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43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面技术标准完.docx

路面技术标准完

路面垫层

1.一般规定

1.1垫层宽度与路基同宽,以利路面结构排水,保持路基稳定。

1.2垫层采用级配碎石结构,压实度不小于96%,碎石集料级配组成见下表。

级配碎石垫层集料级配范围

层位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垫层

100

83~100

54~84

29~59

17~45

11~35

6~21

0~10

2.材料的质量要求

2.1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

2.2液限不大于28%,塑性指数不大于9。

2.34.75mm-53mm的砾石含量应不小于50%。

2.4通过0.075mm的筛孔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5%。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准备

铺筑路面垫层前应将路槽遗留碎石杂物清除干净,并要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规定检查路槽顶面的标高、压实度、宽度、平整度、横坡以及路槽表面的弯沉值等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表面过干,应适量洒水,如表面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应采取路基翻开晾晒或掺固化剂(石灰或水泥)等措施进行处理,符合要求后方能铺筑垫层。

3.2施工放样

中桩和边桩每10m为一个断面,依据最大干密度、含水量、宽度、厚度、松方系数测算布料间距。

3.3整平碾压

由推土机将料堆初平,自动平地机找平,压路机按规定的速度和碾压方式进行碾压,待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为止,一般碾压6-8遍,两侧多压1-2遍。

4.垫层施工的质量监理

4.1按规定检查路槽各项指标是否合格,否则要进行处理至符合设计要求。

4.2按重型击实试验得出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控制施工压实度。

4.3现场随时抽检,控制垫层集料级配组成范围。

4.4找平和碾压中一定要消除集料离析现象。

找平直接关系到结构层厚度及表面平整度,碾压直接关系到结构层强度的形成。

4.5外观鉴定:

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现象。

4.6垫层质量标准,见下表。

垫层质量标准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每幅车道)

规定分

1

压实度(%)

≥96

用密度法每2000㎡取样6次

30

2

平整度(mm)

≤12

3m直尺:

每2000㎡×10尺

25

3

纵断高程(mm)

+5,-15

水准仪:

每20延米测一个断面,每断面3-5个点

15

4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40延米1处

5

5

厚度(mm)

-10

每1500~2000㎡测6个点

20

6

横坡(%)

+0.3,,0.2

水准仪:

每100延米3断面

5

5.内业资料

相应的施工原始记录、检测记录、材料试验报告、检测试验报告、转序资料及施工日记,要求内业资料记录要详实、规范、不漏不缺,整理归档及时。

水泥稳定基层和底基层

1.一般规定

1.1认真做好地产材料的调查,材料配合比必须准确,级配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制取试件,在规定的标准养生条件下(20℃±1),保湿养生6d,浸水24h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基层不应小于3.3MPa。

1.2基层混合料均采用产量400t/h以上的拌和机拌制,摊铺机摊铺,保证连续作业,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试件不宜超过2小时。

2.材料的质量要求

2.1水泥

采用强度等级为32.5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产品。

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得使用。

2.2碎石

基层和底基层用碎石的压碎值不应大于30%,液限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小于9。

基层采用骨架密实结构,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结构,混合料中的集料的颗粒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基层、底基层混合料中集料的级配范围表

层位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基层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3~7

底基层

100

75~90

50~70

29~50

15~35

8~20

0~5

2.3混合料组成

为增强和易性,在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外掺粉煤灰,掺量为3%~5%,基层混合料水泥的推荐剂量为3.5~4.0%(外掺),底基层混合料水泥的推荐剂量为4.0~4.5%(外掺),具体应由试验室根据强度要求确定。

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70%,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应超过20%,通过0.3mm筛孔的颗粒含量应大于90%,通过0.075mm的筛孔的颗粒含量应达到70%以上。

基层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不小于98%,底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7%。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准备

首先应清除垫层、底基层表面杂物及粗细集料离析现象,使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碾压,并按规定对垫层、底基层、基层检验评定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3.2施工放样、恢复中线

依据测量标高敷设钢丝控制摊铺厚度,并符合平整度、横坡规定要求。

3.3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拌和设备,使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和含水量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碾压时的含水量也不应小于最佳值,并随时注意调整混合料含水量。

3.4拌和机与摊铺机的生产能力应相互匹配,采用2m/min的速度摊铺,减少摊铺机停机待料。

保证摊铺机连续作业,摊铺中设专人消除局部粗细集料离析“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3.5混合料压实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的原则,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m同步向前摊铺时,压路机紧跟摊铺机后及时合并一起碾压密实,避免纵向接缝,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及时换料处理。

3.6横向接缝设置,人工将末端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切齐并靠紧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与混合料压实厚度相同,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回填约3m长,约高出方木几厘米,碾压密实。

