣签人员资格、掣签程序、掣签比例及掣签范围和缺分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这一制度“听天由命”的宗旨并未改变。

清代到宣统时期有1342个县,按照各县事务繁简和地理形势,朝廷以“冲、繁、疲、难”为标准,将所有的县划分为简缺、中缺、要缺和最要缺四类。

实际上这种划分是相对的,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事务繁简一言难尽;且官员自身才情各异,能力千差万别,掣签法很难做到人地相适、人事相匹,更妄谈人尽其力、人尽其才。

很多被“听天由命”掣签的官员往往对待州县事务也基本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殆至清末多数州县基本上已经处于政务万事调敝、吏治松弛、法制颓失的状态。

﹣刘志勇《清末新政时期吏部对州县官员管理的创新性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掣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掣签制度的影响。

 

四、选做题【历史-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16.材料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

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

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

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

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

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

“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

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

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五、选做题【历史一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17.1879气李鸿章向盛宣怀问计。

盛宣怀答曰,预谋富强莫先于两大端,即铁路电报。

铁路事体大,阻扰着多,宜稍缓办;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李鸿章赞同。

盛宣怀以为举办之法,可由官府暂时垫资架设电线,然后招商设立电报局,由商人分期缴还官府所垫之资,以后电报局由官府维持,商人经理,即官府保护电报局的生存发展,提供优惠,并负有监督和指导之权,同时电报局所有业务一概由商人负责经理,按照官府核定的原则和职责权限从事经营活动。

李鸿章以为然,向清廷奏请设立电报总局,由盛宣怀总办,得到批准。

在盛宣怀的努力下,中一国基本建立了“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问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

一一摘编自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关键人物》等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盛宣怀总办电报总局的历史活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中国全史》提到:

“春秋战国时期,商贾的抬头成为社会结构是否改弦易辙的问题。

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

”由此可知(  )

A.农业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

B.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

C.商人流动性冲击小农经济

D.商业发展冲击中央集权

【考点】2J: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对“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握有权力的王侯守住了他们的地位,利用原有的社会价值标尺﹣贱商,把这个新兴富裕阶层打击下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巨商,冲击了原有的贵族阶层,因此遭到他们的压制,由此可知,财富的集聚冲击社会阶层的稳定,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涉及的商业问题,故A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2.西汉建立,刘邦一改秦代以关中军功地主为核心,贬低其他地方地主的统治模式,开始以“丰沛集团”为基础,让更多关东地主进入王朝上层。

被封为“功臣”的开国元勋,全部来自关东。

这些变化(  )

A.体现汉代经济重心的东移趋势

B.说明汉初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加剧了汉代地方矛盾

D.促进中国进一步统一

【考点】1F: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汉朝史实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初一改秦代以关中军功地主为核心,让更多关东地主进入王朝上层,说明汉初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趋势,故A项正确.

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秦朝时中国就已经完成大一统,故D项错误.

故选A.

 

3.宋代规定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上诉案件,到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

又规定大理寺判决案件的时限,大事为二十五天,中事为二十天,小事十天价这些规定(  )

A.强化法制,巩固君主统治B.保证农时,利于农业发展

C.削弱地方,保证社会稳定D.推行仁政,保障理学地位

【考点】1H: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宋代务限法的内容和目的及其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代务限法的内容和目的及其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对民事诉讼有明确的时效规定,即“务限法”,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保证农时,不妨农务,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4.明初使用的货币有“制钱”与“宝钞”两种,金银严为禁止。

至明中叶,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宝钞被废弃,铜币虽保留,但只作为辅助性货币。

对上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明代对外政策逐渐走向开放

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白银开采

C.推动农耕赋役制度走向成熟

D.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坚实基础

【考点】2P: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至明中叶,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宝钞被废弃,铜币虽保留,但只作为辅助性货币”切入,结合明朝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银矿的开采与白银日益普遍使用有关,应是白银的普遍使用推动了银矿的开采,排除B;

材料体现了明朝中后期,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从而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5.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提出废徐八股的主张,结果文人群情激愤,为此康有为差点被暗杀。

1905年袁世凯等清廷大员上疏朝廷废止科举,不久,各级科举制停办,社会波澜不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末新政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B.战争失利为科举改革成功提供契机

C.废除科举符合士人的利益

D.官员身份的变化决定科举改革的方向

【考点】1O:

科举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举制被废除,要求学生结合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具体实施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史实,我们可知清末新政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导致了文人反对,说明战争失利没有为科举改革提供契机.

C.科举是中国古代文人获取政治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手段,废除科举考试不利于文人利益的维护.

