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37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docx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

第三讲竞争与垄断理论

主要内容

一、竞争利弊之争

二、垄断利弊之争

三、西方反垄断实践(案例)

四、关于我国的(行政)垄断(讨论)

参考文献

高峰: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汝银:

《竞争与垄断: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张强:

《垄断与竞争:

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剖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琮:

《当代国际垄断:

巨型跨国公司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戚聿东:

《中国现代垄断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孙天法:

《理性竞争:

市场经济的制度缺陷与调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曹建海:

《过度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秀山:

《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王巍、康荣平:

《中国并购报告》,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2006年版。

吕薇:

《产业重组与竞争》,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王一:

《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郑海航、李海舰、吴冬梅主编:

《中国企业兼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常修泽主编:

《资产重组:

中国企业兼并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富有:

《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王传辉:

《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傅军、张颖:

《反垄断与竞争政策:

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龚维敬:

《垄断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于良春等: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基本理论与政策分析》,经济科学版社2003年版。

沈蕾:

《论大企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J.费雷德•威斯通等:

《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卡布尔:

《产业经济家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刘易斯•卡布罗:

《产业组织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G.J.施蒂格勒:

《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B.约瑟夫•派恩:

《大规模定制:

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吴汉洪:

《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杜传忠: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一、竞争利弊之争

(一)竞争的积极效应

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崇尚竞争,反对垄断。

18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迫切需要理论(思想)开辟道路。

现代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其理论属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竞争经济体制,用“看不见的手”协调社会经济活动,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消费、生产的需求)。

该理论(思想)为资本主义成长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页)

古典经济学家: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do1772~1823)继斯密之后的另一位重要的自由竞争的推崇者,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斯密理论。

观点:

“在完全自由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资本和劳力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

……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最经济的分配,……并以利害关系和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13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发展。

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新古典经济学)。

核心观点:

为了缓和社会经济出现的各种矛盾,自由竞争经济是最好的经济自动调节器,只有这种调节器才能形成和谐的经济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核心观点:

消费者把消费欲望传递给竞争市场,通过市场又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借此安置生产,使得生产者之间产生竞争,这种竞争既保证了合理价格,又使得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从而促进经济达到均衡状态(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

哈耶克(FriedrichHayek)核心观点:

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把经济自由。

主义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原理《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

《哈耶克论文集》,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德国新自由主义者,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Erhard)核心观点:

“竞争是获致繁荣和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

只有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

它保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俱来的种种利益,终于归人们享受。

”“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

”“人类进步中的巨大进展应归功于自由经济时代最文明的那一个阶段,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任何经济学派不能加以否认的事实。

(路德维希•艾哈德:

《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21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核心观点:

“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

竞争至少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所以达尔文(Darwin)从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那里借用了这个概念,并像经济学家用于人的行为那样,将它应用于自然物种。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国经济学家:

哈罗德•德姆塞茨,核心观点:

“竞争在经济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难以想象经济学没有它还能是一门社会科学。

……离开了竞争,经济学就主要由孤立的鲁宾逊•克鲁索经济的最大化的微积分学构成。

”(哈罗德•德姆塞茨:

《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2页)

美国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核心观点:

极力推崇自由竞争经济(赞不绝口)。

“竞争制度是一架精巧的机器(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发生无意识的协调作用。

……它经受了任何社会组织的最基本的考验。

”•(萨缪尔森:

《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上册第61页)

总结,信奉自由竞争的经济学大师们虽然面对各个历史时期由于自由竞争经济带来的诸多经济动荡的事实,但他们却对竞争理论仍然推崇备至,坚信不移,坚持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的最高原则”,“竞争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制度”,“竞争经受了任何社会经济的最基本的考验”。

主要原因是,自由竞争经济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构成西方经济学的主导理论基础,并在一个时期内,确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自由竞争经济理论主流派认为,竞争经济是最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人们自由劳动、自由交换,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协调人们的生产与消费,及时地通过价格的自由升降,以达到供求平衡,有效地调节着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整个行业产品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机制的均衡,使生产出来的每种产品的每个单位所费成本,成为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成本,能使消耗一定的生产要素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总是达到最大值。

