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38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鲁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鲁教版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

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格列佛游记》中“特意让目盲者为画家调色”导入。

此事颇不可思议,而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其中艰难不言而喻。

二、介绍贝多芬

1770年12月26日出生于徳国的波恩一个贫民家中,父亲是位歌手,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常帮人洗衣服添补家用。

四岁在父亲的地狱式的训练下学钢琴和小提琴;8岁开个人音乐会;十二岁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二十二岁来到维也纳学习深造,师从海顿等伟大音乐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超越了这些老师;二十六岁患耳病、四十六岁失聪;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1827年3月26日在极其痛苦中病逝于维也纳。

主要代表作有:

《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1801年];《英雄》第三交响曲[1804年];《热情》钢琴奏鸣曲[1804年];《命运》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艾格蒙特》序曲[1810年];《欢乐颂》第九交响曲[1819-1824年]。

你发现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透露出的信息吗?

(贝多芬26岁[1796年]开始耳聋,然而大部分的杰出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他得克服无数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才能创作出如此丰富、精彩的音乐巨著!

他很坚强!

三、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

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

二、研讨:

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

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

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

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

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如:

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况)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

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

研讨学习的经验:

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

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三、研讨: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

文中如何加以刻画?

(出示贝多芬画像)

2.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

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

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2.三分钟人物速写

(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四、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

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五、拓展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

附资料:

1、学生积累的名言: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切。

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

”(丰子恺)

“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是他英雄心的表现。

“(丰子恺)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在于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

”(丰子恺)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评论家)“这人不象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象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

”(车尔尼)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格利尔巴采)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

”(傅雷)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2、宋丹丹谈悟性: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演员宋丹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人和人相差最多的是悟性,每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她说,有些人一生中摔一个跟头,他会悟出一个道理,有些人摔一个跟头,他能悟出三个道理,有些人一生摔一溜跟头,一个道理也悟不出来。

我觉得我在婚姻上摔过—个跟头,我就悟出很多道理。

其中—个道理我现在才明白,我是那么不懂得珍惜。

人只有到了—定的年纪,经历过挫折,才知道你错在哪儿,才知道你曾经忽略了什么,才知道你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性格中的不好的部分,才不会光看着别人的缺点,埋怨别人。

每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操控在自己手里,怨不得任何人。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识。

知识会决定你做什么,决定哪些事情你做,哪些事情你不做。

还有—个东西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就是欲望。

你对金钱、对名、对性、对友情、对爱、对很多东西都有欲望。

这个欲望决定着你想做的程度。

每一个人都有习惯,习惯决定你怎么做。

这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的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三个有—个最重要的连接点,它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要想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想改变性格,就要改变自己的知识或者欲望,或者习惯。

如果你只是去埋怨别人是毫无用处的。

改变你自己,才能改变你的命运。

3、关于贝多芬(丰子恺)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

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

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

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

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

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

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

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如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

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

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

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

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

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

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

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

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

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

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

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

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寸以上。

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

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

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

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

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

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

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

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

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

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

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

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

身长五尺四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

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

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

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

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

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3.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

我今年25岁了。

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

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

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

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

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

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

我常常诅咒神明。

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

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

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的音了。

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

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

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

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

然而我决不能得到这欢喜了!

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

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

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

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

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

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

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

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

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xx年版)

4、罗曼·罗兰和《贝多芬传》(傅雷)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

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

“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

”它成为他的托庇所。

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他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靠着自然而生活。

贝多芬写道: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

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

“全能的上帝!

在森林中我快乐了,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

天哪!

何等的神奇!

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选自《贝多芬传》,安徽文艺出版社xx年版)

教后记:

贝多芬是不平凡的,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缺陷以及他对生活不屈的抗争沉淀在他的外貌形象上,使之具有一种超人的气质。

通过贝多芬画像的介入,结合作者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肖像描写,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同时在性格上也得到了感染。

生活中,教会学生要坚强的面对挫折,以贝多芬为榜样。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杜郎口导学案鲁教版

一、初读\速读,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记一记:

特别注意:

丫杈、虐杀、堕、憔悴等词的注音及写法。

2、 说一说: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二、细读\研读,揣摩相关语句、语段,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质疑:

读文章,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者看法。

 

三.思考:

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主题?

可以结合课文任选以下一个方面来谈

1、从手足之情上看。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上看。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

四、1、你能讲一下小时候的玩过的游戏吗?

