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993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广平县学年高二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河北省广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生物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70分,1-30每小题1分,31-50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项。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是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2.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食动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

4.连接生物界和无忌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5.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能量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6.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  )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的体内

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为捕食

C.若青蛙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蛇的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D.蛇与蝗虫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8.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

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生产者和分解者间均直接联系,消费者可有可无

9.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A.地衣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C.苔藓阶段D.森林阶段

10.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1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2.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

13.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中的性比率一般为1:

1,原因之一是()

A.雌配子:

雄配子=1:

l

B.含X的配子:

含Y的配子=l:

l

C.含X的精子:

含Y的精子=1:

l

D.含X的卵细胞:

含Y的卵细胞=1:

1

1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15.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1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杨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瓢虫在树干上集群分布

17.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18.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19、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20.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21.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下列有关兴奋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内外电位差是零

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传递兴奋

C.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

2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CO2、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量,以降低机体的体温

23.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C.剧烈运动后,人体体温略有升高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24.某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度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行调节

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行调节

25.某健康成年男子从25℃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其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变化情况是

A.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减少B.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

C.产生热量减少,散发热量增加D.产生热量增加,散发热量减少

26.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B.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C.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D.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2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29.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30.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31.突触小体内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32.下列有关体温及其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安静的时候人体产热以肝脏为主

B.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D.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3.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一定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

34.如图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一定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B.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的结果

C.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完全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

35.如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

C.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

36.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液体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长期营养不良会使②中液体减少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37.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的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38.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促进作用的是③④

C.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增加

39.如图所示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代表物质,下列各项不符合该示意图的是()

A.①为前一神经元、②为后一神经元、A为神经递质

B.①为垂体细胞、②为甲状腺细胞、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①为下丘脑细胞、②为肾小管细胞、A为抗利尿激素

D.①为甲状腺细胞、②为下丘脑细胞、A为甲状腺激素

40.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

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41.如图中三条曲线能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细胞耗氧量、产生的尿量及酶活性变化情况的是()

A.①②②B.①③③C.③①②D.①①②

 

42.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

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43.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B.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44.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45.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4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

47.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48.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理解有误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固定的能量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固定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49.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

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0kJB.106kJ

C.2×106kJD.3×106kJ

5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Ⅱ卷(30分)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51.(11)如图是某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能流单位:

103kJ/(m2·y)]。

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103kJ/m2·y。

(3)图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若顶级肉食动物获得1kJ能量,则生产者需最少具有________kJ能量。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________。

52.(8)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m~3800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

(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有/无)水平结构。

森林B中的动物(有/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

(3)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属于/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若森林B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下图中的阶段开始。

53.(11)课文填空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和营养结构。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称为环境容纳量。

(3)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计名计算法和。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转化和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兴奋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

(7)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

 

s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

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共70分

1-5CDADC6-10BCADC11-15BDCBD16-20BADCB

21-25DCBDB26-30BAAAB31-35DCABD36-40DABBA

41-45DBDCD46-50CCDAC

二、非选择题(30分)

51.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1分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16.2﹪1×103kJ(3)2081

(4)通过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分解者(1分)

52.(每空1分共8分)

(1)垂直光照(光质)

(2)有有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或植物的分层分布引起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

(3)不属于(4)次生D

53.(每空1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2.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取样器取样法目测估计法

4.能量流动关系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传递散失6.相反7.浆细胞吞噬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