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9846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1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验有分析.docx

范中林医案伤寒论验有分析

目录

太阳证发热(长期『氐热』……………………………1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4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6

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8

太阳证咳嗽……………………………………………10

太阳证哮喘……………………………………………12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14

太阳证柔痉……………………………………………16

太阳证风湿……………………………………………18

太阳证风湿……………………………………………19

太阳证风寒湿痹(风湿)……………………………21

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24

太阳证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26

太阳证风寒湿痹(周期性麻痹)……………………29

太阳证水疝……………………………………………34

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36

阳明证高热痿躄………………………………………38

阳明证臌胀……………………………………………41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42

太阳阳明证结胸………………………………………45

少阳证发热……………………………………………47

少阳证癫狂……………………………………………48

太阳少阳证胁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50

太阳少阳证腰痛………………………………………53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56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60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63

太阴证胃脘痛…………………………………………64

太阴证水肿……………………………………………66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68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70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74

太阴少阴证痉病………………………………………77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79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84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91

太阳少阴证头痛………………………………………94

太阳少阴证胸痹………………………………………96

太阳少阴证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98

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气管炎、肠炎、尿道萎缩)……………………………………99

太阳少阴证鼻衄……………………………………103

少阴证鼻衄…………………………………………105

少阴证头痛…………………………………………106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109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111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114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115

少阴证喉痹(慢性喉炎、瘪肉)…………………118

少阴证喉痹(慢性咽炎)…………………………122

少阴证舌强…………………………………………124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7

少阴证虚损…………………………………………129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132

少阴证气厥…………………………………………134

少阴证寒厥…………………………………………136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139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142

少阴证淋病(前列腺炎)…………………………145

少阴证淋病…………………………………………150

少阴证淋病…………………………………………152

少阴证淋病(肾盂肾炎)…………………………153

少阴证经闭…………………………………………155

少阴证不孕…………………………………………157

少阴证胎黄…………………………………………159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62

厥阴证肠澼(急性痢疾)…………………………164

厥阴证骨痹…………………………………………166

厥阴证骨痹(坐骨神经痛)………………………171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173

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郭××,女,24岁。

北京某医院医务人员。

[病史)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

1976年3月,感冒发烧,曾服用感冒冲剂、四环素等药。

其后经常自觉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

腋温,一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

曾查血沉25毫米/小时,其它如白血球和基础代谢均正常。

注射卡那霉素后,热暂退,但始终呈间歇性发作。

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发热两次,体温在37.5℃上下。

虽经治疗,未愈。

1979年3月来诊,按太阳伤寒证发热论治,两诊热退。

[初诊]3月1日。

今晨自觉畏寒发热,测体温37.4℃,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挟白较腻,脉浮紧。

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法宜开腠发汗、安中攘外,以麻黄汤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18克杏仁15克二剂[辨证]《伤寒论》云: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为太阳伤寒之主证。

柯韵伯曾指出:

“麻黄八证……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

本例患者未致肺气郁闭,故无喘证,其余麻黄汤之主证皆备。

舌质淡红润,苔白,为有寒象,这种舌质,再加淡黄色苔,参之舌微现紫暗,为陈寒郁滞已久之征。

脉浮,病在表,紧则为寒。

寒邪外束,身之阳气不得宣散,故令发热。

此非阳明实热,故虽发热而不甚,虽间歇性发热而非潮热可比。

寒主闭藏,使皮毛闭,故身无汗。

营卫阻滞,失正常之卫外机能,故畏寒。

寒邪郁于经脉之间,阳气不舒,故令骨节疼痛。

此病之初,原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三载,但始终缠绵未解,并未传经。

转来初诊时,病仍属太阳伤寒表实,麻黄证具,故不拘其日,仍当发其汗。

[二诊]3月3日。

服药后,身觉微汗出,恶寒减,舌紫暗渐退,苔白滑根部微黄,脉细微缓。

尚有轻微发热,病仍在太阳。

服麻黄汤后,发热恶寒皆减,但现身汗出,脉微缓,营卫失和之象。

法宜通阳解表,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10克白芍1O克炙甘草6克生姜60克大枣10枚白薇12克三剂

[三诊]3月8日。

上方服三剂后热退。

两日来未再低热.试体温36.7。

c。

膝关节偶尔有短瞬疼痛,微觉头昏,梦多,此外身无明显不适,舌脉均转正常。

再少进调和营卫之剂,巩固疗效,并嘱其注意饮食起居,避免病情反复。

7月17日随访,患者说:

