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125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8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邢台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母本去雄”操作的下一步操作是

A.父本去雌B.人工授粉

C.自花传粉D.套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豌豆杂交实验的方法:

对母本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

【详解】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能进行自交,要进行杂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其过程为:

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羊的黑毛与兔的白毛B.玉米的高茎与矮茎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D.人的双眼皮与有耳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羊的黑毛与兔的白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玉米的高茎与矮茎符合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的双眼皮与有耳垂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3.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分离定律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DD是纯合体,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

B、Dd是杂合体,含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正确;

C、dd是纯合体,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错误;

D、图示表示测交实验,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

​故选B。

4.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长翅对残翅为显性

B.子代长翅果蝇全为杂合子

C.亲代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D.亲代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后代全表现为长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亲本均为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长翅对残翅为显性,A正确;

B、由于子代出现了残翅,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则子代长翅果蝇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B错误;

C、亲代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相同,但雄配子的数量往往多于雌配子,C错误;

D、亲代长翅果蝇为杂合子,与残翅果蝇杂交,后代既有长翅又有残翅,D错误。

故选A。

5.幼儿黑蒙性白痴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中,丈夫的双亲中只有母亲携带该病致病基因,妻子的双亲均正常但妹妹因该病死亡。

那么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A.3/12B.13/16C.5/6D.1/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妻子的双亲均正常但妹妹因该病死亡,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丈夫的双亲基因型为AA、Aa,丈夫的基因型为AA或Aa;妻子的双亲基因型均为Aa,妻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妻子的双亲基因型均为Aa,则妻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丈夫的双亲基因型为AA、Aa,丈夫的基因型为1/2AA、1/2Aa,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1/4=1/12,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某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Ee,每对基因均独立遗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个体可产生16种基因型的配子

B.该个体自交后代有27种基因型

C.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64

D.该个体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占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可拆成每对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决,分别求每对基因的结果并最后乘积。

【详解】A、该个体可产生2×1×2×2=8种基因型的配子,A错误;

B、该个体自交后代有3×1×3×3=27种基因型,B正确;

C、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1×1/2×1/2=1/8,C错误;

D、测交是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该个体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占1/2×0×1/2×1/2=0,D错误。

故选B。

7.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小麦杂交遗传图解,下列对此图的评价,错误的是

A.子代的基因型书写正确B.漏写杂交符号“×”

C.漏写雌、雄配子的比例D.漏写亲本、子代的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图解中应包含亲本、子代的基因型;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杂交符号,亲本、子代的表现型和子代表现型的比例。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子代的基因型书写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杂交实验中应该有杂交符号,图中漏写了杂交符号“×”,B不符合题意;

C、遗传图解中只要求写出配子种类,不需要写配子的比例,C符合题意;

D、遗传图解中应该有亲本、子代的表现型,图中漏写了亲本、子代的表现型,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图为某动物生殖器官中的两个细胞的分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动物生殖器官中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乙细胞中含有4个四分体,其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C.与乙细胞相比,乙细胞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减半

D.甲细胞的下一个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甲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

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图像;图乙同源染色体正在配对,为四分体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像。

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的器官有精巢、卵巢。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动物生殖器官中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正确;

B、乙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其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与乙细胞相比,乙细胞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DNA数目减半,C错误;

D、甲细胞的下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加倍,所对应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9.下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b分别表示染色体和核DNA

B.图中组1可表示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核DNA的数量

C.图中组3表示细胞中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相等

D.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可用图中组2表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

c有的时期不存在,所以c为染色单体,a和c的数量始终相等,所以a为核DNA,则b为染色体。

图1中没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中染色体数是DNA数的2倍,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图3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a、b分别表示核DNA和染色体,A错误;

B、图中组1没有染色单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某次级精母细胞后期中染色体、核DNA的数量,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组3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

D、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不可用图中组2表示,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假设无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中异常配子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项

异常配子类型

原因分析

A

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

配子基因型为aaXB

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C

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

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

【详解】A、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若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A正确;

B、配子基因型为aaXB,说明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B错误;

C、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C错误;

D、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D错误。

故选A。

11.下列关于精、卵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精、卵细胞各占一半

B.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的

C.每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均形成4个子细胞

D.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只与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由于受精时精子只提供了细胞核,而细胞质全部来自于卵细胞,所以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来自卵细胞的更多一些,A错误;

B、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的分裂为均等分裂,B错误;

C、每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均形成4个子细胞,C正确;

D、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与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多种基因型的配子有关,也与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有关,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萨顿、摩尔根所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摩尔根使用的方法分别为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B.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

C.摩尔根首先假设果蝇白眼基因的位置,然后运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

D.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确定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摩尔根验证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时也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

 

2、类比推理法:

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如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详解】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B正确;

C、摩尔根首先假设果蝇白眼基因的位置,然后运用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C正确;

D.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只确定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13.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生物细胞内都含有两条性染色体

B.女儿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

C.雌性动物体内都含有两条形态相同的性染色体

D.男性个体细胞内的X、Y染色体形态不同,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性染色体存在于雌雄异体的生物体内,对于XY型的生物体,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雄性动物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点睛】A、不是所有生物体都含有性染色体,如豌豆等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

B、女儿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B正确;