当重新开始摊铺作业之前,将砂砾和方木除去,并将下承层顶面清扫干净,摊铺机就位以压实末端,开始新的摊铺作业。

3.7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立即开始养生,养生应在7d以上,每天洒水次数视气温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必须始终保持表面潮湿,底基层宜养生7d以上方可铺筑基层,养生除洒水车之外,应封闭交通。

3.8为防止基层干缩开裂,不宜让基层长期晾晒,同时为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应清扫干净及时转序进行封层施工。

4.基层施工的质量监理

4.1基层施工前应取选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碎石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进行下列试验:

①筛分(方孔筛mm)试验;

②液限和塑性指数;

③重型击实试验;

④碎石压碎值;

4.2水泥稳定碎石的各项试验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进行

①筛分(方孔筛mm)试验;

②液限和塑性指数;

③重型击实试验;

④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⑤水泥剂量测定;

4.3监理工程师应把住的重点工序的施工质量

配料必须准确,保证混合料的级配是满足强度要求的关键;拌和中含水量应均匀,接近最佳含水量;必要时抽检水泥剂量和筛分试验。

摊铺速度不应快,且要均匀,摊铺只能够不宜停顿,超过初凝时间应设施工缝,必要时采取摊铺现场混合料样制成φ150×150mm试件,标准保湿养生6d,浸水24h后做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压实是混合料强度形成的关键,要在约24h内完成碾压工序,达到要求压实度,超过终凝时间未能碾压的混合料,应予以铲除,清理出施工现场。

水泥稳定碎石质量标准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基层

底基层

1

压实度(%)

≥98

≥97

每200m4处

30

2

平整度(mm)

≤8

≤12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15

3

纵断高程(mm)

+5,-10

+5,-10

水准仪:

每200m4点

5

4

宽度(mm)

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200m4点

5

5

厚度(mm)

代表值

-8

-10

按附录H检查,每200m车道1点

20

极值

-15

-25

5

6

横坡(%)

±0.3

水准仪:

每200m4断面

20

7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按附录G检查

8

整体性

龄期7-10天应能去除完整的钻件,否则时为不合格,每车道500m或每一作业段取样一次。

4.5外观鉴定

,边线整齐。

5.内业资料

5.1相应的施工原始记录、检测记录、材料试验报告、检测试验报告、转序资料及施工日记。

5.2内与外资料记录要详实、规范、不漏不缺,整理归档及时。

5.3现场要做好延迟时间记录、拌和时间记录等。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

1.一般规定

1.1中、上面层沥青混凝土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采用70号道路石油沥青,其中中、下面层的级配在规范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使级配形成“S”

曲线,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上面层根据我省多年经验,增设11.4mm、8.0mm、5.6mm三个筛孔,以上提高上面层级配的质量。

沥青混凝土中矿料级配要求见下表。

沥青混凝土中矿料级配要求

(方孔筛mm)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上面层SMA-13L型

中面层LAC-20型

下面层LAC-25型

稀浆封层ES-2型

37.5

100

31.5

100

26.5

95~100

19.0

95~100

87~93

16.0

100

87~93

62~76

13.2

62~75

53~67

11.4

85~95

9.5

54~75

52~65

43~56

8.0

40~59

5.6

20~35

4.75

18~32

33~45

30~42

100

2.36

17~25

22~34

20~32

65~90

1.18

15~23

14~24

14~24

45~70

0.6

12~18

10~18

10~18

30~50

0.3

10~16

7~13

7~13

18~30

0.15

9~14

5~10

5~10

10~21

0075

8~10

3~5.5

3~5.5

5~15

1.2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

路面沥青混合料以及稀浆封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检验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试验应遵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的有关规定进行。

其中动稳定度指标按照我省的使用经验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

层位

击实次数(次)

油石比(%)

稳定度(kN)

流值(0.01mm)

空隙率

饱和度

LAC—20型

两面各75

≥4.8

≥9.0

20~50

3~5

65~75

LAC—25型

两面各75

≥4.55

≥8.0

20~40

3~5

65~75

检测项目

试验目的

主要试验方法

技术指标

LAC—20型

LAC—25型

马歇尔

稳定度试验

配合比设计和沥青路面施工检验

马歇尔试验

动稳定度

(次/mm)

测试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车辙试验

>3000

>1500

浸水马歇尔试验(48h)残留稳定度(%)

测试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马歇尔试验

≥85

≥80

冻融劈裂

残留强度(%)

沥青混合料

水稳定性

冻融劈裂试验

≥80

≥75

渗水系数

(ml/min)

检验沥青路面抗渗水能力

渗水试验

120≤

120≤

弯曲试验破坏应变-10。

C,

50mm/min(υε)

