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580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中小学层次《教育学》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一、广义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

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三、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观点

2、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3、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一直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

4、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文、行、忠、信。

5、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6、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7、教学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五、《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

教育思想如下:

1、教育的作用:

“化民成俗,其必有=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

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的原则:

预时孙----的原则:

(包括四条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的原则。

)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长善救失的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启发诱导。

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

督促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而不是帮助他们得出现成答案。

3、论教师:

提出“师严道尊”

六、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1)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柏拉图教育思想:

《理想国》,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提出了灵魂说。

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即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欧洲后市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4)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

七、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该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改造社会,促进人的发展

(2)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3)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

(4)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5)为各级学校设立了广泛的学科教程

(6)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八、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著有《普通教育学》,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2)关于教学方法:

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3)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教学应该与教育统一起来,“没有教育的教学”、“没有教学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4)强调教师的权威:

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九、杜威的教育思想

(1)美国教育家杜威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2)关于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4)提出“儿童中心论”:

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十、孟子第一次将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

十一、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克卢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十二、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偶:

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第五,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十三、当代教育学主要学术派别:

文化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英国的利拓尔诺和法国的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的差别不大。

生物起源说是以达尔文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二)心里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者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求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将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

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三、原始教育形态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四、古代学校教育(简答)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夏朝

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五、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革命性

六、当代中国教育

(1)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源于1949年

(2)2010年,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设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利;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科技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2、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

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保护文化的功能;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具有创新科技的功能。

四、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55--------------正确处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关系(整节看,易出辨析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发展

2、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1)当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

(2)教育超前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催生作用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认识这种独立性,但是不能夸大而否认社会的各种因素制约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是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二、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启示:

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

2、人发展的阶段性(启示: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考虑相邻阶段的衔接性)

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启示:

关注人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4、人发展的互补性(启示:

要求教育者对全体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的品质)

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

教育活动应因材施教)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包括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是不正确的,这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3、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四、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易出辨析题)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五、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易出辨析)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

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二、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人自身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教育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三、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点是: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等。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观点: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求;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等。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五、(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六、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七、1987年,首次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1994年8月,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一、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有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包括两个方面:

学校教育设施、学校规章制度。

二、西方现代学制分为: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西方现代学制的教育机构。

三、义务教育的概念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节后,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发源于德国。

四、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五、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

《终身教育》,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六、教育法规:

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规范作用:

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七、教师: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质的规定性)

《教师资格条例》,与1995年12月12日由国务院发布

教师的权利(重点复习)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育教学权)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学术活动权)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评定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报酬待遇权)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教育管理权)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重点复习)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义务)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教育教学义务)

3、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八、学生在校所享有的权利

1、受教育权(入学权、上课学习权、选择权、升学权)

2、人身权(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保护学生隐私权)

3、财产权(禁止没收学生物品长时间不予发还、禁止毁坏学生物品)

九、教师资格制度:

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取得教师资格是公民担任教师职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十、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重点章节)

一、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铺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二、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承担教书育人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三大使命)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专业功能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训练和资格、专业自主、专业组织和专业团体、专业地位。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劳动空间的室内性,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五、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每条里面的小点也要记忆,简答、论述)

1、教师一般综合素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3)掌握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4)掌握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内涵

A爱国守法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教书育人e为人师表f终身学习

七、教师的专业发展概念:

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八、学生的特点:

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易出辨析)

九、师生关系(重点):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形成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上说,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综合。

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二、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三、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A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实效和期限。

B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C课程计划:

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四、课程设计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

五、学科课程标准:

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六、课程发展(改革)的一般趋势:

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上的多极化。

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八章教学(重点章节)

一、教学: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二、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五、主要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直观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巩固性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学懂,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其中,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备课要求:

1、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审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七、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

八、简述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九、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十、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