2、你有没有限制过别人做某事或者被别人限制的经历吗?

讲出来。

 

展示方式(展示环节设置):

一、教师导入

二、总体概况: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述的内容。

(2)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文本分析

(1)小组交流,组长把关,筛选有价值的发现内容以及疑难问题。

(2)采用自然畅谈式,有感情读出,可先围绕关键词,重点句段来谈,师生互动互评,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感悟收获:

①结合文章,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②联系社会,现在还存在次类现象吗?

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阅读:

教师推荐阅读材料,做好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引发自己的思考,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

六、结语预设:

措施方法

第一课时:

阅读课完成对文章的初读,解决字词障碍,进行初步感知;

预习环节细读,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第二课时:

学生展示,拓展拔高。

课余阅读时间:

拓展阅读材料,尝试再创作。

 

《风筝》导学案教师版

杜郎口中学

一、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1、谈话:

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经常充满欢声笑语,你觉得童年生活中哪件事最让你快乐,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出示课题)

二、作者点击:

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其中小说集两部:

《呐喊》和《彷徨》;散文集:

《朝花夕拾》。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三、文本分析:

1、通过读课文,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一种形同深受的感觉,请你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2、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你画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如: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一方面流露出作者心中的一种悲凉,感到当初虐杀弟弟天性的一种悔恨。

还流露出作者对儿童这种天性的理解。

3、 读了课文你能归纳总结出小弟和哥哥各自的形象特点吗?

       明确:

弟弟:

瘦弱、天真、活泼、聪明、心灵手巧、逆来顺受(儿童的天性被抹杀。

       哥哥:

古板、粗暴、蛮横、冷酷(只知道从主观上来判断,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深,只想让自己的弟弟谋取功名。

不知道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4、自由朗读文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以从下面几点谈: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

(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让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强壮自己的体魄,审题是工作的资本。

)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儿童的胆小、软弱是教育的滞后,我们应思考什么是教育。

);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没有学会换位思考,现在的我们应该深思。

)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我们应该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求知、进步。

)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儿童的可塑性很强,作为老师应该想办法去激励学生,多设计一些好的办法思路。

孩童爱动手,好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应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

)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爱之深恨之切,“我”的所作所为恰恰表现出了对弟弟的爱,只是当时没有去想儿童的心理,粗暴的扼杀了弟弟的天性。

四、挖掘感知:

深入启发思考,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回答:

    1、哥哥为什么那么反对弟弟玩风筝?

(  明确:

希望小弟有出息。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作为兄长希望自己的弟弟过得比以前好,所以只希望弟弟多学习,少玩乐。

    2、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什么样?

“我”是好心做了错事,根本原因是什么?

(  明确: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哥哥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旧思想影响)(旧思想对儿童的伤害很重,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伤残,我们应进行批判。

“我”不了解儿童的心灵,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小弟。

)      

3、“我”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

当我看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句话时,真正明白了以往的所做是错误的。

可见没有科学的指导,好心也会做出坏事。

(教师追问: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我们一起分享。

4、为了弥补过失“我”做了哪些事,从中可看出“我”对小弟怎样的感情?

  明确:

浓厚的手足情。

(教师追问:

其实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读到课文的最后还想责备这个哥哥吗?

(  明确:

不会,因为他一直深深自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自我反省、严于自我批评的鲁迅。

)教师追问:

你有这种宝贵的精神吗?

今后碰到这种事情我们应如何去做?

6、下面请同学们迅速的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

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明确:

入迷情状的句子是“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性格。

表现弟弟入迷情状的句子还有“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也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

7、“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

“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师提示:

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

(  明确:

生交流解答。

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

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

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8、“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

(  明确: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

看来鲁迅在反省自己。

哥哥认为幼时的行为有愧于弟弟而感到悲哀,弟弟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

是啊,亲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9、结合全文分析,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兄弟情感;自我反省;儿童教育;专制制度;不自觉地虐杀也是虐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感知,多角度的去分析问题。

五、整体感知:

1、全文从北京写到故乡,从儿时写到中年再写到中年以后,无论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大,写的事件也多而杂,作者是怎么把这么多素材组织到这一篇文章里的呢?

(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散文的特点)

     明确:

这些材料都无一不与题目“风筝”,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都是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展开,这是我们学习本文应该从中吸取的写作方面的精华!

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里获得写作上的启发。

2、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a、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歌颂兄弟情 

b、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