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84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2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

1.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

区位因素

主要方面

变化特点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发展变化较快

提示

 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2.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别

限制因素:

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

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知识拓展

1.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照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如棉花分布于光照充足的地区

热量

积温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

如冬小麦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春小麦分布于中温带和寒温带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等

降水量>800mm水田农业,400mm~800mm旱作农业,200mm~400mm畜牧业

地形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

坡度<25°,宜发展种植业;坡度>25°的山地,宜发展林牧业;低洼易涝地适合发展渔业

土壤

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黑土适宜种大豆

水源

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种植业要布局在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园艺业、乳畜业等易腐烂变质,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使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

化肥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良种

使单位产量提出

冷藏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题组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

1.(2015·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这些古都大多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分布有共同特征。

据图分析,古都分布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区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请答出两条。

答案 位于山脉东麓(位于山前冲积扇) 位于河流中游地区(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

坡度和缓(排水良好);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土层深厚)。

(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解析 依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可直接看出古都分布在山麓,再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得出古都分布在河流中上游。

分析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可依据冲积扇的形成、特征作答。

题组二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015·全国文综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2~3题。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

第3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方法技巧

 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思路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角度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如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

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2.答题模板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分析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纬度××,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昼夜温差大;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

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种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模板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观点

有利/不利;

效益/影响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

反对,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

3.答题要领

(1)辨析概念,详略得当

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的内涵大体相似,但在答题要求上有明显的思维差异:

指出区位因素,一般说出影响因素即可,不必展开阐述与分析;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则要从人地关系入手,从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发展变化的视角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强调过程分析。

(2)抓住关键,重点分析

从影响某种或某地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决定性因素,包括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

(3)纵看变化,动态分析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抓住倾向性因素作预测性分析。

(4)利弊均衡,全面分析

分析影响某地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因素,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5)求同存异,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河流沿岸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也是北方著名的水稻生产区,所出产的稻米品质优良。

近年来该地“深水淹灌”的稻田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分析该平原稻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2)有专家对该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表示担忧,请阐释其理由。

(3)请为该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 

(1)该地区纬度较高,水稻生长期较长;夏季热量较充足;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较充足。

(2)该区域降水少,气候干旱,缺少水源;(因水稻耗水量大,)过度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会造成河流水量减少,引发水荒和土地荒漠化;与小麦争夺水源,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不合理的灌溉还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渍)化。

(3)依据水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水稻的种植面积;改进灌溉技术和种植方式,节约水资源;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等。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2)题,结合当地降水少、水源不足的现实与水稻需水量大的矛盾,从大面积种植水稻对河流、生态环境及其他农作物生产带来的影响说明理由。

第(3)题,从控制水稻种植面积、改进灌溉用水方式、增加科技投入、改良水稻品种等方面提出建议。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地——福建M县,地处闽南金三角,紧邻厦门经济特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M县成为全国最大名优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号称中国茶都。

材料二 下图示意福建M县区域和茶叶生长的适宜条件。

(1)评价M县成为中国茶都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据调查M县的茶叶品质西北部优于东南部,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 

(1)茶叶产量高,品质优;产茶制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政府重视,政策大力支持;茶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2)与东南部相比,西北部茶区海拔较高,多地形雨,降水量较多,雨天、雾天多,遮阴条件好;远离主城区,污染较少。

解析 第

(1)题,从茶叶品质、发展历史、技术、政策、交通和市场等方面评价社会经济条件。

(2)题,结合地形、降水和天气、环境等方面说明西北部的有利条件。

考点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1.实质: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提示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等。

2.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

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

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暖湿,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拓展提升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得出,该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因而属于混合农业。

第2题,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生产,不使用化肥,安全少污染;而A、B、D三项与图示模式无关。

考点三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生产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不利影响

不合理生产强度和生产方式

过度放牧和垦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化;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化

农业技术改革

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

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透水,降解慢,会阻挡根系的伸展生长和地下水的运动,影响养分的搬运,①③正确;土壤中的地膜较破碎,对土壤温度的传导影响不大,②错误;废弃地膜与表土流失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

2.(2011·浙江文综)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答案 A

解析 首先需明确该盆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有关,其次应正确分析以上行为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由于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年降水量较小,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大规模引河水灌溉将导致河流水量减小,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河口地区海水的侵蚀作用增强;湖中的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主要与湖中N、P等营养物质的排放有关,与大规模引河水灌溉关系不大。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黑龙江省黑河市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

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

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

据此完成1~2题。

1.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  )

A.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B.劳动力缺乏

C.灌溉水源缺乏

D.热量不足

2.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C.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D.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黑河纬度高,热量不足。

