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0369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 视频.docx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视频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一集(文字视频)

《感應篇彙編》第41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

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

了凡四訓?

積善篇》,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142頁第6行。

    【何謂是非。

魯國之法。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

皆受金於府。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

孔子聞而惡之曰。

賜失之矣。

夫聖人舉事。

可以移風易俗。

而教道可施於百姓。

非獨適己之行也。

今魯國。

富者寡而貧者眾。

受金則為不廉。

可(何)以相贖乎。

自今以後。

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子路拯人於溺。

其人謝之以牛。

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

自今魯國。

多拯人於溺矣。

自俗眼觀之。

子貢不受金為優。

子路之受牛為劣。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我們現在翻到前面,來看字句解釋。

看第六行「臣妾」,【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這什麼意思呢?

「臣妾」在這個地方,不是大臣,也不是妻妾那個妾。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窮人比較多,窮人生活比較困難,不能夠生活,所以他們就把自己賣給富貴人家,男的叫做「臣」,古代講家臣、家臣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女的呢?

就叫做「妾」。

或者是兩國打仗,打贏的抓到打輸那一國的老百姓,抓來當奴隸,那這個也叫「臣妾」,是這個意思。

  那接下來看這個【皆受金於府】,就是到政府那邊去領錢,那這個「府」,就是專門在發放、管錢的那個官。

那接下來【子貢】,我想大家都知道,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很會理財。

所以你看他這裡就是贖人,你沒有錢沒有辦法贖人。

(贖)一個人搞不好黃金都要幾十兩。

他有錢、他很會理財,也就是很會賺錢、很會生財啦!

  那麼,子貢他講過一句話,他說: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句話怎麼解釋呢?

我想各位都知道《天文學》裡面有「日蝕」和「月蝕」。

那麼「日蝕」,就是日光被月球遮蔽的現象。

那「月蝕」,是地球遮蔽日光,使不能照射到月球的現象,這叫日食(蝕)和月食(蝕)。

  那麼《論語講要》裡面,李老師講:

「子貢說:

『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和月食』」。

所以,你如果是一位老師,或說你是一位君子,那麼大家都怎麼樣?

現在的話就是「用放大鏡在看」,你的標準比較高。

所以君子的過失呢?

就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他有犯錯,人家都看得到。

  那麼君子有過,像日蝕、月蝕一樣。

那麼「更也」,「更」就是他改過,他改過人家都很欽佩他、很仰望他。

所以這一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君子他不掩飾過失,因為他能夠勇於改過。

所以,子貢說: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我們常常懺悔,我們會在佛前懺悔,但是我們也要有勇氣在大眾(前)懺悔。

所以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我知道、我也看過,「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位胡妮妮居士、大菩薩。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一個懺悔班,那懺悔班很好,你什麼過錯全部都要講出來,你不敢講就是不敢懺悔。

  這個我跟你講,在考驗你,你敢不敢在…?

不要說是10個人、20個人的蓮友面前,你光犯錯,你就不敢在你小孩面前和你太太面前認錯啦!

那更何況是同事呢?

所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種懺悔班的設計,我覺得很好,這個也可以講說:

公開性的「功過格」。

  所以我們去供僧,我們去正覺精舍供僧,那定弘法師跟我說:

他去正覺精舍以後,他才知道怎麼做一位出家人。

因為剛開始(他出家以前),他講說:

其實他對這整個比丘戒,他也不是很深入。

他一直到正覺精舍以後,他說:

他常常會(等於)違反出家人的戒律,那就要懺悔。

所以定弘法師說:

他去這段期間,常常都在懺悔。

所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種懺悔班很好。

  坦白講,你如果是公眾(前)這樣「發露懺悔」。

你把你的缺點和過錯,還有過失講出來,這個叫做「發露懺悔」。

那麼「懺」呢?

過去的行為,尤其是惡的行為,「悔」呢?

