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085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精选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为了探究收音机接收电磁波的情况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将一只袖珍收音机调好电台节目和音量后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将收音机放进一只铝锅内,发现声音明显变小,取出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音量。

②将收音机放进一只木桶内,发现声音大小不变。

③将收音机放进一只铁桶内,现象与①相似。

④将收音机放进一只塑料桶内,现象与②相似。

(1)根据以上实验,小明得出这样的结论:

电磁波在传播途中,若遇到________类物体,其强度就会大大减弱。

(2)请你根据以上答案,解释为什么电视机靠室内天线接收信号效果不如用室外天线接收的信号效果好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做出一种有用的设想吗_________?

【答案】

(1)金属外壳现代房屋的墙体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使电磁波不能进入室内,另外周围建筑群对电磁波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可以发明一种金属罩,用来抗电磁波的干扰或抗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造成的伤害

【解析】

【详解】

(1)由以上四步可知,影响信号接收的为金属类材料,故可知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金属类物体时强度会减弱;

(2)在室内接收的信号效果差是因为建造房屋用了金属材料,比如钢筋等,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另外周围建筑群对电磁波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3)金属可以减小电磁波的强度,则我们可以发明一种金属罩,而减小一些精密仪器受电磁波的影响;也可以猜想:

在一些金属做成的容器内,电磁信号将无法进入,如电梯等,在其里面可能无法接打电话。

2.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

既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已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小兰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____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

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________(只填字母代号).

【答案】D、EC、A、B、D

【解析】

(1)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材料不同,故应选D、E.(2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故顺序为CABD.

点睛:

(1)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

(2)研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一定要采取控制变量法.

3.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

【答案】空气柱ac

【解析】

解答: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奏竹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且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空气柱越长,产生的笛声的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2)可以看出在图示的三个位置中,当布团在a位置时,管内的空气柱最短,因为空气柱越长(短)竹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高),所以此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在c点是空气柱最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低.

4.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变小/不变/变大),而乙轮的速度不变;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下列几个研究案例中与本题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用水波来形象地认识声波;

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

(1)变小;

(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

【解析】试题分析:

(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阻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同时要知道若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2)分析(a)和(b),要注意从中找出相同点,总结规律.(a)发生折射是由于速度发生了变化,从(a)联想(b)的原因.

(3)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类比法.将物理现象与生活现象类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更容易理解.

解:

(1)在滚动过程中,由于甲首先到达细布,受到摩擦力而速度变小;乙此时仍在光滑的木板上,由于不受摩擦,所以乙的速度不变.

(2)从(a)图看,由于甲端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甲端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b)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能是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即可能是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

(3)此题这种研究方法为类比法,在前面电学中,将水流类比为电流、水压类比为电压、通过水波认识声波等都属于此种研究方法.选项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运用了转换法;选项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运用了理想实验法.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变小;

(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此题中关键要找出生活现象和物理现象的相同点,运用类比法将知识进行迁移,这也是我们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平时要注意总结.

5.小玉所在物理实验小组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

用手摸喉头,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实验二: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动,发声时,感觉梳子在振动。

实验三:

敲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

把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

(3)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

她继续用钢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记录的现象如下表:

(4)小马发现小玉记录的现象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

他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

请帮他完成实验记录: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A、B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各划一次,则______(选填“A”或“B”)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6)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介质;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任何东西做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将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小马发现这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_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答案】振动归纳转换应该是钢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钢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一B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①EADBC

【解析】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振动,即声音由振动产生;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3)实验继续用钢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所以应该研究钢尺的振幅与钢尺产生的声音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拍打桌子的声音;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振幅越大,钢尺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完成实验记录: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振动频率高,第二次慢些,振动频率低,所以第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如图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A、B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各划一次,B尺子齿更密,同样的速度划过时,振动频率高,所以B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6)小马发现这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的声音由桌子直接传播,即在固体中传播,而第二实验时,声音必须经过中间的空气传播,所以其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其中猜想①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的过程,正确步骤为: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所以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EADBC。

6.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

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B: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猜想C: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10—2m

横截面积S/10-5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8

11.7

3134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的。

(选填“有关”或“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

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__________。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10-2m

频率f/Hz

铝棒长度倒数

(m-1)

1

50

5000

2

2

71

3500

1.4

3

78

3146

1.28

4

91

2700

1.1

5

105

2375

0.95

 

(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铝棒长度都为0.71m时,横截面积不同,频率为3500Hz和3530Hz,由于这两个频率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以内),故频率是相同的,故结论为:

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无关的。

(2)[2]由图可知,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

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即成正比,故发生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反比。

(3)[3]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铝棒振动,故可以看到水花四溅。

[4]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铝棒的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7.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

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橫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11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______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______(选填“高”或“低”);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长度低1、2、5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由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是相同的,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2)[3][4]探究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时,应控制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故应选择1、2、5;由数据可知,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

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起,这说明了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

(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会发现____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空气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起,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小球被多次弹起来代表声源的振动,是转换法的应用;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因为桌子的振动幅度是很小的,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可以利用实验

(1)的方法,即转换法,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来表示桌子的振动;

所以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是声波经过空气传递到了左边的音叉,引起了左边音叉的振动,所以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会发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再经过科学的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点睛】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加深理解难度不大,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多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9.在学习《声的世界》时,有几个相关的实验

(1)如图1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在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这种物理方法称为___________法.(选填“转换”或“归纳”或“控制变量”法)

(2)如图2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和“音色”.)

【答案】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转换响度音调

【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属转换法的运用;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详解】

(1)图1中,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在实验中,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这种物理方法称为转换法;

(2)图2中,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0.(江苏省镇江市丹阳三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第一次段考物理试题)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这个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_____.

【答案】ADF控制变量法

【解析】

(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故选A.D.F;如果验证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选择不同材料的琴弦故选G、H;则应该填入与G、H相同的数据,即长度为80cm,横截面积1.02mm2.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来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