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476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docx

凝固点降低测定摩尔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班级:

09111101

实验日期:

2013-5-7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掌握精密电子温差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非挥发性溶质二组分溶液,其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就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根据凝固点降低的数值,可以求溶质的摩尔质量。

对于稀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不生成固溶体,固态是纯的溶剂,在一定压力下,固体溶剂与溶液成平衡的温度叫做溶液的凝固点。

溶剂中加入溶质时,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

那么其凝固点降低值ΔTf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成正比。

Tf=Tf0-Tf=Kfb

式中:

Tf0纯溶剂的凝固点、Tf浓度为b的溶液的凝固、Kf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若已知某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f,并测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分别为mA,mB的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f,则可通过下式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MB。

式中Kf的单位为K·kg·mol-1

纯溶剂的凝固点为其液相和固相共存的平衡温度。

若将液态的纯溶剂逐步冷却,在未凝固前温度将随时间均匀下降,开始凝固后因放出凝固热而补偿了热损失,体系将保持液一固两相共存的平衡温度而不变,直至全部凝固,温度再继续下降。

其冷却曲线如图1中1所示。

但实际过程中,当液体温度达到或稍低于其凝固点时,晶体并不析出,这就是所谓的过冷现象。

此时若加以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晶核产生,则大量晶体会迅速形成,并放出凝固热,使体系温度迅速回升到稳定的平衡温度;待液体全部凝固后温度再逐渐下降。

冷却曲线如图1中2。

 

图1纯溶剂和溶液的冷却曲线图2外推法求纯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

溶液的凝固点是该溶液与溶剂的固相共存的平衡温度,其冷却曲线与纯溶剂不同。

当有溶剂凝固析出时,剩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因而溶液的凝固点也逐渐下降。

因有凝固热放出,冷却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即温度的下降速度变慢,如图1中3所示。

本实验要测定已知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如果溶液过冷程度不大,析出固体溶剂的量很少,对原始溶液浓度影响不大,则以过冷回升的最高温度作为该溶液的凝固点,如图1中4所示。

确定凝固点的另一种方法是外推法,如图2所示,首先记录绘制纯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作曲线后面部分(已经有固体析出)的趋势线并延长使其与曲线的前面部分相交,其交点就是凝固点。

本实验采用外推法来求凝固点。

三、仪器与试剂

凝固点管、凝固点管塞、凝固点管的套管、小搅拌杆、大搅拌杆、水浴缸、精密电子温差仪、水浴缸盖、温度计、移液管25ml、洗耳球天平(0.0001g)、锤子、毛巾、滤纸、冰块、环己烷(A.R.)、萘(A.R.)

四、实验步骤

1)检查测温探头,可以用环己烷清洗测温探头并晾干。

可以闻到很强的刺激性,此为环己烷的气味。

2)准备冰块,用布包好,用木锤砸成碎块备用。

3)按下图所示将仪器安装好。

4)纯溶剂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

记录此时室温,取25.00ml环己烷放入洗净干燥的凝固点管中,将精密温差仪的测温探头插入凝固点管中。

将凝固点管直接放入冰水浴中,将搅拌器调至慢档均匀缓慢地搅拌。

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显示基本不变或变化缓慢时,按精密温差仪的“设定”按钮,此时温差仪显示为“0.000”,也就是环己烷的近似凝固点。

可以发现开始温度下降慢慢变慢,最后稳定在一定的数值上。

5)将凝固点管从冰水浴中拿出,用毛巾擦干管外壁的水,用手温热凝固点管使结晶完全熔化,将凝固点管放入作为空气浴的外套管中,将搅拌器调至慢档均匀缓慢地搅拌。

等温度下降至6-7开始定时读取并记录温度,温差仪每30s鸣响一次,读取记录温度值。

温度由下降较快变为基本不变后,再继续操作、读数约10min。

重复本步骤1次。

现象:

在记录数据时发现,温度先将越来越慢,整体趋势是先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之后会有短暂的快速上升,最后在1.000℃左右稳定。

还可以发现用搅拌器搅拌冰水浴之后温度明显下降,说明水浴温度并不均匀。

6)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精确称取萘0.1127g,小心加入到凝固点管中的溶剂中,用手捂热并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7)待萘完全溶解形成溶液后,将凝固点管放入作为空气浴的外套管中,将搅拌器调至慢档均匀缓慢地搅拌。

定时读取记录温度,温差仪每30s鸣响一次,可依此定时读取温度值。

温度由下降较快变为基本不变时,再继续操作、读数约10min。

重复本步骤1次。

现象:

温度变化的趋势和测纯的环己烷凝固点一样,但是最终温度更低。

8)实验完毕,将环己烷溶液倒入回收瓶,整理试验台。

五、数据处理

记录环境温度为25.8℃。

计算室温25.8℃时环己烷的密度如下:

