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86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棋子A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棋子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棋子B与棋子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________

【答案】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从实验的目的:

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即可.

【详解】

(1)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所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所以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

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

(1)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2)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

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填“A”或“B”)绕

向前或向后弯折;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丁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A减小水的质量B在

【解析】

【分析】

(1)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

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加盖或者提高水的初温。

(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

【详解】

(1)[1]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所以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2]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水的质量。

(2)[3]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

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

向前或向后弯折,观察纸板B上有没有反射光线。

[4]任何反射现象都要遵循反射定律,所以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

3.小科同学在学习了平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将一支铅笔和平面镜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PN高30厘米,铅笔长20厘米,它们之间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小科可将铅笔转过_____度。

(2)如果铅笔不动,小科把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他发现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B〞与之前的像B'相距_____厘米。

【答案】4540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当铅笔的物和像垂直时,铅笔与镜成45度夹角。

(2)[2]原来铅笔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都是20cm;若铅笔不动,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相当于平面镜中的像转过180度,此时铅笔尖底部B与镜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即都在镜面上,即B〞与B点重合,所以B〞与之前的像B′的距离是20cm+20cm=40cm。

4.小东利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东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因为这样______;实验时,小东在玻璃板交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对这两支蜡烛的要求是______.

(2)实验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如果无论怎样沿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小东在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后,用图乙所示方法测视力时,镜中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______m.他用到的规律是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4.6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析】

(1)平面镜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平面镜前物体的像,不能看到平面镜后面的物体,所以实验时不采用不透明的平面镜。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探究实验中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主要是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2)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而B蜡烛在桌面上,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

2.5m

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4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

0.4m

4.6m,即人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

点睛:

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所用刻度尺是为了____________

(4)玻璃板要和水平桌面_________

(5)若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15cm,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______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6)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和A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

(8)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所示,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A/B)处.

【答案】2mm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测量物距和像距垂直30不能虚像不变前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A

【解析】

【详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避免出现两个像。

(2)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能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为了证明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实验中要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体到镜面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即测量物距和像距。

(4)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称,只能当镜面与水平桌面垂直时,成像的位置才在水面桌面上,否则会偏高或偏低,影响实验的进行,所以玻璃板一定要和水平桌面垂直。

(5)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故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5cm处,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cm,故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6)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

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7)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和A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因为是点燃蜡烛A的反射成像,只能在A的一侧看到此像,所以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可以说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这个步骤为了探究:

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

(8)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像和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的,由图知,像A与物体是对称的,符合成像规律,所以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A处.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除了熟练掌握成像规律外,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6.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然后在中间画一横线,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沿此直线放好,取两段等长的蜡烛,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

(1)该实验采用半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的目的是:

_____。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

(3)找到A的像的位置后,连结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平面相_____,两段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关系。

(4)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

(5)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图乙是某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A;垂直;大小;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成像;靠近;不变;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析】

【详解】

(1)[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前面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3)[3]连接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垂直,且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4]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4)[5]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也可能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题干中已经说明玻璃板竖直放置,故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

(5)[6]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

[7]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

(6)[8]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7.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A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

两支______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①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

②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李红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2)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

①李红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B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地面;前者光斑是由于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色散”)形成,后者光斑是_____(选填“太阳”或“孔”)的像。

②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李红设计了开有三角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C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卡片乙的过程中(孔到地面的距离使终保持不变)。

李红将观察到的光斑形状和大小变化情况在图D中方格纸内画出(分别用序号甲、乙、丙、丁表示),其中最左边的光斑为移动卡片乙前出现的真实情况。

根据你的观察,李红所画光斑中不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况是__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相同2mm虚远离直接传播太阳乙

【解析】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便于判断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我们应该取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一支作为成像物体,一支用来靠近像与像重合;

[2]为了能够判断像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

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成像,为了使像不会出现重影,我们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所以选用2mm厚的玻璃板;

[3]光屏能够承接的是实像,承接不到的是虚像,李红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4]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时,当孔足够靠近光屏时,光屏上成的是与孔形状一样的光斑,而孔离光屏足够远时,成的是成像物体的像,所以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

[5]前者跟方形孔形状一样的方形光斑是因为孔离地面足够近,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的方形光斑;

[6]后者是方形孔离地面足够远时,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孔形成的像;

[7]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随孔的减小,光斑面积减小,圆形光斑减小,由图可知,不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况是乙。

8.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

(2)实验放在________(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3)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该实验选择两个外形________(“相同”或“不同”)的蜡烛A和B做实验.

(4)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将________(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前后移动,直到它与蜡烛A的像________.

(5)如果将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为了研究实验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较暗相同不点燃完全重合不变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一个光屏,看看屏幕上是不是有蜡烛A的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另一侧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

(3)[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4]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前后移动,直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A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

(5)[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等大,故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6)[6]为了辨别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可以拿白色的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如果光屏上承接不到像,平面镜成虚像.

【点睛】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4)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9.小童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是他其中的几个实验操作:

a.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b.点燃一支小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c.记下蜡烛A和B及玻璃板的位置

d.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

(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

(2)步骤a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小童在某次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

(4)小童将显示时间为10:

21的电子手表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

(5)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图乙: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实验:

_______

【答案】bcad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15:

01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因此合理的顺序是:

b.点燃一支小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c.记下蜡烛A和B以及玻璃板的位置;

a.移去蜡烛B,在B的位置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d.移去玻璃板、蜡烛A及光屏,用直线连接A和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

(2)因为光屏不能接收虚像,只能接收到实像,所以步骤a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看是实像还是虚像.

(3)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即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时,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在改变蜡烛位置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

(4)由图分析可得:

题中所给的10:

21,与“15:

01”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15:

01.

(5)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要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因此不能只进行一次实验,而应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即为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要多次实验.

10.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销面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0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

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_____。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则反射角是_____。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

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_____(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上的反射情况与图丙中相符的是_____(选填序号)。

【答案】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显示光的传播路径0°可逆的不在③

【解析】

【详解】

(1)①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多次改变光的入射角度,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因此该实验探究了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入射角是0

则反射角是0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若此时通过平面镜观察纸板,因为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则看到的图象应为丙图中的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