將來不再做。

所以真正的,如果敢在公眾面前懺悔,他的業障是會消的。

為什麼?

因為你業障不能夠隱藏起來,我們以前講過說: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啊!

  那你如果是藏惡,隱藏起來,這個叫做「欺暗室」啊!

所以,為什麼在前面的《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講到:

報應裡面有「隱報」和「顯報」,有「直報」和「巧報」。

直報,直接的報應;(顯報,)很明顯的報應;有你看不到的報應,有很巧合的報應,就隱報、巧報。

  那為什麼會有隱報、巧報呢?

因為會有隱德(陰德)或者隱惡。

有些人他做善,他不讓人知道,陰德。

那有些人,他做惡不讓人知道,隱惡。

所以能夠公開懺悔是消業障最好的方式。

我們現在一般都是靠拜懺啦!

我們到道場去,我們拜「慈悲三昧水懺」啦!

我們拜「梁皇寶懺」啦!

那我們是在那邊,悄悄地跟佛菩薩說:

「哎呀!

我做錯什麼事情啦!

」可是你不敢在活的佛菩薩面前,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每一位眾生就是未來佛,你敢不敢在未來佛面前公開懺悔?

我覺得講到君子的過錯,像日蝕和月蝕,那我們還要有勇氣來公開懺悔。

那我現在,我的習慣都是這樣,譬如說:

如果我做錯事情,那我都當場跟人家道歉。

接下來我們看這個【子路】,子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子路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他有武功、精通武藝,以政事見稱。

他為什麼以政事見稱呢?

他適合從政,也就是說他適合當官,那麼他的性格,非常地爽直和率真,我們現在講說直性子。

  那麼有勇力才藝,他也很有才華,武功也很有勇猛的力量。

那有一點很特別,他敢批評孔子。

我們一般都不敢講老師怎麼樣啊!

诶!

他很奇怪,古代這個註解裡面講說:

他敢批評孔子喔!

而且孔子也很有德行和包容。

孔子說:

他很瞭解子路這個人,對他評價很高。

他認為他可以當一個大臣。

而且孔子說他可以怎麼樣?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就是說古代的國家裡面,有大國和小國。

那大國我們叫「萬乘之國」,譬如說:

一萬輛馬車。

那有一千輛馬車的叫「千乘之國」,那這應該是屬於中小,中型的國家和小型的國家。

那孔子說子路怎麼樣?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

他可以去管這個小國家,也就是他可以當一個諸侯、當一個小國王。

而且孔子還說(子路)使他自己:

「惡言不聞於耳」。

  做事呢?

子路做事非常果斷,他信守諾言、勇於進取,他曾經擔任「衛蒲邑大夫」,「季氏的家宰」就是家臣。

季氏在春秋時候,是一個很大的諸侯(卿大夫)。

那麼後來呢,子路在衛大夫孔悝家(任)家宰時,因為他們內部鬥爭(內訌),在內部鬥爭中他被殺,內訌中被殺。

  那麼,這個【道】就是引導的意思。

那麼【教道】,各位看142頁的倒數第二行,這個「道」是什麼呢?

「道」就是引導。

那麼接下來這個【黜】,「黜」就是孔子責備子貢嘛!

那所以叫做「黜」,就是說責備的意思。

這個143頁的第四行,【孔子則取由黜賜焉】,就是責備子貢。

這個「黜」就是我們講說罷黜,「黜」事實上就是責備的意思。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這個是屬於儒生跟中峰禪師對話裡面的第四個,【何謂是非】?

前面我們講過【真假、端曲、陰陽】,那這個是第四個「是」和「非」。

那什麼叫「是非」呢?

春秋時代魯國定了一個法律。

這個法律是什麼呢?

就是魯國如果有人肯出錢,把被其他諸侯擄去做臣或者做妾的國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

  那麼當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剛才講說他很有錢嘛!