测试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

弯曲试验

≥2800

≥2300

2.材料的质量要求

2.1沥青

面层混合料用沥青

中、上面层沥青混合料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采用70号道路石油沥青,各种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表中改性沥青的5。

C延度、软化点、弹性恢复三项指标,按照我省以往高速公路的使用经验,较规范的指标略有提高。

SBS改性沥青和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目的

主要试验方法

取样数量

技术指标

SBS改性沥青

70号沥青

针入度

25。

C,100,5S(0.1mm)

沥青的粘稠性以及沥青标号的划分

针入度法

规定方法取样

≥50

60-80

针入度

指数PI

描述沥青的温度敏感性

针入度法

规定方法取样

≥-0.2

-1.5~+1.0

延度

5。

C,5cm/min

(cm)

沥青承受的塑性变形的能力

延度法

规定方法取样

≥45

延度10C,5cm/min

(cm)

沥青承受的塑性变形的能力

延度法

规定方法取样

≥25

延度

15。

C,5cm/min

(cm)

沥青承受的塑性变形的能力

延度法

规定方法取样

≥100

软化点TRKB

(℃)

沥青材料的热稳定性

环球法

规定方法取样

≥70

≥45

含蜡量(%)

沥青的蜡含量

蒸馏法

50g±1g

≤2.2

60。

C动力粘度(Pa.S)

沥青的

动力粘度

真空减压毛细管法

不小于20ml

≥160

135。

C动力粘度(Pa.S)

沥青的

动力粘度

真空减压毛细管法

不小于20ml

≤3

闪点(C0C)

(℃)

评定施工安全性时使用

克里夫兰开口杯法

规定方法取样

≥230

≥260

溶解度(%)

溶剂中可溶物的含量

三氯乙烯法

2g

≥99

≥99.5

离析,软化点差(℃)

改性沥青的离析性

环球法

50g

≤2.5

弹性恢复

25。

C(%)

评价热塑性橡胶类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性能

延度法

规定方法取样

≥85

薄膜烘箱试验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测定老化后质量损失

称量法

规定方法取样

±1.0

±0.8

针入度比

25。

C(%)

测定老化后针入度比值

针入度试验

规定方法取样

≥60

≥61

延度5。

C(cm)

老化后的

延度值

延度试验

规定方法取样

≥25

延度10。

C(cm)

老化后的

延度值

延度试验

规定方法取样

≥6

注:

1.针入度指数PI由15。

C、20。

C、25。

C、30。

C、35。

C等五个以上不同温度的针入度,按式lgP=AT+k进行线性回归,在计算获得参数A后由下式求得,但直线回归的相关系数R不得低于0.997。

PI=(20-500A)/(1+50A)

2.表中135。

C运动粘度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进行拌和,或经试验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合温度时能保证改性沥青的质量,可不要求测定。

3.改性沥青在现场制作后立即使用或贮存期间进行不间断的搅拌或泵送循环时,对离析试验指标可不作要求。

4.老化试验以采用薄膜烘箱试验(TFOT)方法为准;允许采用旋转薄膜加热试验(RTFOT)代替。

2.2粗集料

上面层SMA-13L型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中粗集料应采用抗滑、耐磨的玄武岩或灰绿岩石石料,集料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良好的嵌挤能力,具有一个破碎面颗粒含量应达到100%,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应≮90%,SMA混合料上面层粗集料的规格见下表;路面中、下面层粗集料采用石灰岩石料,也可采用玄武岩石料。

面层用粗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目的

主要试验方法

取样数量

技术指标

压碎值

衡量石料力学性质指标

粗集料压碎值试验

取9.5~13.2集料9kg

≯22%(24%)

洛杉矶磨耗损失

标准条件下粗集料抵抗摩擦、撞击能力

洛杉矶法

按规定方法取样

≯28%(30%)

视密度

确定表观密度

网篮法

按规定方法取样

≮2.6(2.5)

吸水率

测定碎石的吸水率

粗集料吸水率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2.0

与沥青粘附性

检验沥青与粗集料表面的粘附性及评定抗水剥离能力

水煮法、水浸法

按规定方法取样

改性沥青≮5级

普通沥青≮4级

坚固性

碎石、砾石承受硫酸钠结晶压而不发生显著破坏或强度降低的性能

粗集料坚固性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8%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测定集料中针状及片状颗粒含量

游标卡尺法

试样不少于800g,并不少于100颗

≯10%(12%)

<0.075颗粒含量

测定粗集料中小于0.075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

粗集料含泥量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1%

软石含量

碎石、砾石及破碎砾石中软弱颗粒含量

粗集料软弱颗粒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1%(5%)

磨光值

集料经磨光后的摩擦系数值

粗集料磨光值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42

注:

