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041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docx

金融学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

内容摘要

货币政策显然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对一国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平稳经济出现的各种情况。

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是对一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检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是央行当局所着重思考的问题。

货币政策所涉及的因素繁多,同时,一国的经济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如何明确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以及分析我国在货币政策的历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日后的货币政策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历程开始,分析影响以及制约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因素,最后对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利率

 

Abstract

Monetarypolicyisobviousl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acountry'seconomic.Monetarypolicybyadjustingthemoneysupply,rateofinterestandtheeconomiclevelofthesupplyofcredittoacountry's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atasteadyeconomicsituations.Theeffectsofmonetarypolicyistheinspectionoftheimplementationofacountry'smonetarypolicy,intheprocessofmonetarypolicy,howtoimprovetheeffectoftheregulationofmonetarypolicyisthefocusonthinkingabouttheproblemofcentralauthorities.Monetarypolicyinvolvesvariousfactors,atthesametime,acountry'seconomicproblemiscomplicated,sohowtocleartheinfluencingfactorsofmonetarypolicy,andanalyzestheproblemsinthecourseofmonetarypolicy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futuremonetarypolicyimplementation.Inthispaper,startingfromthecourseofChina'smonetarypolicy,analysesfactorsthataffectandrestrictmonetarypolicyregulationeffect,finallyputsforwardSuggestionstoimprovemonetarypolicyregulationandcontroleffect.

Keywords:

MonetarypolicyRegulateInflationRateofinterest

 

致谢

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经济效果分析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利用相应的措施以影响经济活动,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对一国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从而达到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进而达成宏观调控反周期扩张的目的。

历史上,中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多样,其起到的效果也不一。

1984年中国确立中央银行体制,随后,宏观调控当中着重体现货币政策的作用,并且逐渐成为主要手段。

然而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效果欠佳,同时货币政策的实施所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

历史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会随调控方式而变,由直接调控时期的高效率至间接调控初期阶段的低效率;抑制经济过热高效,启动经济低效。

当前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需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实施的货币政策如何有效地进行传导。

其次所要探讨的问题还包括货币政策在促进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当然这与当前市场的各方面也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包括利率市场化水平、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

2.研究意义

显然,一国的货币政策是决定一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之一,货币政策效果如何会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走势以及调控的方向。

而历史上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明确我国当前实施的货币政策、总结过去我国实施货币政策及其调控的经济效果并从中的得出相应的规律、理清我国有效的货币传导机制、分析制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并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提出一定的见解有着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研究中,更多地利用曲线函数、博弈论等等理论来进行研究,但国外对于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较少。

国际上,国外更多地是关心汇率问题对于国际经济影响。

虽国外的情况与我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EricOlson和WalterEnders(2012)指出泰勒在1979年表明有个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永久贸易,后来人们使用泰勒曲线作为一个效率轨迹来评估货币政策的适当性。

他们利用从1875年开始美国货币政策的效率,通过测量其之间的正交距离,观察到产出缺口的波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泰勒曲线。

CarloCarraro(1997)曾指出关于国际货币政策,利用囚徒困境游戏协调分析知识模仿,建议利用其它博弈论游戏更加适合于描述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问题。

AhmadJafariSamimi,SohrabaliYousefi和AmirMansorTehranchian.(2005)针对伊朗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积极的货币政策工具缺乏下,政府支出更大,最优税收收入低于伊朗第三发展计划值。

只有在灵活的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计划的目标才可以实现,灵活的汇率制度被推荐作为伊朗的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第四个五年发展计划。

HaraldSander和StefanieKleimeier(2004)通过实证研究欧元区汇率,以及通过应用这些模型对货币政策冲击以及融资成本的变化,得出在post-break时期货币政策传导变得更快的结论。

2.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在国内有不少的学者和文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经济调控效果作出研究,而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对于影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因素的结论不尽相同,这正是因为一国货币政策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很难一概而论到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因素。

国内的文献当中,不少是就某一特定问题分析得出结论,缺少相关的综合分析。

刘玉丽(2008)在《分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及其有效性》中指出,如何有效地传导中央银行调控的政策意图,并实现货币、信贷的预期调控目标成为我国当今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的困惑。

此外,在文章中作者还指出从1996-2002年7年间,央行连续8次降息,除个别年份外,其目的是通过降息适度放松货币、信贷的供应。

但从执行结果看,除第8次降息外。

其他时期的货币以及信贷状况出现了相反的现象,不增反减,其余一些年份出现不规则的表现。

作者认为央行调控政策意图如何有效的传导是货币政策调控需要探讨的问题,文中还指出我国传导机制非有效性的原因在于外汇占款不断增多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制约、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的不平衡因素以及金融市场欠发达。

张昭(2015)在《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其调控效果分析》中指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一部分是体现在发挥杠杆作用上。