所以他出錢去把這個人贖回來,但是子貢他不願意接受賞金。

子貢不受賞金,完全是怎麼樣?

因為他也是喜歡行善,倒不是說表達他清高啦!

因為他本來錢就很多啦!

但是他完全是要去幫助人。

  但孔子聽了以後,孔子不高興的說:

「這件事情,賜(就是子貢)他做錯了」。

他說:

「聖賢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能夠改良風俗。

因為這個社會風氣的好壞,必需要靠社會上有德的人來領導,有德的人來呼籲,有德的人來帶動」。

  像淨空法師,他推動全天下的三個根的教育,《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

你看全中國風起雲湧,馬來西亞、香港、臺灣都在推這三個根的教育,這叫「改良風俗」。

如果沒有老和尚在這幾年來,推動廬江的傳統文化教育,乃至於馬來西亞漢學院的教育,你想想看:

這七、八年來,五、六年來,傳統文化會在中國這樣如火如荼的展開嗎?

不可能嘛!

  所以聖人乃至於君子或者聖賢,他對於這個社會,他的一舉一動,我們所謂的「動見觀瞻」,他會影響到人心,影響到社會的風俗。

所以為什麼對子貢這個行為,孔子不贊成?

因為孔子有慧眼、孔子有智慧呀!

你看聖賢看善惡,我們前面討論過,跟天地鬼神是一樣的,但是「不與世人同一取捨」啊!

  所以孔子就說:

「這樣不行,聖賢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社會風俗,而且可以用來怎麼樣?

教化老百姓啊!

引導老百姓向善啊!

你不能只為了說切合自己的心意而去做啊!

」所以我們講到這裡,就想到《論語》裡面有一句聖賢的開示: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解釋上是這樣子解釋:

君子的德就像風一樣。

那什麼叫風?

風就是教化啊!

如果君子的德像風,那在下的小人,他辦事情就會有成就啦!

那小人是什麼?

小人就是芸芸眾生嘛!

一些凡俗大眾啊!

那麼這些大眾,「小人之德草」,為什麼是草呢?

他們也有性德啊!

他們也有這個「人之初,性本善」,他有這個良德、良心、良能啊!

所以「草上之風」,風就是教化,那草是人人的性德。

你看風從東邊來,那草一定往西邊倒,那反過來也是一樣啊!

所以就表示:

上位的人一言一行,就能夠感化一般的人民。

那麼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

那接下我們再看最後,孔子說: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

現在魯國的人,富有的人少窮的人多。

【受金則為不廉】,如果說接受賞金就認為那是「貪財」,不廉就是貪財,那麼不肯背負貪財之名的人,怎麼會願意出錢去贖人呢?

恐怕從今以後,不再有人去贖人了,不再有人去【贖人於諸侯】,去諸侯那邊贖人啦!

  那麼接下來講,另外一位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有人掉到水裡面去,【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那麼子路把他救上來以後,那個人送一頭牛來致謝,那麼子路接受。

孔子知道以後,很高興的說:

【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他說:

「魯國從此以後,會有很多人,自動去救那些溺水的人了。

」為什麼?

因為子路做一個表率啊!

  所以,這兩件事情從這個【俗眼觀之】,我們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們一般人都會這樣說:

「你拿人家的錢不好,你拿人家的東西不好,不應該拿人家的錢。

」這是我們自然而然的一個分別、執著。

所以它是說從世俗的觀點來講,那麼子貢不接受金錢,一般人好像認為是對的、是好的;那子路接受牛,一般人認為說不好的。

但是【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孔子卻是稱讚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孔子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

這一段我們講到這裡。

  那麼這一段裡面,淨空老法師他怎麼來開示呢?

我們來看一下老法師的開示。

老法師說:

「聖賢做事,可以移風易俗。

那麼孔老夫子教訓子貢,子貢為什麼錯了呢?

