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075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类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类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类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类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与环境.docx

《人类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与环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与环境.docx

人类与环境

人类与环境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环境监测就是按照国家或地方关于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标准,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试,并为科研、决策、立法、处理污染事故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是一切环境保护活动的“耳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可分为两类。

一是污染源监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

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不同形态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

二是环境监测,也就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监视,明确其数值、范围、污染程度,通过综合分析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

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又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参数和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水文、气象参数以及温度、酸碱度(pH)、悬浮固体(SS)、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某些毒物等。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遵照国家和国际上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来进行,监测结果要编制成专业文件。

对监测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环境标准是对某些环境要素所作的统一的、法定的和技术的规定。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环境标准用来规定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考核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环境标准主要有: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析方法标准,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等。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标准的环境词汇、术语、标志等的规定。

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环境标准是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制订的。

环境标准的制订还要参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环境标准过于严格,不符合实际,将会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于宽松,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体危害和生态破坏。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适用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现行标准和超前标准。

另外,由于国情有所差别,各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为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但鉴于当前科技水平和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做了事实求是的考虑。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城市建设的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提供能源的多少。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大大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如18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蒸汽代替人力畜力,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上转向以煤炭代替木柴的时代,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逐步代替蒸汽作为主要动力,从而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廉价石油、天然气大规模开发,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转向以石油为主,因而使西方经济在60年代进入了“黄金时代”。

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而能源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程度的体现。

?

当今世界对能源的消费数量急剧增加,人们感到常规能源的开发和供应已难以满足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能源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

显然,如今能源不足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不上,经济发展就要减慢,甚至停滞,人民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能源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能源问题还是当今世界影响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

可见,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能源按其生成方式,分为天然能源(一次能源)和人工能源(二次能源)两大类。

天然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人工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如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电力、蒸汽、热水、氢气、激光等。

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四种。

而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

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预计还可开采200年。

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40年。

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方米,预计还可开采60年。

探明可采铀储量合计235.6万吨(未包括中央计划国家),如果利用得好,可再用2400~2800年。

全世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共计22.6亿?

W,年发电量可达9800wh,可长期开发利用。

据估计,占世界目前耗能80%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最终可采量相当于33730亿吨原煤,而世界能耗正以年5%的速度增长,预计只够人类使用一二百年。

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逐步枯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重大突破,目前世界正处在被称为“青黄不接”的能源低谷时期。

为了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再生能源,以保证人类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发展核能和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海洋温差、波浪发电等。

我国是能源大国,总地质贮量居世界第三。

但从人均占有量看,又是能源贫国,只有世界平均人占有量的1/2,是美国的1/10,是原苏联的1/7。

我国是煤炭大国,却是石油贫国,总贮量仅占世界的2%~4%。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

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以上。

各种预测都认为,这种能源结构至少将维持60年左右,原因是我国油气贮量有限,而水电核电价格相对较昂贵。

目前我国年用煤量达10.8亿吨,居世界第一。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加之技术和操作管理等诸多原因,使得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

如日本能源综合利用率为57%,美国为51%,而我国只有30%。

我国燃烧设备的平均热效率还相当低,发达国家的火电厂一般为35%~40%,工业锅炉为80%。

而我国依次为30%以下和60%左右。

我国风机、水泵运行效率比工业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低20%,相当每年多耗电300亿W?

h。

我国吨钢综合能耗平均为1500g标煤,比发达国家高1倍。

预计本世纪末我国钢产量达8000万吨,如能达到发达国家耗能水平,每年可节省标煤5000万吨。

我国现有工业窑炉14万台,年耗能2亿吨标煤,由于热效率低,每年多耗4000万吨标煤。

我国主要产品单位耗能指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90%。

每创造1美元工业产值,我国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5倍,是印度的1.64倍。

我国人均能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能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相对落后于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此,我国制定的能源技术政策总方针是:

开发与节约并重,开发能源居于主导地位,节约能源放在优先地位。

在近期内,解决能源紧张最现实的出路是节能。

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浪费大,意味着节能的潜力也大。

只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改革;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加强企业的管理,改革工艺流程、改造设备、改进技术、改进操作;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就可以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以尽可能少的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

因此,世界上把节约能源视为开发“第五能源”,积极组织开发。

节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新技术、新经验,改造旧企业、旧设备的过程;是提高人们科学技术水平的过程;是使生产现代化的过程。

开展节能工作,还有助于培养人们勤俭建国、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节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能源与环境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

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境的损害较小。

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

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的CO、SO、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

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

它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

由于CO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

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面临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首先是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意味着比较低的能源效率;另一个所面临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技术工艺落后,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排入大气的烟尘90%的SO和85%的CO均来自燃煤。

因此,煤炭直接燃烧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却逐渐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人类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

五、人类与环境

在自然界,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客体都被称为环境(这里指自然环境,不包括社会环境)。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环境,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而环境的演化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改造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反之,环境的任何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与环境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有人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有事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

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盛行过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捧到自然系统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说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过是一个消极的客体。

甚至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只有逆来顺受。

这种以老大自居的观点,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