根据环己烷的密度,求得实验中所用的环己烷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中加粗部分为做拟合直线所用数据。

 

表一、纯溶剂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第一组)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0

11.270

810

3.965

1620

1.428

2430

1.068

30

10.881

840

3.822

1650

1.386

2460

1.067

60

10.491

870

3.683

1680

1.364

2490

1.067

90

10.114

900

3.551

1710

1.320

2520

1.067

120

9.732

930

3.421

1740

1.267

2550

1.067

150

9.372

960

3.302

1770

1.250

2580

1.066

180

9.000

990

3.184

1800

1.221

2610

1.067

210

8.668

1020

3.072

1830

1.202

2640

1.066

240

8.331

1050

2.963

1860

1.148

2670

1.068

270

8.015

1080

2.862

1890

1.137

2700

1.067

300

7.702

1110

2.763

1920

1.112

2730

1.067

330

7.402

1140

2.667

1950

1.093

2760

1.067

360

7.116

1170

2.522

1980

1.090

2790

1.067

390

6.840

1200

2.386

2010

0.998

2820

1.067

420

6.572

1230

2.299

2040

0.987

2850

1.067

450

6.320

1260

2.189

2070

0.976

2880

1.067

480

6.071

1290

2.105

2100

0.930

2910

1.067

510

5.836

1320

2.035

2130

0.920

2940

1.067

540

5.611

1350

1.957

2160

0.908

2970

1.067

570

5.399

1380

1.870

2190

0.932

3000

1.067

600

5.194

1410

1.800

2220

0.952

3030

1.067

630

4.992

1440

1.737

2250

0.994

3060

1.067

660

4.801

1470

1.677

2280

1.043

3090

1.067

690

4.619

1500

1.621

2310

1.058

3120

1.067

720

4.445

1530

1.583

2340

1.066

3150

1.067

750

4.278

1560

1.517

2370

1.067

 

 

780

4.119

1590

1.487

2400

1.066

 

 

现象:

开始温差仪数字改变比较均匀,在36min是出现最小值,之后温度上升,最后文在在1.067℃。

表二、纯溶剂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第二组)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0

6.234

870

2.411

1740

0.897

2610

1.046

30

5.865

900

2.341

1770

0.938

2640

1.048

60

5.695

930

2.263

1800

0.950

2670

1.050

90

5.435

960

2.186

1830

0.956

2700

1.052

120

5.254

990

2.106

1860

0.960

2730

1.054

150

5.226

1020

2.032

1890

0.959

2760

1.060

180

5.064

1050

1.955

1920

0.961

2790

1.064

210

4.869

1080

1.878

1950

0.964

2820

1.073

240

4.689

1110

1.788

1980

0.969

2850

1.073

270

4.516

1140

1.700

2010

0.970

2880

1.074

300

4.352

1170

1.610

2040

0.974

2910

1.076

330

4.198

1200

1.529

2070

0.976

2940

1.075

360

4.050

1230

1.446

2100

0.980

2970

1.074

390

3.910

1260

1.378

2130

0.982

3000

1.075

420

3.780

1290

1.309

2160

0.984

3030

1.074

450

3.661

1320

1.253

2190

0.991

3060

1.073

480

3.545

1350

1.195

2220

0.996

3090

1.074

510

3.426

1380

1.153

2250

1.003

3120

1.076

540

3.312

1410

1.103

2280

1.006

3150

1.075

570

3.200

1440

1.069

2310

1.012

3180

1.074

600

3.098

1470

1.026

2340

1.016

3210

1.074

630

3.015

1500

1.003

2370

1.023

3240

1.074

660

2.935

1530

0.971

2400

1.023

3270

1.074

690

2.860

1560

0.962

2430

1.023

3300

1.074

720

2.790

1590

0.941

2460

1.028

3330

1.074

750

2.686

1620

0.942

2490

1.030

3360

1.074

780

2.596

1650

0.932

2520

1.032

3390

1.074

810

2.540

1680

0.935

2550

1.039

3420

1.074

840

2.482

1710

0.922

2580

1.040

 

 

现象:

第二组实验室整个温差的变化比较平缓,在出现最小值之后上升不如第一次实验那么明显,缓慢上升。

可能是由于冰融化,冰浴温度上升了。

表三、溶液凝固点的测定(第一组)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0

4.476

570

0.356

1140

-0.382

1710

-0.777

30

4.160

600

0.237

1170

-0.406

1740

-0.798

60

3.862

630

0.130

1200

-0.422

1770

-0.818

90

3.576

660

0.035

1230

-0.450

1800

-0.842

120

3.302

690

-0.064

1260

-0.463

1830

-0.860

150

3.038

720

-0.159

1290

-0.485

1860

-0.882

180

2.789

750

-0.227

1320

-0.489

1890

-0.902

210

2.536

780

-0.281

1350

-0.527

1920

-0.924

240

2.308

810

-0.325

1380

-0.540

1950

-0.946

270

2.083

840

-0.354

1410

-0.569

1980

-0.964

300

1.870

870

-0.374

1440

-0.590

2010

-0.987

330

1.663

900

-0.384

1470

-0.614

2040

-1.008

360

1.470

930

-0.390

1500

-0.635

2070

-1.028

390

1.281

960

-0.374

1530

-0.654

2100

-1.051

420

1.107

990

-0.273

1560

-0.674

2130

-1.071

450

0.940

1020

-0.288

1590

-0.693

2160

-1.092

480

0.782

1050

-0.317

1620

-0.715

2190

-1.113

510

0.630

1080

-0.338

1650

-0.736

2220

-1.134

540

0.492

1110

-0.350

1680

-0.756

2250

-1.155

现象:

温差开始变化比较平缓,开始基本匀速下降,温差出现一个极小值后,温差迅速上升,之后便开始匀速下降。

表四、溶液凝固点的测定(第二组)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时间/s

温差/℃

0

6.613

540

1.439

1080

-0.300

1620

-0.322

30

6.186

570

1.335

1110

-0.322

1650

-0.33

60

5.813

600

1.206

1140

-0.329

1680

-0.344

90

5.443

630

1.086

1170

-0.335

1710

-0.355

120

5.093

660

0.938

1200

-0.341

1740

-0.366

150

4.748

690

0.783

1230

-0.344

1770

-0.376

180

4.407

720

0.643

1260

-0.340

1800

-0.388

210

4.053

750

0.512

1290

-0.335

1830

-0.398

240

3.701

780

0.388

1320

-0.327

1860

-0.41

270

3.458

810

0.269

1350

-0.318

1890

-0.422

300

3.211

840

0.165

1380

-0.300

1920

-0.43

330

2.977

870

0.109

1410

-0.291

1950

-0.444

360

2.720

900

0.043

1440

-0.284

1980

-0.454

390

2.491

930

-0.022

1470

-0.285

2010

-0.465

420

2.241

960

-0.097

1500

-0.274

2040

-0.476

450

2.000

990

-0.165

1530

-0.289

2070

-0.487

480

1.813

1020

-0.220

1560

-0.306

 

 

510

1.627

1050

-0.271

1590

-0.311

 

 

现象:

这次实验温差变化平缓,不像上一次出现很明显的极小值,开始和最后温差均匀下降,这一点可以从实验图像中看出。

从两次实验数据和图像比较可以得出,随着并的融化过冷现象不再明显。

根据实验数据做

T

t图像,并做直线拟合如下:

图一、纯溶剂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第一组)

图二、纯溶剂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第二组)

图三、溶液凝固点测定(第一组)

图四、溶液凝固点测定(第一组)

六、实验数据计算分析

查表得:

经过直线拟后合,纯溶剂环己烷冷却曲线后部分趋势线与冷却曲线相交于

=1.067℃(第一组实验),

=1.075℃(第二组实验)。

取平均值为

=1.071℃。

经过直线拟后合,溶液冷却曲线前部分趋势线与后部分相交于

=-0.077℃(第一组实验),

=--0.063℃(第二组实验),取平均值为

=-0.070℃。

-

102.0

理论上

=128.2

,实验值比理论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有:

1)加入冰块过多,是的体系降温速度过快,而溶液和溶剂粒子迁移速率不一样,导致了所测得的并不是混合溶液真是的凝固点。

2)实验室显示仪上的温度并不是环己烷真实的温度,由于环己烷能够挥发,所以纯的环己烷的温度应低于室内温度。

3)在加入萘的时候有洒落,并没有将所有的萘加入。

4)在实验室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规律就停止了实验。

5)温差仪探头有损坏,可能影响了温差的测量。

七、思考题

1、如果溶质在溶液中解离、缔合和生成配合物,对摩尔质量的测定值如何影响?

答:

溶质在溶液中缔合或者生成配合物会放出反应热,使测得的溶液凝固点偏高,溶液溶剂凝固点差值偏大,求得的摩尔质量值偏小。

溶质在溶液中解离是需要吸收热量,使测得的溶液凝固点偏低。

溶液溶质凝固点差值偏小,所得萘的摩尔质量偏大。

2、加入溶剂的量太多或者太少有何影响?

答:

根据稀溶液的依数性,溶质加入量越少越好,越符合理论,加入溶质质量过多,溶液浓度偏大,依数性出现偏差。

溶质质量加入过少,称量误差相对较大,降低的实验的精确度。

3、为什么会有过冷现象?

答:

过冷现象是一种当液体的温度达到或者稍低于其凝固点时,晶体不洗出的现象。

这是因为新相难以形成,相似于过饱和蒸汽没有液化中心,过冷现象是因为液体没有凝结中心。

当向液体中加入晶种或者加以搅拌促使晶核出现,就能够使过冷液体凝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