因為聖賢人做事他有一個原則,就是剛才講過,他要移風易俗,要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

所以老法師在各地講學,有開導大家說: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那其實跟孔子講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移風易俗)對社會一定有利的、對眾生一定有利的,這是老法師的第一點開示。

  第二點,老法師說:

「雖然行善,但結果是害人;看起來是善,其實不是善」。

子貢他贖人,他不接受金錢,那麼大家都學他,這樣的話,孔子責備他。

老法師說:

「這樣也不對」,為什麼呢?

現在子貢這樣做好像是善事,但是卻留下一個不好的影響,會影響到許多人去贖人啦!

換句話說:

你不能夠帶動而且是阻礙別人,那不就是害人了嗎?

所以他說:

「這個看起來是善,但實際上是非善。

」這個道理很深,能夠見到這個道理的人不多,只有聖人見得到。

  第三個,老法師說:

「雖不善,其流足以濟人」,「其流」就是他的影響,可以幫助人,所以看起來是非善,但事實上是善。

子路救人,他接受人家一頭牛,這個看起來好像是不善,事實上他是善的。

所以,老法師說:

「如果說以子貢和子路這樣子來講的話,那就是給我們學習的一個標準」。

  接下來,我們來看143頁的第4行。

【乃知人之為善。

不論現行。

而論流弊。

不論一時。

而論久遠。

不論一身。

而論天下。

現行雖善。

而其流足以害人。

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

則非善而實是也。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一段的白話解釋,它的意思就是說:

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考慮到眼前的行為。

【不論現行】的意思是說:

你不能只考慮到現在所產生的效果。

【而論流弊】的意思是說:

你要考慮對未來,它有沒有產生不好的影響,有沒有不好的流弊產生,這個叫做「而論流弊」。

那麼【不論一時,而論久遠】,是什麼意思呢?

它說:

你不能夠只講求一時的對和錯,而要推究久遠以後的是非影響,這個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的意思是說:

你不能只在乎個人的得失毀譽,而要著重在對天下大眾有無實際的利益。

  現在雖然他是善的,【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但是他後續的影響卻有害於人,那就雖然像是善,其實還是不善。

那麼,【現行雖不善】,現在所做雖然不善,但是【而其流足以濟人】,但是他後續的影響卻能夠幫助人,那麼雖然看起來是不善,而實際上是善啊!

這個地方它的關鍵處非常地微細。

所以說,【然此就一節論之耳】的意思是說:

這只是拿「善」的這一種情況來討論罷了。

其他似是而非的道理還很多,也是跟這個道裡一樣。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這個143頁倒數第三行。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抉)擇】,這四句很重要,這個就要有智慧判斷啦!

  什麼叫【非義之義】呢?

「非義之義」就是說,以「義」來講的話,我們講說道德仁義,那「義」譬如講說,你做應該做的事情,這個叫做「義」,我們一般講叫「本份事」。

你應該這樣去做,應該要去做就是「義」;但是你所應該這樣做的事情,它後果卻是錯誤的。

  譬如說有一個人犯罪,你說:

「不要抓他」,尤其像我們做警察工作的,「你把他放了好啦!

把他放了好啦!

」你把他寬恕,放了這個壞人,你現在眼前看起來,好像是慈悲、好像很講道義、好像是「義」。

但是這個人如果不知道悔改,你放他以後,他更加膽大妄為、危害別人,使他自己再度犯罪。

這樣的話,那麼寬放(寬恕和放他)是錯誤的。

你不如不寬放而加以懲戒處罰,讓他知所警惕,可以使他以後不敢再犯,這才是真正的「義」,這叫做「非義之義」。

  所以有些對犯罪受刑人的矯正,那是必要的手段。

譬如說性侵的案子,我們就常辦這種案子,他才剛抓去關,放出來的性侵案的高危險群的。

他一出來,馬上就在巷子裡面,就要強暴、性侵婦女,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那這要什麼?