C、XY型的雌性动物体内含有两条形态相同的性染色体,而ZW型的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C错误;

D、男性个体细胞内的X、Y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分裂时可发生联会,故属于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4.下图表示某同学调查的一个红绿色盲家族的患病情况。

由于疏忽,此家族中有一人的表现型标注错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I-2的基因型可以确定

B.I-1的外孙不可能是红绿色盲患者

C.一定是II-4的表现型标注错误

D.III-2的致病基因只来自II-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及儿子均为红绿色盲患者。

【详解】A、II-2为色盲男性患者,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I-2表现正常,故I-2为携带者,其基因型可以确定,A正确;

B、I-1的色盲基因传递给其女儿,但其女儿不一定将色盲基因传递给外孙,故I-1的外孙可能是红绿色盲患者,也可能不是红绿色盲患者,B错误;

C、女性患者的父亲及儿子均为红绿色盲患者,图中可能是III-3或II-4表现型标注错误,C错误;

D、III-2的致病基因来自II-1、II-2,D错误。

故选A。

15.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有三组实验:

在含有R型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S型菌的DNA(甲)、S型菌的蛋白质(乙)、S型菌的DNA和DNA酶(丙),培养一定时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和乙组的培养基中均含有少量的S型菌

B.甲、乙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能促使S型菌转化为R型菌

C.甲组培养基中含有的S型菌的数量只与培养基的培养条件有关

D.甲、丙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被分解后就不能促使R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S型菌的DNA能将R型菌转化形成S型菌,而S菌的其它成分不能将R型菌转化形成S型菌。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组的培养基中可转化形成S型菌,而乙组的培养基中不能转化形成S型菌,A错误;

B、甲、乙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能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错误;

C、甲组培养基中含有的S型菌的数量即与加入的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有关,也与培养基的培养条件有关,C错误;

D.甲组能转化形成S型菌体、丙组不能转化形成S型菌,两组实验对比可说明DNA被分解后就不能促使R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明确其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图表示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A中放射性增强

B.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可进入大肠杆菌

C.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D.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子代大肠杆菌进入A中,进而使A中放射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升高。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A、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升高,A正确;

B、噬菌体的DNA可进入大肠杆菌,但蛋白质不能进入大肠杆菌,B错误;

C、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感染的细菌分离,C错误;

D、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A。

17.下列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四种碱基相关的公式,正确的是

A.A/C≠T/GB.A/U=G/C

C.(A+G)/(T+C)=1D.A+U≠G+C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一般为双链结构,由于双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A=T,G=C。

RNA分子特有的碱基为U。

【详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的DNA,DNA中四种碱基遵循A-T配对,G-C配对的原则,所以A=T,G=C,即A/C=T/G,(A+G)/(T+C)=1,由于DNA中没有U,所以A/U≠G/C,双链DNA中A的数量可能等于G+C的数量之和,所以A+U的数量可能等于G+C,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核中DNA的复制和转录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两过程都以DNA为模板

B.两过程所需要的原料不同

C.两过程的产物都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D.两过程的产物都在细胞核内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在细胞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DNA复制则是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形成DNA的过程。

【详解】A、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DNA复制则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A正确;

B、转录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NA复制则需要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即两过程所需要的原料不同,B正确;

C、转录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RNA上的遗传信息可通过翻译传递到蛋白质中,DNA复制则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DNA中,DNA的遗传信息又可以通过转录传递到RNA中,即两过程的产物都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C正确;

D、转录形成的mRNA、tRNA、rRNA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核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B.DNA上的片段都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

C.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D.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在双螺旋结构的外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在细胞核中,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的DNA上,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正确;

B、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但DNA上的片段不都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B错误;

C、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C错误;

D、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基本骨架,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下列关于基因和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性状表现一定相同

B.生物的某些性状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

C.基因可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D.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对相对性状可以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等位基因也可能与多对相对性状有关;

2、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详解】A、基因型+外界环境=表现型,所以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A错误;

B、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生物的某些性状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也可能由一对基因控制,B正确;

C、基因可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

D、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在相同的环境下,表现型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B。

21.已知蝴蝶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其他都表现为白色。

若白色和黄色的蝴蝶作亲代进行杂交,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

B.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只能是AA

D.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以是a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雄性个体中AA和Aa的个体表现为黄色,aa的个体表现为白色,而雌性个体无论哪种基因型均表现为白色。

若要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则子代的基因型均为AA或Aa,或者是AA和Aa。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A正确;

B、若亲本雌性基因型为AA,则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B错误;

C、若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或aa,其子代的雄性均表现为黄色,C错误;

D、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因为子代若出现aa,雄性个体表现为白色,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

22.某植物叶片的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三种类型,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圆宽叶。

两细长叶个体杂交,子代圆宽:

锯齿:

细长的比例为4:

3:

9。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

B.子代中锯齿叶个体全为雌性

C.子代锯齿叶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

D.子代圆宽叶个体与子代锯齿叶个体杂交,后代都是细长叶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某植物叶片的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三种类型,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两细长叶个体杂交,子代圆宽:

锯齿:

细长的比例为4:

3:

9”,可推出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根据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圆宽叶,所以细长叶的基因型为A-XB-,而A-XbXb、A-XbY表现为锯齿叶。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