同时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每个企业可以把生产规模调整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样就可以使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

正是由于自由竞争市场存在着消费自由与生产自由,使经济上的进步与各种条件的改善都有保证,自由竞争的实现,使经济体系协调进行,是高效率的生产体系与合理的资源流动的最好段,因而,它能够把人的力量最大限度释放出来。

主张自由竞争理论的经济学家们还认为,竞争是促进人类社会的主要动力,凡是没有竞争的地方,也就没有进步,久而久之,经济就停滞,社会就会停止发展。

事实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自由竞争经济理论的确立,曾经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全球经济繁荣,归因于自由竞争理论。

直到目前,这一理论仍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竞争的消极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产生了一系列弊端。

在理论界,许多经济学家早就对自由竞争经济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自由竞争经济理论的争论持续不断;

法国空想主义者沙利•傅立叶(CharlesFourier)理论思想产生于法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时,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位。

资本主义暴露出许多社会固有矛盾。

“工业的过分发展会给文明制度带来极大的不幸,”“商业处于欺诈竞争之中,处于欺骗和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之中。

”(沙利•傅立叶:

《傅立叶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4、240页)

庇诺•斯拉法(PieroSraffa),他指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的缺陷,认为在收益递增条件下,企业的均衡条件不能表示为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所以成本递减较快的企业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它可以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最后把成本递减较慢、成本较高的企业打败,成为市场上的垄断者。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已经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它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机制。

(庇诺•斯拉法:

《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经济杂志》英文版1926年12月)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自由竞争经济理论遭到众多经济学家攻击。

约瑟夫•熊彼特说:

“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没有权利被树为理想效率的模范。

”(约瑟夫•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4页)爱德华•张伯伦(EdwardChanberlin)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分别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体系,这是对自由竞争理论的一次严重挑战。

罗宾逊说:

完全竞争“并不是理想的”理论。

(琼•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理论》,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页)

约翰•凯恩斯(JohnKeynes)核心观点: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真正的自由市场的障碍存在着不可克服性”。

约翰•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

哈耶克(FriedrichHayek)核心观点:

“这种完全竞争理论的内容几乎根本不能称为竞争……‘完全’竞争实际上意味着没有一切竞争活动。

”(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M.卡恩,核心观点:

完全竞争理论存在严重缺陷。

由于完全竞争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成分乃是“经济上的可忽略性”(economicnegligibility)和“可复制的经济”(replicatedeconomy)的思想,因此决定了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化的结构,类似于机械学上的一个无摩擦体系的理想化,或者类似于几何学上一条直线的理想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卷第890页)

美国经济学家:

理查德•布隆克(RichardBronk)核心观点(近期):

“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日益受到挑战,……许多问题是自由市场经济无力防止和解决的,有些问题会因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极大的加剧。

”(理查德•布隆克:

《质疑自由市场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总结

颇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之所以对自由竞争经济理论持否定态度,主要是竞争理论在某些条件下,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的本身却有着难以克服的本质矛盾。

《微观经济学》有关市场结构基本原理存在缺陷

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无数买者和卖者,形成的生产规模是小的、分散的,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不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积极效应的增长。

(如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产品生产是同质的,不能满足社会消费者不同偏好的需求,也就决定了企业间不存在有效的竞争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和消费者能够掌握完全信息,这一点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达到的。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各企业为了谋求独自发展,必然进行资本与技术的重复投入,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买者和卖者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无效率产生。

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只追求短期利润极大化,靠牺牲企业长期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地位,从而导致损害经济效率的提高。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其结果是不惜成本大幅度降低价格,使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有的甚至倒闭,以致社会就业减少、生产下降。

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产品价格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一些部门的产品短缺、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就会涌入这些利润高的行业;与之相反,一些部门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企业就会转移他们的资金,使得大量资本游荡不定,生产秩序遭到经常性的冲击,造成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经济衰退。