就國家的法律,把他做一定的矯治和懲罰,這是必要的一種懲罰,這個叫做「非義之義」。

那什麼叫【非禮之禮】呢?

「禮」來講,對人本來就應該要恭敬禮貌,你對人家有禮貌是應該的。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分寸,你過份的多禮,反而養成對方逐漸的傲慢起來,那就不是「禮」了。

所以,如果你能夠以適當的禮節來規範,那才是真正的禮,這叫「非禮之禮」。

  那麼「信」呢?

「信」就是說:

守信是應該的。

如果你為了顧全「小信」,而誤了大事,反而使「大信」不能夠顧全,那就成為「非信」了。

所以必要的時候要放棄「小信」,來顧全更為重要的「大信」,這才是真正的「信」,這個叫【非信之信】。

    那麼「慈」呢?

【非慈之慈】呢?

「慈」本來就是什麼?

愛人本來就是慈悲嘛!

但是你過份的慈愛,導致對方失去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行為偏差,那他未來會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

所以應該給予適切的勸導和指正,使對方能夠明辨是非、品行端正,那才是真正的慈悲。

  譬如說:

現在一般父母比較頭痛,就是小孩不好教育、不好管教;那現在又不能讓老師,可以適度的體罰學生。

所以現在有很多,像臺灣有一些家長就很奇怪啦!

老師稍微給小朋友管教一下,家長就到學校去跟老師理論啦!

那這個是非標準就模糊啦!

那這是什麼?

這個叫做「非慈之慈」。

    所以現在小朋友都很聰明,像臺灣來講的話,我們也曾經辦過案子。

他是個單親家庭的小孩,都跟他爸爸住在一起,然後假日就去跟他的外祖母住在一起。

那外祖母給他看電視,他可以看電視,等到回到他爸爸這邊,他爸爸不准他看電視。

他就打電話到警察局來報案,就申請家暴令。

  我們警察看到這樣,也儍眼說:

「不准你看電視,也申請家暴令啊?

」他小孩子去學大人,那這樣的話,你說這不是「非慈之慈」嗎?

你寬縱他反而害了他。

所以這四個我覺得很重要,我們要加以仔細的分辨判斷,再做明智的選擇。

    所以這一段裡面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

「行善要看流弊,要看長久,要看對天下有沒有影響。

」他說這三個很重要,要看天下、要看久遠、要看流弊。

他說:

「這三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地記住」,尤其是我們在做弘法的工作,我們更應該要謹慎小心。

    他說:

「我們行善,這個善的影響,面要廣、時間要長,這個善是『是』,那這是大善。

如果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那麼這就是小善,小善那就是『非』」。

影響的時間長,全民得利益,天下人得利益,那這個善是「是」,就是「是」和「非」我們要弄清楚。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何謂「偏正」?

我們看經文:

【何謂偏正。

昔呂文懿公。

初辭相位。

歸故里。

海內仰之。

如泰山北斗。

有一鄉人。

醉而詈之。

呂公不動。

謂其僕曰。

醉者勿與較也。

閉門謝之。

逾年。

其人犯死刑入獄。

呂公始悔之曰。

使當時稍與計較。

送公家責治。

可以小懲而大戒。

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

不謂養成其惡。

以至於此。

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

如某家大富。

值歲荒。

窮民白晝攫粟於市。

告之縣。

縣不理。

窮民愈肆。

遂私執而困辱之。

眾始定。

不然幾亂矣。

故善者為正。

惡者為偏。

人皆知之。

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

正中偏也。

以惡心而行善事者。

偏中正也。

不可不知也】。

    那這一段就是講【偏正】,我們來看字句解釋。

這位【呂文懿公】是誰呢?

呂文懿公,「文懿」這個名字是他的諡號,他往生以後國家給他的一個封號,追封。

那他的名字叫呂原,原來的「原」,他號叫逢源,他是浙江秀水縣的人,他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

    那麼人呢?

