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102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外滩建筑群.docx

上海外滩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群

2011年03月21日

  外滩的建筑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例如中山东二路33号,原来的英国领事馆就建于公元1852年。

  第二阶段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外滩的旧房大多被拆除,改建为3、4层楼的楼房,而且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

例如,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华俄道胜银行)等。

  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滩的建筑群格局。

  南至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约1500多米长的一座座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糅合式建筑组成的外滩建筑群: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

  现在主要使用单位: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撏馓驳谝宦之称。

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英商麦克倍恩公司接手后于1913年投资建造这座大楼,1916年竣工时为7层,称“麦克倍恩大楼”。

1939年加了1层,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984平方米。

后来产权转让给亚细亚火油公司,该楼改名为“亚细亚大楼”。

  该大楼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东面、南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

建筑风格为以巴洛克式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

正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由于建筑进深大,中央没有天井,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大门左右各有两根爱奥尼克柱,门内又有小爱奥尼克柱。

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饰以花纹。

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房地产管理局、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迁入办公;1966年,上海房地产管理部门接管大楼;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该房屋使用权。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

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比较陈旧,决定在原址重新建楼。

由英国马海洋行承担设计,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于1909年奠基,1910年1月启用,耗资45万两银元,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原门内两侧均有女神塑像(现已毁掉),中间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

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外滩3号:

有利大楼

  曾用名:

友宁大楼,现在使用单位:

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这块地皮1860年由英商天祥洋行购得。

当时,天祥洋行在此建造了一座3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子,后因洋行经营水上运输保险,受到日商的倾轧而倒闭。

1916年,外滩3号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和几家机构联合租赁。

  由于楼房陈旧,而且旁边又都造了新搂,遂由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新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

该楼占地面积为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60平方米。

由于沿外滩一面不够宽广,于是将正立面及大门设置在广东路17号处。

该楼楼高6层,广东路与中山东一路转角处顶层上有一塔亭,四面有双柱,上有球形圆顶及旗杆。

当时大楼被命名为“友宁大楼”。

  抗战爆发后,上海各保险公司无法担保战争中的损失,资金冻结,英国有利银行乘机以8万英镑的代价买下了这幢大楼。

4年后被日军强占,1945年得以复业,1949年并入汇丰银行。

  有利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据说钢材由德国著名的克虏伯钢铁厂供货。

大楼正立面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立面装饰有明显巴洛克艺术特点。

  1953年,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58年上海地质矿产局迁入2楼办公;1996年新加坡佳通公司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使用权。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又名:

海运大楼,现在使用单位: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日清大楼”坐落在中山东一路5号。

该楼是日本日清公司与犹太人合建的,所以被人称为“日犹式”。

  1921年,日清公司在外滩5号新建大楼,占地面积为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84平方米,高6层,由德和洋行设计。

由于资金不足,便与一个犹太人合资,各建3层,因而大楼建造速度缓慢,直到1925年才峻工。

  大楼坐西朝东,主要入口在西立面中央,东立面也有一个次入口。

日方建造下部3层,还造了半地下室。

下部3层的外观比较简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3层装饰比较讲究,5、6层间有较深的挑檐,檐下窗框上有浮雕图案,凹凸感较强。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

解放后,大楼由上海海运局使用。

“文革”时曾一度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

1980年代在大楼西部加建一层作为海运局的电台用房。

  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

东部底层现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

元芳大楼,现在使用单位:

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1897年5月,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开张,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

1906年因业务发展而拆旧建新,由英商玛利逊洋行设计,设计师为格兰顿。

大楼为假4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41平方米。

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

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

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

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

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

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

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以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外滩7号:

电报大楼

  现在使用单位:

泰国盘古银行。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

这幢假5层的大楼,砖石结构,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

行家评论说:

“该建筑是外滩建筑群中一座比较优秀的近代西洋建筑”。

  这幢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

竖三段中的南、北两段通过壁柱略为前凸。

横三段构图中底层为下段,大门用巴洛克柱子支撑弧形拱券门楣。

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这幢大楼由轮船招商局出资,英国通和洋行设计,于1906年开工,1908年建成。