当企业市场化的程度越高,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就能够越把其潜能发挥出来,一旦货币政策出现新的调整,如利率的调整,企业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条件受到破坏,企业被迫依据新的货币政策特点来进行经济活动的筹划。

但相反,若企业市场化的水平较低,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企业经济活动水平不能得到相应的变化,此时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较差。

张都(2015)在《中国货币政策动态调控效应研究》中指出我国货币数量的调控主要是盯住产出缺口,而利率调节则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作者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方面具有明显的时变性,无论是货币数量手段还是利率手段,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对宏观经济有着不同的调控力度。

除此之外,利率对产出的调控效应有着明显的时效性,具体而言:

在2009年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复苏期,利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比较显著,而在2011年经济软扩张时期以及2014年“新常态”时期,利率对产出的调控结果则明显下降。

席旭文(2013)在《基于TVP-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与外溢效应研究》中通过对传统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扩展,使其参数和系数都具有时变性,建立了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模型。

其次运用四变量的TVPVAR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影响以及国外政策对我国的外溢效应,应当通过对国际间货币政策的协调来控制共同面对的危机和风险。

王延军(2010)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及其原因分析》中认为,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我国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对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进行一定的放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到目前国内有许多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研究,由于货币政策是影响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影响的结果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的国家经济走势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一国的货币政策改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央行必须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

通过目前的资料,可以得出在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的走势有不同的形态,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差异。

而对于不同的经济走势央行自然会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但纵观历史,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不一,即使是采取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调控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对于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首要就是要分析当时的经济走势,而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其次才是评估分析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四)创新与不足

在本文当中,尝试首先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历程,并且了解当时的经济背景,然后与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对比,分析各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是否符合。

除此之外,分析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后,再分析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因素,并尝试对当前货币政策效果提出建议。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加上采集数据较困难,笔者的分析可能不够透彻。

加上货币政策所涉及的范畴较多,文章可能无法全面提及,研究的结果有限。

希望今后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加深对此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支撑,可以涉及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二、中国货币政策历程及调控效果

(一)中国货币政策历程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增长起伏,经历计划经济、通货膨胀等等重要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在每一个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所经历的货币政策历程如下:

1.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1979~1983年,我国仍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正由于国家的计划经济处于高度集中下,因而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我国在1984年中央银行成立后,才开始执行货币政策。

因而,在此阶段下,我国的计划体制控制了各项经济指标,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以及经济增长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无法充分表现。

但可以通过经济指标看出,政府主要以稳定货币价值来发展经济。

2.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1984~1992年,货币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进展,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集中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逐步以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替代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之后简介货币政策工具也被使用,但仍然是以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为主要的调控手段。

1988年,我国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3.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在1990~1992年三年,由于处于低通货膨胀期,因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这样低通货膨胀的时期,由于经济过热,我国主要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不断严重的通过膨胀。

4.1998~2008年初的货币政策

1998年1月起,央行正式取消信贷规模管理,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力度被大大提高。

我国在1998年爆发通货紧缩,在此市场环境下,央行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经济发展。

我国提出不少意图增长经济的说法,有如“稳健的”、“努力发挥作用”以及“进一步发挥作用”,政策意图相当明显。

1998~2002年阶段,央行采取了以下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

大幅度降低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此以来刺激国内需求,遏制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

2003年初,我国经济出现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同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的情况加剧,针对这一情况,央行相应作出调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体措施: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上浮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对金融机构进行适时窗口指导。

5.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2008年至今)

我国在2008年以来,受到多方严峻的考验,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尽管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发展平稳的状况。

在这段时期,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被灵活运用,同时我国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将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以扶持经济情况不良的地区稳步发展经济。

同时,金融企业改革稳步发展,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完善外汇管理,维护总量平衡。

  此外,我国为保证流动性供应,着重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一是对操作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进行优化;二是适度下行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三是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适时开展。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直到201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大行其道,我国对调控方式不断进行完善,通过一定的措施力求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发展金融,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的服务水平,争取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社会进行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经济背景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分析

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结合,由于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理论与实际的检验,没有完美的货币政策只有与形势完美结合的货币政策,一国货币政策的好坏结果是需要时间的检验证明。

下面对一部分典型的时期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分析。

1.1994-1997年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具体措施:

严控信贷规模、大幅度上调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

调控效果分析:

在这段时间中,我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人们需求过旺。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收入增长过快。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首先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抑制乱拆借、乱集资的情况。

我国当时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过快是由于资金流动过快,银行间的拆借情况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导致人们集资融资的难度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

其次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使得投资减少,人们更乐意把钱存入银行。

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我国终于在1996年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通货膨胀率降低,过旺的需求得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问题得到治理。

除此之外,财政赤字程度随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增幅逐年下降,有效减弱了过旺的总需求。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下的货币政策能够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往后亦没有出现大程度的反弹,整体上能够解决经济问题。