D.戊戌变法是维新派主持的改革变法运动,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官僚主持的,官员身份的变化影响了科举制改革的结果.

故选D.

 

6.1923年,共产国际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气同时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该决议(  )

A.明确指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

B.准确看到了国民党的作用

C.充分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间题

D.给中共中央领导人以正确指导

【考点】9K: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

【解答】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可知决议强调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

BC项“准确”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故排除.

D说法片面,题干涉及是国共双方.故排除.

故选A.

 

7.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委会总参谋长白祟禧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以军委会名义通电全国,作为抗战指导思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共抗战理念得到国民党一致认可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国共两党的抗战政策基本相同

D.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受益于中共

【考点】9S:

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抗日战争指导思想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解答】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抗结合所学知识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形成,故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主张全面抗战,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二者有很大差别,故排除C.

依据材料“白祟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以军委会名义通电全国,作为抗战指导思想”可知D正确.

故选D.

 

8.1980年黑龙江省第一书记杨易辰说:

歼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生产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

这说明(  )

A.包产到户阻碍农业进步B.包产到户需要实践检验

C.包产到户不适用于黑龙江D.包产到户不符合中央精神

【考点】G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关键信息是“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生产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

【解答】依据材料“歼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生产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可知包产到户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协调解决.故A正确.

1980年,包产到户已经通过实践检验是可行的,故排除B.

材料涉及的只是对机械化的操作有一定的影响,并没有显示“包产到户不适用于黑龙江”,故排除C.

D明显错误,故排除.

故选A.

 

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

“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从中可以看出(  )

A.《十二铜表法》较好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主要目的是协调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C.《十立铜表法》保留浓厚原始文明色彩

D.《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法的开端

【考点】4E:

《十二铜表法》.

【分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解答】”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表明《十二铜表法》较好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10.“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为生产出能与中国古瓷相媲美的陶瓷,实行严密而精细的劳动分工一,把原来一个从头到尾的陶瓷流程分为几十道专门工序,由专人来完成。

由此可见(  )

A.英国迈入“工厂”时代B.英国手工业水平超越中国

C.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D.英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考点】58:

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劳动的分工这一基本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为了生产出精美的陶瓷,实现了严密的劳动分工,这是英国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表现,逐渐进入了工厂时代.

B.材料只能说明英国制瓷技术逐渐发展,并不能整体反映英国手工业水平超越中国.

C.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英对华贸易逆差问题.

D.从材料中看不出,实现了机械化,只能看出实行了细密的劳动分工.

故选A.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他的意思是(  )

A..美国建立证明了启蒙思想的可行性

B.美国的独立继承了人文主义精神

C..美国1787年宪法开创联邦制的先河

D..美国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考点】6A: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体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这个意思是指美国出现了一个新兴国家机构,而不是证明美国,践行了启蒙思想.

B.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国家结构,形成了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新型国家体制.

D.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

故选C.

 

12.1974年美国通货急剧膨胀,实际工资比1972年下降5%,1974年11月失业率上升为6.5%;1975年美国许多关键性工业,特别是汽车飞钢铁和建筑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据此可知(  )

A.凯恩斯主义失去主流地位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严重裂痕D.美国调整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考点】D6:

凯恩斯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70年代经济滞胀,要求学生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70年代具体发展的表现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不能表明凯恩斯主义是否失去主流地位,只能说明以前的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的调整经济发展.

B.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比较.

C.材料,也看不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发展变化情况.

D.从材料可知,美国70年代出现严重经济滞胀现象,表明以前推行的经济政策不能够很好的调整经济,必须要进行改革.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

”“特设之女学堂章程,暂时照旧。

”30日,临时政府通电各省筹办社会教育,对民众广泛进行宣讲和活动画影画等活动,宣传国民权利义务,鼓励民众尚武、发展实业等。

教育部还来取日本学制,对整个教育期限和教育系统制定方案。

﹣摘编自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历史上,英国的初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

183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和监督作为年度拨款的教育补助金的分配和使用。

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枢密院教育局。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法案规定:

(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初等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地方教育委员会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地方教育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3)各学区有权实施5一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

(4)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

(5)学校中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

1899年,枢密院教育局改为议会直属的教育署,管理和监察初等、中等和职业教育,分配补助金。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教育管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考点】BA: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的教育发展.考查民国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特点;英国教育管理发生的变化及其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

(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可以得出通过立法方式进行;“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特设之女学堂章程,暂时照旧”可以得出具有民主革命色彩;废除传统经学教育;“临时政府通电各省筹办社会教育,对民众广泛进行宣讲和活动画影画等活动,宣传国民权利义务,鼓励民众尚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