大楼至今已四易其主,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故称摰绫ù舐。

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

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外滩9号:

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

港监大楼,现在使用单位:

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887年,清政府的洋务派眼见外商轮船公司赚了大钱,决定由李鸿章筹建中国第一家新式轮船运输公司即轮船招商局。

这时,正好美商旗昌洋行出现亏空,拟将部分火轮及其他产业出卖。

于是,招商局以220万两银子从旗昌洋行手中购入外滩9号地块,次年,迁入旗昌洋行旧址办公。

1901年将旧房拆除,重新建造了此大楼。

轮船招商局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3层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38平方米,每层有明显的腰线。

除3层为平框窗外,各层都为拱形木框窗。

顶层共有一大四小共5个尖拱屋顶。

楼内房间都高达5米,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雕花,栏杆十分精致。

  解放后,大楼为上海港务监督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所使用。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汇丰银行最初成立于1865年的香港和上海。

  初成立时汇丰银行设在外滩南京路口,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

1874年,其业务已相当发达,房屋面积不够使用,遂以6万两银子,购下海关大楼南面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并进行改建和装修,成为当时还算豪华的一座3层楼房。

到了1921年,此楼显得陈旧和落伍,于是,以每亩4000两银子的价格买下其南面11号别发洋行、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将老房拆除,委托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可尔洋行承建。

于1921年5月5日开工,工程历时25个月,于1923年6月3日竣工。

  外滩汇丰银行大楼是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

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建筑主体5层,中部7层,地下1层,1楼四面有夹层。

大楼以正大门与正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中轴线,两侧形成严格对称。

主立面成横5段、竖3段的格式。

6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为罗马石拱券样式。

券门左右置高低圆柱灯各一,铜狮一对。

大石块作外墙贴面,宽缝砌置。

2至4层中段中部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其中2排为双柱,贴墙石块则为细缝砌置。

5层上面的圆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

  正门处,装有3扇铜铸转门,两侧是玻璃门。

进入大门,是八角形门厅,上面是穹顶。

从地坪到顶部,约20米高,分上下两层,下层有8根大理石柱,每面有较大的券门,上层壁面及穹顶均嵌有气势宏大的精美玻璃马赛克壁画。

由八角厅入内便是当年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有2排用大理石圆柱作支撑。

大厅中央是柚木地板,四周皆是大理石地坪,柜台内外的分界线及四壁也以大理石砌成。

大厅的墙沿及暗角有暖气设备与冷排风系统。

大厅的屋顶为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玻璃镶拼,十分牢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此楼,抗日战争结束,汇丰银行迁回此楼。

1949年后,汇丰银行在华的分支机构停业,上海分行设立清理处,与麦加利银行一起搬到圆明园路兰心大楼内。

1955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进驻大楼办公,直到1995年后,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迁入使用。

2000年5月,汇丰将其中国业务总部移至上海的浦东。

  1996年,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大楼后,即耗用重金重新修缮大楼。

当工人除去八角形门厅上原有墙面涂料时,意外地在其上层壁面和穹顶上发现一组被涂料覆盖的大型马赛克镶嵌壁画。

原来,这些涂料是1954年装修大楼时,出于某种原因而被加盖的,以至壁画一度被人遗忘。

  壁面上共有8幅画,每幅宽4.3米,高2.4米。

画面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分行的建筑和所在的城市为背景、象征这个城市的一个女神为主体,如上海的画面中,背景是以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为中心的外滩建筑群,主体是航海女神及2个象征长江与海洋的神。

  穹顶的大型镶嵌画,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有太阳神、月亮神、谷物神。

画面外圈的12个星座则分别对准穹顶下的8幅壁画。

由当年意大利工匠制作的这组壁画,气势宏大、构图巧妙、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修缮后的壁画,在某些局部被作改动,如汇丰行的行标都被改成了浦发行的行标。

  中山东—路13号:

上海海关大楼。

  该楼建于1927年,耗资430万两银子,属于希腊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