这是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固定资本投资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减缓,这就产生了与生产直接相关所需资本以及与贸易相关所需资本的减少,在世界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过剩资本由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游离出来,这种脱离现象所游离出来的大量资本,流向不定,无所归宿,在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局面下,转入虚拟资本,流人金融市场,这种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货币资本的激烈竞争,造成了屡屡发生的金融危机。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竞争导致信贷放松,信用盲目扩张,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20世纪90年代是新自由主义进一步扩张时期,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加剧,全球性的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规模,但这种流动表现为单向的,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把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本吸引进来,实际上是利用了世界各国的储备来发展美国经济,富了一方,却穷了全球,资本市场自由化的结果,带来了当时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

所有这些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本质上就有着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是任何经济学大师们所难以回避的理论难点。

二、垄断利弊之争

(一)垄断的消极效应

在垄断与竞争的争论中,西方经济学主流派的自由竞争经济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垄断始终是处于被贬低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垄断本身有着诸多缺陷,对经济发展存在着消极作用。

w.G.谢佩德“垄断性公司的管理人员经常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由于利润所经常受到的压力不再存在,内部效率每每趋向于低落。

”(w.G.谢佩德:

《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3页)。

“它们的教训表明,甚至在最著名的公司中,内部效率低下可以在相当长时期里超过成本的10%。

”(W.Gshepherd:

TheEconomicsofIndustrialOrganization,McGraw—HillBooks,NewYork,1990.p.129.)

罗杰斯•弗朗茨,过度扩张,特别是横向扩张的垄断行为正在逐步营造一个无所不包的企业帝国,产生一系列配置低效率(包括著名的“哈伯格三角区”与“塔洛克方块”),内部管理成本即内部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产生一系列非配置低效率。

哈维•莱宾斯坦称之为X非效率。

垄断地位的维持会降低对企业直接努力的激励,会降低对杰出企业家成就的依赖。

(RigersFrantz:

X-Efficiency:

Theory,EvidenceandApplication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88)

巴兰和斯威齐(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核心论点:

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制度。

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存在着停滞的趋势。

(P.A巴兰,P.M斯威齐:

《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05~106页)“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为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的,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

……在一定的资本总额和一定的成本与价格结构之下,这个制度的开工率不会高过生产出来的剩余数量能够找到必要出路的那一点。

而这就意味着现有人力和物力的经常使用不足。

……如果听其自然——即是说,当不存在构成这个制度的所谓‘基本逻辑’的一部分的抵消力量时——垄断资本主义会越来越深地陷入长期萧条的泥沼中。

总结

诸多经济学家之所以对垄断予以贬低,说明垄断本身的确有一定局限性,必然带来诸多弊端,对经济发展有着负面效应。

垄断企业控制着主要经济部门的生产,操纵着这些部门的销售市场,它们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获取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者把大量利润转化为资本,在不断增长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资本积累,加强垄断实力,垄断者有着强烈的追逐资本增殖的欲望。

垄断者通过大量资本集中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加不合理,两极分化趋势日益加剧。

随着垄断势力的加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垄断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日益自动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来了大量排挤工人的现象;垄断可能促成通货膨胀,使劳动人民购买力日益缩小,实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所有这些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

垄断势力利用垄断地位,把非垄断性的中小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垄断者手中,进行资本重组,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灾难性打击。

垄断企业增殖的界限是市场的容量以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企业通过兼并活动,提高了在该部门中的垄断程度,促使了某一部门生产的增长,以致超出了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界限,从而引起企业生产能力开工严重不足。

垄断企业控制着一个部门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种缺乏市场压力的企业,尽管浪费了资源,但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垄断利润,造成生产要素利用率下降。

垄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润规律的驱使,是以利润高低为导向,哪里利润高,资源就流向哪里,利润就是一切,经营什么是无关紧要的。

在利润指挥棒指使下,大量资源流向不定,无所归宿,以致生产比例失调,资源配置紊乱。

垄断价格使市场价格扭曲,这种扭曲了的价格必然导致扭曲的市场供求关系,它就不可能组织有效生产。

垄断行为也会延缓经济发展。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当某部门生产过剩时,资本就会流向其他部门,当一个部门为少数人所垄断时,他们不是采用转移资本的办法来调节生产,而是用压缩生产的手段继续维持其垄断地位,这就迫使部分生产能力长期闲置,造成了经济停滞。