①表中磨光值指标是抗滑表层石料的控制指标,石灰岩可不作控制指标。

②表中带括号的数值中括号外数字适用于SMA-13L,括号内数字适用于中下面层。

③粗集料压碎值增加热稳定性指标:

在250℃烘箱加热1h之后,其压碎值与加热前的差值应不大于2%。

2.3细集料

所有面层沥青混合料4.75mm以下是我集料以及稀浆封层必须采用石灰岩机制砂;机制砂应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灰岩生产,面层用细集料技术要求及机制砂的规格见下表。

面层用细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目的

主要试验方法

取样数量(g)

技术指标

表观相对密度

测定细集料在23℃时对水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容量瓶法

650

≮2.5t/m3

坚固性

砂承受硫酸钠结晶压而不发生显著破坏或强度降低的性能

细集料坚固性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12%

<0.075颗粒含量

测定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

细集料含泥量试验

1000

≯3%

砂当量

测定细集料中所含的粘性土或杂质的含量

细集料砂当量试验

1000

≮60%

亚甲蓝值

测定细集料中是否存在膨胀性粘土矿物及含量,以评定集料的洁净程度

细集料亚甲蓝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2.5g/kg

棱角性

测定一定体积的细集料全部通过标准料斗所需时间

流动时间法

按规定方法取样

≮30s

机制砂规格及级配要求

筛孔尺寸(mm)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2.36~4.75

100

90~100

0~10

0~5

1.18~2.36

100

85~100

0~15

0~5

0~1.18

100

80~100

50~80

20~50

5~30

0~10

2.4填料

为提高石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在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中掺加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代替矿粉,水泥用量矿料总量的1.5%~2%。

面层用填料必须采用石灰石磨细的矿粉。

矿粉必须保持干燥,能从石仓粉中自由流出,沥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不得作为填料使用,同时施工单位应对拌和站进行改造,增设提升仓,确保粮种材料剂量的准确性。

面层用矿粉的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

面层用矿粉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目的

主要试验方法

取样数量(g)

技术指标

表观密度

测定矿粉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矿粉密度试验

200

≮2.5t/m3

含水率

测定含水率

烘干法

按规定方法取样

≯1.0%

亲水系数

用以评价矿粉与沥青结合料的粘附性能

矿粉亲水系数试验

5

<1.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目测方法

无团粒结块

塑性指数

用以评价矿粉中粘性土成分的含量

矿粉塑性指数试验

按规定方法取样

<4

加热安定性

用以评价矿粉易受热变质的成分含量

矿粉加热安定性试验

100

实测

粒度范围

<0.6mm

测定矿粉的级配

矿粉筛分试验(水洗法)

100

100%

<0.15mm

90~100%

<0.075mm

75~100%

4、纤维稳定剂

SMA混合料中木质素纤维的用量为混合料总量的0.3%。

SMA用木质素纤维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目的

主要试验方法

取样数量(g)

技术指标

纤维长度

确定纤维长度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按规定方法取样

≤6mm

灰分含量

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高温590℃-65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按规定方法取样

18%±5%

含水率

测定含水率

105℃烘2h,冷却后称重

按规定方法取样

≤5%

PH值

测定酸碱度

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

按规定方法取样

7.5±1.0

吸油率

测定吸油性

用煤油浸泡后称其质量

按规定方法取样

≥5倍

3.施工注意事项

3.1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设计方法,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决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3.2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地势应较高,运输条件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可靠的电力供应。

,硬质基底的场地上,不得混杂,场地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小于5s,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团块、无粗、细集料离析。

3.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见下表。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沥青种类

石油沥青(AH-90)

SBS改性沥青

沥青加热稳定

150℃~170℃

间歇式拌和机矿料温度

比沥青温度高10~20℃(矿粉不加热)

混合料出厂温度

150℃~165℃

175℃~180℃

运输到现场温度

不低于140℃

160℃~170℃

摊铺温度

不低于130℃

不低于160℃

初压温度

不低于120℃

不低于150℃

终压温度

不低于80℃

不低于120℃

表面层温度

低于50℃,开放交通

3.4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应在车厢及底板上涂刷一层隔离剂,使沥青混合料不致与车厢粘结。

,防止混合料离析。

,以防止混合料降温超标和结壳。

,不得随意停歇。

,否则必须及时清除。

,应检查沥青混合料温度,必须满足摊铺温度要求。

3.5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当下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摊铺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具有自动或半自动方式调节摊铺机厚度及找平的装置。

②具有足够容量的受料斗,在运料车换车时能连续摊铺,并具有足够的功率推动运料车前进。

③具有可加热的振动熨平板或振动夯实等初步压实装置

④摊铺机温度可调整。

,不得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当温度低于15℃时,不宜摊铺改性沥青混合料。

,摊铺速度应根据拌和机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