老法師說:

「呂文懿公是個老好人」,他為人很方正,是個好人,忠厚的長者。

那麼有一天,大概是因緣吧!

他就跟皇帝辭官罷相,就我們現在講的:

不做總理了、不做行政院長了,就辭官罷相回他家鄉。

    那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但是他老人家的德行、他的事業,以及他給人家的評價,都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

那尊敬他(像)怎麼樣呢?

「泰山北斗」一樣,泰山和北斗是人家最仰慕的對象嘛!

    那麼呂原他回去以後,他母親死掉了,遭逢母喪,他連續三天不喝一滴水,三天水漿不入,連個稀飯都不吃。

因為哀毀過度,他悲傷過度,喪事辦完以後不久,同年死掉了,享年四十五歲。

那麼,皇帝贈了禮部左侍郎,追封「文懿」。

那麼【海內仰之】這個「海內」,倒不是我們講說海內外,不是,海內就是國內的意思。

那【泰山北斗】呢?

「泰山」就是比喻他德高望重,或是有卓越成就的,被人家尊重的、敬仰的人。

「北斗」就是北極星,天上所有群星跟它圍繞歸向的,就是北斗星。

  所以,現在大陸有一個,我們外面用的叫GPS系統(定位系統),那大陸就叫「北斗星定位系統」。

诶!

大陸取這個名字很好,北斗星咧!

這等於它在天上是最高的星,所有的星都環繞在它的左右,所以取這個「北斗星定位系統」也滿有意思的。

    那接下來這個【謝】,「謝」就是推辭的意思。

【逾年】就是第二年。

那接下來看,144頁的這個【攫】,就是窮民去搶,白天去搶米。

「攫粟」這個【粟】,就是米的意思、米糧的意思。

「攫」就是去搶劫、奪取。

    那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釋。

什麼叫「偏正」?

就是明朝呂文懿公,剛辭去宰相職務,回到故鄉的時候。

因為他清廉方正,國人都敬佩他,就像群山拱衛著泰山、眾星環繞著北斗星一樣。

    那麼有一個鄉下人,他喝醉酒在罵呂公,那呂公他不動怒。

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出:

呂公他修養很好、很能忍辱。

以他來講,他的身份是宰相,但是他不跟他計較,我們講說大人大量。

那麼他就對他的僕人說:

「這個人喝醉了,不要與他計較」,於是回到家關了門,就不理他了。

    過了一年以後,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知道以後,很懊悔的說:

「如果當時我稍微跟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去治罪,藉著小懲罰可以讓他深自警惕,而不敢再造惡。

可惜我當時心存仁厚,便輕饒了他,怎麼知道養成他更大的惡行呢?

以致今天犯下死罪,即將要送命」。

這就是什麼?

「存著善心而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你當時原諒他,好像是一個良善的行為,但是沒有想到:

他因為這樣而產生更大的惡心,去造惡事啊!

  那麼也有人,他是帶著惡心,不是說他很惡的心,他可能在一般人的標準是說:

「怎麼可以這樣打人」,比如說啦!

這裡講的故事,就是他「以惡心但是卻做了善事」。

像一個大富人家,他在有一個飢荒年,看到窮人在白天公然在街上搶米。

於是向縣府告狀,縣府卻不受理,那窮人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那這個大富人家沒有辦法,就私下找他們自己的壯丁,把搶米的人抓起來,把這些亂民關起來,而且還讓他出醜,就等於在責備他們。

那其他搶米的人,看到這個大富人家抓人,後來才安定下來,否則這個市面上就要大亂了。

    那我們來看這裡,所以144頁的最後這個(倒數第四行)。

【善者為正】,你做「善心善事」這個是好,「惡心惡事」那是【偏】啊!

但是如果存著善心,那這是「正」;但是卻對人有害,反而是造了惡事的結果,那是「偏」;這個叫什麼?

叫「正中之偏」啊!