垄断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成本过高,以及大量广告费和流通费用的增长等因素,使得产品的垄断价格提高,并把这些由于垄断所造成的价格提高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削弱了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问的矛盾,造成生产下降,经济发展减缓。

垄断控制着市场较高份额,能够以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商品,可以向消费者转嫁高额成本,在这种较低市场压力下,垄断者不需要兢兢业业地改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造成垄断企业生产低下。

通过兼并活动,垄断企业规模大幅度增长、组织机构庞杂、官僚主义盛行,非生产人员徒增,流通费用比重上升。

少数大企业规模大,垄断性强,它们之间势均力敌,彼此间垄断竞争破坏性大,会导致整个部门的波动。

垄断企业画地为牢,分兵把守,形成地区割据,各自为政,阻碍货畅其流。

垄断企业设置障碍,严密进入壁垒,使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难以在企业间流动。

(二)垄断的积极效应

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垄断利弊随之发生变革。

垄断虽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它的积极因素却日益显露出来。

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Mill)虽然是自由竞争理论的信奉者,但他却对垄断提出过正确看法,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批评。

分析了垄断对工资形成的影响。

他认为劳动力由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行业遇到的阻碍,主要是行业的垄断所使,这种垄断导致工资的差异。

亚当•斯密把这种工资差异归因于竞争是错误的。

(约翰•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4章第2节)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信奉自由竞争原理的大师。

晚年,面对垄断的现实,也不得不考虑垄断存在的重要意义。

他叹息英国没有像美国和德国那样强大的垄断组织,主张英国建立垄断联合,克服英国工业技术落后,增强英国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20世纪30年代,经济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特别是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传统的竞争理论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现实,理论界不得不予以重新思考,改弦易辙,于是出现了研究垄断理论的新流派:

张伯伦与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他们认为,纯粹竞争和纯粹垄断只是两个极端的市场类型,这种市场只是理论分析的市场,实际生活并不存在。

同时,他们提出,在纯粹竞争和纯粹垄断两个极端市场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

(爱德华•张伯伦:

《垄断竞争理论》,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页)

熊彼特

熊彼特断定垄断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的,他说:

“现代大企业极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它出产数量的巨大,它的需求状态和成本状态比完全竞争制度下同一产业部门的需求状态和成本状态远为有利,并且这是不可避免的,”那种认为“一个完全竞争体系是最理想的节约的体系”的命题,已经是不复存在了。

“垄断价格并不必然比竞争价格高,垄断产量并不必然比竞争产量少。

”(约瑟夫•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0、106页)

美国芝加哥学派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认为,高集中部门的大企业必然具有高效率,产生这种高效率的因素主要是:

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先进、产品的优越和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完善等。

产业经济学、博弈论的兴起

观点:

在某些产业中,生产和销售的适度集中(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高度有关),可以提高企业的R&D和技术进步速率,增强企业对有名品牌的孵化能力;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

总结

经济学家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垄断:

一种是靠独占形成的市场势力,控制供给,垄断价格,导致不合理资源配置,是一种非效率垄断;另一种是由于技术创新效应,国际竞争力强势效应和网络规模经济效应形成的市场优势,是一种效率垄断。

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垄断集团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力图用跨国公司组织形式,通过世界市场机制,利用各国的优势条件,把一国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再生产环节转移到有利可图的地方去,形成全球范围的国际垄断。

当前国际垄断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强,垄断型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如汽车工业,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有52家大型汽车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末只剩下20多家,人们认为,在21世纪,全球性跨国汽车公司还会进一步集中。

(通用兼并)

世界性跨国飞机制造垄断集团目前只剩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了。

其他行业的情况都正在向这个趋势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垄断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竞争,谁拥有先进技术,谁就能打败竞争对手,占领世界市场,增强垄断实力地位。

(微软、波音、空客等)

三、西方(美国)反垄断实践(案例

1.西方反垄断法理论的不同观点

任何一种立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反垄断法也是在一定经济理论和法学理论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在不同时期,由于不同学派占据主导地位,以至有关反垄断法的理论基础不同,立法主要思想亦有差异。

争论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