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名俗文化探究.docx
《课题研究 名俗文化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 名俗文化探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名俗文化探究
习水一中
研究性学习手册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名称:
民俗文化探究–习水民间俗语收集
课题组长:
王鹏
课题组员:
王鹏母沉汰陈军沈开兴
陈世明汪涛焦元超税金平
*******************************
习水一中教务、教研处制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
名称
民俗文化探究
--习水民间俗语收集
主导课程
语文、历史
课题
组长
王鹏
指导
教师
袁德兵
开题时间
2011.10.08
课
题
组
成
员
及
分
工
姓名
班级
分工
王鹏
高二
(2)班
安排、分配工作
母沉汰
高二
(2)班
撰写报告手册
陈军
高二
(2)班
通过互联网收集民间俗语及相关资料
汪涛
高二
(2)班
在本校内收集民间俗语及相关资料
税金平
高二
(2)班
通过校园图书室收集民间俗语及相关资料
焦元超
高二
(2)班
通过校园图书室收集民间俗语及相关资料
沈开兴
高二
(2)班
在本校内收集民间俗语及相关资料
陈世明
高二
(2)班
整理并保存相关资料
研究背景:
鉴于我们课题小组在上一期的课题研究《民俗文化探究—习水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中取得较大成功,且有考虑到对习水县本土地方文化的探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在导师的指导以及组员的协商后,决定再一次对习水民俗文化进行探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为什么研究)
俗语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而那些民间俗语也大都是流传于老年人口中。
民间流传的俗语正是中国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我们小组人员研究这一课题,其一是要向当今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是要让人们从中得到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研究内容:
(研究什么)
我们课题主要是对习水县至今仍在流传的民间俗语进行收集整理。
研究方法:
缩影资料法、文献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计划:
(如何研究)
1.第八周开题,并做详细分工;
2.第九周至第十二周进行民间俗语收集;
3.第十三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4.第十四周完成结题报告手册;
5.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践进行评价与交流。
预期研究成果:
1.收集到民间俗语百余条,并进行分类整理。
2.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呼吁人们重视民俗文化。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时间
2011.10.15
地点
学校高一、二年级各班
成员
王鹏母沉汰陈军沈开兴陈世明汪涛焦元超税金平
活动内容:
(目的、方式、过程)
1.母沉汰、沈开兴负责设计俗语收集卡;
2.陈军、焦元超打印;
3.王鹏、汪涛、税金平负责分发到高一二年级各班教室,并回收;
4.陈世明负责整理、保存所得资料;
5.母沉汰记录本次研究过程。
活动体会或收获: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时间
2011.11.5
地点
校园图书室、电子阅览室
成员
王鹏母沉汰沈开兴焦元超税金平
活动内容:
(目的、方式、过程)
在经过组员和导师的协商后,决定趁本周六休息之机,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进行民间俗语收集。
过程如下:
1.在导师的带领下前往电子阅览室;
2.通过互联网收集民间俗语;
3.各组员将自己收集到的俗语保存下来;
4.王鹏将各组员的成果汇总。
活动体会或收获: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课题结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
民俗文化探究–习水民间俗语收集
结题时间
2011.11.15
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王鹏
王鹏母沉汰陈军沈开兴
陈世明汪涛焦元超税金平
指导教师
袁德兵
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课题的主要成果及形式:
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概述: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结题报告
【注】结题报告内容包括: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资料索引目录等。
俗语:
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如: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俗语,作为一种民间老百姓口头流传的语句,反映着各个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它们遍及各个领域,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无不渗透着人们的聪明才智。
俗语正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在这里,我们一起了解生活中的俗语,了解俗语的魅力。
例如:
1.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
2.拔出萝卜带出泥。
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
5.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鲁迅《拿来主义》)
6.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
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
7.唱白脸。
白脸:
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
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
”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
“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
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组乙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
捡了芝麻,丢掉西瓜因小失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
打破砂锅问到底刨根问底
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一见钟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
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
例如: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
火烧眉毛顾眼前←→燃眉之急
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
鸡飞蛋打一场空←→鸡飞蛋打
拉完磨杀驴←→卸磨杀驴
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
没喝过墨水←→胸无点墨
什么病吃什么药←→对症下药
有关24节气的民间俗语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梅雨季节雨水多。
)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
(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
(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
六月火烧埔。
(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
秋谚:
五月蝶,讨无食。
(五月花季已过。
)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
(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
秋靠露,冬靠雨。
白露勿搅土。
(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
(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
(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
(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
(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
冬谚: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
(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
要重新拖牛耕地。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
(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
(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
(-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
(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
(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
网络收集部分成果:
1.云下山,地不干。
2.云绞云,雨淋淋。
3.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4.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5.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6.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7.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8.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9.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0.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1.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12.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13.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14.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15.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16.