那你存著惡心,是「偏」;結果對人是有利的,反而是做了善事,是「正」;這叫做「偏中之正」。

那這其中的道理,大家不可不明白。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何謂「半滿」?

【何謂半滿。

易曰。

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

不足以滅身。

書曰。

商罪貫盈。

如貯物於器。

勤而積之則滿。

懈而不積則不滿。

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

欲施而無財。

止有錢二文。

捐而與之。

主席者。

親為懺悔】。

    【及後入宮富貴。

攜數千金入寺捨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問曰。

吾前施錢二文。

汝親為懺悔。

今施數千金。

而汝不回向。

何也。

曰。

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

非老僧親懺。

不足報德。

今物雖厚。

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令人代懺足矣。

此千金為半。

而二文為滿也】。

 【鍾離授丹於呂祖。

(鍾離權呂洞賓俱唐時人)點鐵為金。

可以濟世。

呂問曰。

終變否。

曰。

五百年後。

當復本質。

呂曰。

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

吾不願為也。

曰。

修仙要積三千功行。

汝此一言。

三千功行已滿已。

此又一說也】。

    敬按:

依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了凡四訓》原文以下應接: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

則隨所成就。

皆得圓滿。

心著於善。

雖終身勤勵。

止於半善而已】。

諒係《感應篇彙編》謄載之疏漏,敬謹補錄於此,以供日後查考。

    【譬如以財濟人。

內不見己。

外不見人。

中不見所施之物。

是謂三輪體空。

是謂一心清淨。

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倘此心未忘。

雖黃金萬鎰。

福不滿也。

此又一說也】。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來看前面的字句解釋。

各位來看這一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這句話是在144頁的最後一行,「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是在《周易?

繫辭》裡面出來的。

    那麼再來,這個【書曰:

商罪貫盈】,它是在《尚書?

泰誓上篇》,它的全文是「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它說這個「商罪」,就是我們講說商朝皇帝紂王,他就是暴政,他的罪孽多得像錢一樣,穿滿了整串。

後來「天命誅之」,就滅國、亡國,這就「商罪貫盈,天命誅之」的意思。

  那麼接下來145頁的第三行,【主席】就是「住持」的意思。

那麼再來,我們來看145頁的倒數第三行,這個【鍾離】叫「漢鍾離」,我們講說八仙之一,我們一般有人講「漢鍾離」,有些人說「鍾離權」,他字雲房,號正陽子,這是八仙之一。

    那麼接下來,看這個【呂祖】,呂祖就是呂洞賓,他字洞賓,號叫做純陽子,所以有人稱呼呂洞賓叫「純陽祖師」。

在我們臺北市的文山區,我以前服務的地方,木柵有一間很大也是建了很久的宮廟,是呂洞賓的廟。

那麼呂洞賓他也是八仙之一,那呂洞賓生在什麼時候呢?

在唐德宗貞元年間。

因為他常常居住在山上、巖壁中,而且也住在洞裡面,所以叫做「洞賓」,是這樣來的。

    那傳說他在民間教化,能夠寫詩來度人,所以一般都稱他叫詩仙,而且用仙詩來化度世人。

聽說呂洞賓在得道成仙之前,他也是當官的,他曾經困頓在官場(仕途就是官場)。

那麼有一天在長安的酒肆(就是酒店)裡面,他遇到漢鍾離祖師。

    大概是呂洞賓喝醉了,有點醉意了,因為官場不如意嘛!

那麼漢鍾離就給他一個感化,用什麼?

「黃粱一夢」。

那這「黃粱一夢」,老和尚講經有講過,就那個人睡著了,在餐廳吃飯喝酒睡著了,從出生到讀書到考取功名,再當官到告老還鄉,這樣一生一下就結束了,「黃粱一夢」。

    那麼當時,漢鍾離用「黃粱一夢」感化呂洞賓;而且用「生、死、財、色」這四個東西(考驗呂洞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