第2题,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引进优良品种是黑河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局部农业结构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省区(最)可能是(  )

A.辽宁B.山东

C.上海D.广东

4.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条件变化是导致图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B.甲、乙两城市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C.各城市地区专业化生产日趋明显

D.甲、乙两城市的农业逐渐衰落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由“甘蔗、水稻”等信息推断该省区为广东。

第4题,市场需求是导致该地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到第三阶段呈现地区生产专门化的特点。

下图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图”。

读图完成5~6题。

5.修筑梯田种水稻,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最有利的(  )

A.地形条件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D.水条件

6.有关该农业生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B.生产规模大

C.水利工程量大D.商品率高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云南红河谷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水稻。

第6题,梯田农业种植面积小,农田分散,规模小,难以机械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精耕细作,但产量低,商品率低,故A、B、D错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梯田保水性差,需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故C正确。

下图是“加拿大多伦多市约翰农场土地利用示意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

约翰家五口人,农事活动主要雇用季节工人完成。

读图回答7~9题。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降水量(mm)

45.6

45.5

56.9

64

66

68.9

76.6

84.2

74.2

63

70.3

65.5

月均温(℃)

-6.7

-6.1

-0.8

6

12.3

17.4

20.5

19.5

15.2

8.9

3.2

-3.5

降雨日数(天)

14

12

13

12

11

11

10

11

10

12

13

15

7.有关该地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合理的描述是(  )

A.全年气候温和,降水分配均匀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降水均匀

8.该农场生产的特点是(  )

①商品率高 ②水利工程量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精耕细作 ⑤专业化程度高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⑤D.③④⑤

9.该农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及好处是(  )

A.适应市场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

B.家庭农场经营,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C.热量条件改善,以便于提高复种指数

D.增加经营种类,以提高生态效益

答案 7.D 8.C 9.A

解析 第7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全年降水均匀,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第8题,“农事活动主要雇用季节工人完成”,表明该地地广人稀,农业商品率和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也较高。

第9题,从农场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判断为混合农业。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提高经济效益。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玛纳斯河具有“天旱年河水不少,天雨年河水不多”,即年际变化小的特点。

材料二 玛纳斯河流域是北疆粱、棉、瓜果的重要产区,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种植枸杞。

枸杞是一种多年生旱生落叶小灌木,喜阳,耐旱,耐盐碱,在荒漠上生长正常,适应性很强。

其叶、花、果实、根均可入药,市场前景广阔。

材料三 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1)简析玛纳斯河“天旱年河水不少,天雨年河水不多”的自然原因。

(2)说明该地区枸杞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3)简述该区域推广枸杞种植对区域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 

(1)玛纳斯河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冰雪消融量主要受气温影响;天旱年份降水少,晴天多,山地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补给量大;天雨年份降水多,晴天少,气温低,冰雪消融量少,补给量少。

(2)夏季昼较长,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气温日较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纬度高,积温较低,作物生长期长;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质好。

(3)节约灌溉用水;改良土壤;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解析 第

(1)题,玛纳斯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主要补给水源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既然其有“天旱年河水不少,天雨年河水不多”的特点,说明这两种补给水源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

(2)题,区域作物品质优良一般具有生长期长,光合作用相对强、呼吸作用相对弱,利于养分、糖分积累等的自然条件。

第(3)题,玛纳斯河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压力大等,而耐旱枸杞利于节水,种植同时会增加植被覆盖率,利于遏制荒漠化。

11.读环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环地中海沿岸图。

材料二 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的种植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成为“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

随着保鲜技术的进步,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1)该地区的“时鲜业”以生产________________等农产品为主,影响其发展的不利气候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角度,分析该地区“时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法国和西班牙的农业区位差异,分析两国发展“时鲜业”的优势。

答案 

(1)水果、蔬菜、花卉 全年降水不足,雨热不同期

(2)①市场:

欧洲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为该地区的“时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②交通:

发达的交通运输;③技术:

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3)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便捷;科技力量强,工业基础好。

西班牙纬度较法国低,热量充足,时鲜花卉、果蔬可提早上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高考题组

(2015·重庆文综)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12~15题。

12.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

13.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上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④

14.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

15.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

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

答案 12.C 13.B 14.A 15.B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稠密,众多的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13题,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②地区既有畜牧业、又有玉米种植业,属于混合农业。

第14题,由于①区域位于休伦湖与伊利湖之间,湖泊使得①区域降水增多,冬季气温增高,夏季气温降低。

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本地区地处中纬度,冬季农作物停止生长,据此排除C、D两项。

夏季气温降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排除B项,夏季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A项符合题意。

第15题,本地区原始森林分布较广,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森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B项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