17.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18.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19.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20.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21.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22.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23.东风急,备斗笠。
24.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25.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26.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27.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28.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29.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30.星星密,雨滴滴。
31.星星稀,好天气。
32.星星明,来日晴。
33.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34.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35.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36.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37.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38.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39.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40.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41.泥鳅跳,雨来到。
42.泥鳅静,天气晴。
43.青蛙叫,大雨到。
44.鸡进笼晚兆阴雨。
45.燕子低飞要落雨。
4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47.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48.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49.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50.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51.扑地烟,雨连天。
52.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53.咸物返潮天将雨。
54.柱石脚下潮有雨。
55.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56.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57.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58.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59.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60.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61.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62.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63.泥鳅跳,雨来到。
64.泥鳅静,天气晴。
65.青蛙叫,大雨到。
66.鸡进笼晚兆阴雨。
67.燕子低飞要落雨。
68.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69.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70.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71.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72.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73.扑地烟,雨连天。
74.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75.咸物返潮天将雨。
76.柱石脚下潮有雨。
77.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78.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79.云下山,地不干。
80.云绞云,雨淋淋。
81.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82.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83.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84.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85.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校园收集成果见下:
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表
时间:
年月日
课题评价
开题评价要素
分项
权重
评价
分值
分项
成绩
课题开题
(20分)
1、选题科学性与可行性
10
2.、开题报告(内容、任务分工、进度安排、表述等)
10
实施过程
(50分)
3.、小组成员出勤率
10
4.、活动记录的完整、及时性
10
5.、小组活动的真实性
10
6.、小组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
5
7.、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度
5
8.、材料的规范与完整性
5
9.、规定要求的达成度
5
课题结题
(30分)
10.、研究成果(成果的可信度、成果的科学性、成果表达形式与内容、成果展示)
10
11.、现场答辩(全员参与情况、语言表达、仪态仪表、应答能力)
10
12.、其他收获与体会
5
13.、成果的创新水平和社会效益
5
满分值
(100分)
课题组成绩
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与学分认定表
课题名称
民俗文化探究
--习水民间俗语收集
主导课程
语文、历史
班级
高二
(2)班
指导教师
袁德兵
课题组课题成绩
课题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个人课题成绩
姓名
评价等级
学分
等级说明(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王鹏
优:
积极参加活动,很好完成了分担的任务,起到了骨干作用。
良:
积极参加活动并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
及格:
能够参加并基本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
不及格:
参加活动不积极,没有完成课题组交给的任务。
陈军
汪涛
母沉汰
沈开兴
陈世明
焦元超
税金平
课题组组长:
(签名)
指导教师:
(签名)
班主任:
(签名)
教务处意见:
(盖章)
注:
课题组课程成绩90分以上,获优等的同学一般不超过30%。
课题组课程成绩80分以上,获优等的同学一般不超过15%。
课题组课程成绩80分以下,原则上没有同学获优等。
及格以上成绩可获得5学分,特别优秀者可奖励1或2学分,不及格者不与认定学分,并要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