2.1998-2003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措施:

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调控效果分析: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国经济的过快增长得到了缓解,在这段时间中,我国的经济情况良好、稳定,因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由于这次政策调控的力度较温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造成大的波动,在效果上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

但事后发现,这阶段的货币政策明显偏松,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持续位于高位不降,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情况出现了萎缩,因此导致大量的资金挤压于银行当中无法转为投资资金,即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问题,最终使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中国几乎陷入流动性陷阱。

从这个时期来看,由于我国经济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处于受抑制的状态当中,经济长时间处于平稳的状态,对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不利。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会使得各方面资金不能够有效传递,经济出现陷阱。

3.2012年采用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由稳健货币政策

2012年开始转变为稳健从松或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装变为更积极的财政政策。

按照审慎灵活、总量适度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保持稳定同时较快增长、物价稳定以及防范金融风险。

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切实降低实际经济融资成本。

在前段时期,盲目投资情况严重,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盲目投资等情况,因而国家的货币政策相对较紧,投资增长缓慢,出现资金沉积状况,针对这样的情况,国际采用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结合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

(三)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对于什么情况下的经济形势,过紧或过松的货币政策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同样,国民经济的反应结果往往与政策出台存在一定的时间偏差,国家在出台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货币政策的实施所影响的方面是很广泛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分析中发现,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而国家市场化水平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三、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因素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国的货币政策所涉及的政策问题繁多,货币政策的实施关系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正由于货币政策影响的范围广,使其受影响的因素同样繁多且关系复杂。

需要了解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必要的是了解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因素。

以下就几点问题作出分析。

(一)传导机制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如何有效地传达,并实施货币、信贷的预期调控目标。

对于这项问题,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央行意图能否有效地传达将会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在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古代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理论上都是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畅通无阻的基础上建立的。

换而言之,央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提供货币供给,运用政策工具供给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乘数扩张而形成一定数量的货币供给。

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没有偏离目标,而是作用于实体经济当中,在央行与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将会传导作用于经济当中,即当产出稳定时,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增加将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相反,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减少将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变化关系,虽然不是成比例的变化,但是是同方向的变化,在这种程度上,是能够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的。

但现实当中,金融市场并是不完全有效,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价格信号并不敏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以致于其传导机制不是畅通无阻的。

在1998-1999年期间,我国货币政策为货币适度扩张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多次降息降准,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的供给量。

央行在1998年3月、7月、12月及1999年6月,在短时间内进行了4次降息调整,公开市场操作于1998年5月恢复,其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1998-1999年两年共投放2621亿元,同时在两年内存款准备金率被两次下调,先从13%下降到8%,再下降至6%。

综合这些政策,央行有意图增加货币供给,理论上我国物价水平将会上升。

但事实上,与实体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贷款两年内平均同比增长了11.9%,M2平均同比增长14.8%,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下降1.1%,央行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图不理想。

传导机制不畅通因而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意图不能够有效传导的主要原因是传导机制的非有效性,而传导机制非有效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外汇占款不断增多的压力

央行在进行对冲操作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数量不断上升,央行的对冲操作面临十分大的压力。

货币回笼的速度一旦抵不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得不到实现,而这种情况在近两年尤为突出。

(2)金融市场欠发达

一级市场的基本核准制,意味着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并不是只考虑其好与坏。

二级市场不能够灵敏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市场上的货币无论数量多少,都不能有效地作用于金融市场,而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图也不能够有效传导。

(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压力

模型显示,不良贷款率下降1%,会导致信贷上升1.4%。

我国近几年我国曾经历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高居上游,或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双降的情况。

不良贷款的情况会影响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巨大的不良贷款将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将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实现。

(二)市场化水平

货币政策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发挥作用往往是在调节由于自由市场波动所造成的问题,换句话说,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背道而驰的。

货币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调节市场波动所造成的问题,要让市场回归到正常的环境水平上来。

在货币政策调节市场波动的过程当中,市场化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为在决定经济环境的众多因素当中,市场化水平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是最应该关注的。

有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进程日益深化的同时,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的关联性逐渐减少,通货膨胀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却在不断增大,中央银行应使用调控准备金率与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

有分析表明,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阶段,贷款基准利率与准备金率对经济市场的调控效果较弱,中央银行仅仅能通过存款基准利率来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阶段,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调控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措施。

现实中,在货币政策中,央行利用信贷工具来调节产出,利用货币供应量来调控通货膨胀,在这当中,央行主要侧重于利用M2和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通货膨胀。

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当中,调控M2与存款准备金率对通货膨胀的调控效果都优于对产出的调控效果。

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阶段,侧重于调控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会加剧产出的波动,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不符合当前宏观调控需求。

从另一角度看,企业是经济环境当中的一环,企业的市场水平程度会影响其经营的情况,而其经营情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