自第二诊服药后低热退,至今未再复发,自觉一直良好。

[按语]从祖国医学看,发热的原因,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在外感热病即伤寒病中,发热为主要见证之一。

如太阳病多恶寒发热;阳明病多蒸蒸发热或潮热;少阳病为往来寒热;少阴病发热则有寒化热化之别,还有兼证及阳气渐复发热之异;厥阴病发热主要表现在阴阳胜复过程中,有正胜于邪及阳复太过发热等不同;唯太阴为至阴,所谓“两阴相合,无热可发”。

上述诸发热证,虽性质各不相同,并且不论高热低热,均有一定规律性,皆可按六经辨证施治。

本例患者间歇性低热反复发作,已三年之久,但未传经。

这样长的时间,始终属太阳表证,似乎不好理解。

实际上,后世《伤寒论》注家,对此已有阐发,认为太阳病传变与否,应凭脉证,计日传经之说,不可拘泥。

不过,此证虽未犯他经,却在太阳经内变化;所谓表虚表实.常可相互转化。

因此,关键在于严格掌握六经及其传变规律。

本例辨证准确,抓住太阳病恶寒发热这一基本特征,灵活使用麻黄汤和桂枝汤,先后有别,分寸恰当,故使三年缠绵之疾,数日内迎刃而解。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邢××,女,67岁。

河北省任丘县马家坞乡,农民。

[病史]1975年春节,左面部疼痛,其后逐渐转为剧痛,阵阵发作,持续三年之久。

任丘××医院,北京××医院等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未明显好转。

1978年12月18日来诊,按太阳证偏头痛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12月18日。

近日来疼痛加剧,痛甚时脸肿发亮,眼不能睁,夜不能眠,坐卧不宁,生活无法自理。

微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苔淡黄润夹白,根稍厚腻。

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偏头痛,风寒挟湿侵袭,无从达泄,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8克杏仁18克法夏15克二剂(辨证]此证头面左侧剧痛,病属偏头痛。

头居人之首,位高而属阳。

手足三阳经脉,以及脏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

舌质淡红而润,苔淡黄夹白不燥,即为风寒夹湿,入侵肌腠,郁闭不解之象;参之头一侧痛甚,微恶寒无汗,显系邪犯太阳经脉;再参之无阳明、少阳病情,更无三阴之候,亦可以佐证。

因此,本例偏头痛,不必拘于头痛偏侧多属少阳,或头痛日久,多属内伤之常规。

而应从实际出发,按六经辨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具,邪无达泄之路而上扰,以致多年头痛不愈,急用麻黄汤以开之。

[二诊]服药二剂,疼痛明显减轻,余证亦随之好转。

原方再服二剂。

[三诊]剧痛消失,夜能安睡,精神顿觉清爽,多年痛楚若失,不胜欣喜。

舌质正常,苔黄腻退。

头部微觉恶风,头左侧尚有轻微阵痛。

风邪未尽,尚有病后营卫不和之象。

宜祛风解肌,桂枝汤和之,以善其后。

处方:

桂枝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二剂服二剂,病愈,遂停药。

嘱其免受风寒。

观察约一月,情况良好。

患者说:

“头痛三年,真是痛苦极了,花了二、三百元,还是不好。

范老看了三次,每付药只四、五味,一共只花了一元零一分钱,病就治好了,真使我感动。

”遂返回家乡。

其后,向其亲属追访,知病未复发。

[按语]“三叉神经痛”,目前病因还不十分清楚。

老年人患此病尤多,可能与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有关。

西医治疗,多采用镇痛剂、酒精封闭等法,无效时则考虑开颅行三叉神经根切手术。

这样虽能解除剧痛之苦,但术后面部易出现后遗症,且不易为患者所接受。

祖国医学认为,举凡风寒暑湿等外邪,气血痰郁之内伤,均可以引起头痛。

本例按仲景六经辨证,应属太阳经证,伤于风寒雾露所致。

故急投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麻黄汤,直达病所;继而以桂枝汤和之。

用麻黄汤加法夏者,“其用有四:

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罗××,女,34岁。

成都市某场工人。

(病史]1976年5月,突感眩晕,如坐舟中,卧床不起。

成都市××医院内科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数日后转来求诊。

[初诊)四天前,下班回家,自觉头胀痛,眩晕甚,颇欲吐。

次日上班,到厂后片刻即晕倒。

呕吐频繁,吐出大量清涎,头晕似天旋地转。

恶寒、咳嗽、无汗。

舌质偏淡,苔微黄。

此太阳证,寒邪闭阻,水饮内停而致眩晕。

法宜先从温化寒饮,祛痰降逆入手,以半夏干姜散加味主之。

处方:

法夏18克干姜18克云苓30克甘草3克[二诊]干呕消失,头胀痛、眩晕减轻。

再宜表里同治,散外寒,涤内饮,以小青龙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法夏15克千姜10克甘草15克二剂[三诊]头晕、咳嗽进一步好转,痰涎减。

表邪未尽,阳气尚虚,继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

处方:

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桂枝10克干姜60克甘草30克四剂服药后,自己单独乘公共汽车前来诊病,尚有头晕胀之感,舌淡红,苔薄白微黄。

又少进散寒除湿,安中攘外之品,数日后病愈。

1979年10月26日追访,三年来坚持上班,病未复发。

[按语]《金匮要略》云: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故首用此温中止呕之法。

重加茯苓,取其健脾利水渗湿,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且为治痰主药。

服药两剂,病情好转。

次用小青龙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取其善涤内饮,助阳驱邪之功。

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常××,女,22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学员。

[病史]患者五岁出麻疹时,曾合并肺炎。

其后常吐浓痰,并转为咳血。

1970年,经北京几家医院会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先后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治疗,咳血基本控制,但经常头痛,时发高烧。

医院多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未接受。

病情逐渐加重,终于不能坚持学习,从某军医学校休学。

1978年5月2日来诊,按太阳证温病论治,两月余基本治愈。

[初诊]头昏头痛,身热而不恶寒;手心灼热,汗出,心烦,渴喜凉饮。

咳嗽,频频吐大量浓黄稠痰,便秘,睡眠不安。

面红亮,双颧有明显黑斑,唇绛红,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脉洪数。

此系温病伏邪为外感所触发,并上犯肺经所致。

法宜宣肺泄热,降逆止咳。

以麻杏石甘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杏仁24克石膏60克甘草18克葶苈子10克川贝15克[辨证]《伤寒论》云: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仲景在此提出不恶寒而渴,与恶寒而不渴,作为辨别温病与伤寒之标志。

本例患者,虽身热头痛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而渴,故当属温病。

因伤寒传变化热,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虽病在表而热邪伤津,故渴。

同时伤寒为寒邪,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为阳邪,故发热而不恶寒。

此例温病,邪热壅肺,病根已深,肺失宣降,故咳甚,吐浓痰;蕴热日久,必伤血络而致咳血。

参之舌象,舌质鲜红,苔黄厚腻而紧密,亦与上述印证相符;而两颧属肺,湿积于肺,日久不得宣化,内聚成痰,外现于面,故形成两颧黑斑也。

据此,立法处方,服药十剂,咳嗽与浓痰减,手心灼热,头痛心烦,睡眠不宁等均有好转,面红亮亦稍退。

[二诊]痰、咳、烦、热等虽有好转,但舌质仍鲜红,苔黄少津,便秘,时有发热,此郁热虽衰而津液未复。

宜守原法,兼顾生津润燥以养阴。

以麻杏石甘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杏仁18克石膏60克竹叶10克麦冬12克甘草3克桑皮15克川贝15克黄芩10克知母12克荷叶12克三剂服三剂后,发热、便秘、头昏、咳吐浓痰等显著好转。

原方损益又服十剂。

[三诊]舌质红、苔白润,偶尔尚吐稠痰。

上述诸证悉减,两颧黑斑基本消退,病已显著好转。

为祛多年余邪,宜养阴清肺,以善其后。

自拟养阴清肺汤主之。

处方:

桑皮12克杏仁12克川贝10克橘红10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1979年2月25日追访患者,其家长告之,患者已于1978年秋复学,情况一直很好。

太阳证咳嗽晏××,女,66岁。

四川郫县某乡,农民。

[病史]体质素虚,有咳嗽病史。

1970年8月中旬遇风雨后,突然高烧剧咳,头痛胸痛,气紧,吐黄稠痰。

急送××医院,测体温39.5℃,经胸透、验血,诊为“急性肺炎”。

注射青、链霉素等,高热虽退,但咳嗽、气紧等证仍较重。

同年9月初,由子女抬至成都就诊。

[诊治]咳嗽不休,神疲面肿,气逆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痰壅盛,色黄。

自觉胸腹微热,间有寒战。

舌尖边红,苔微黄腻。

此为风寒外邪侵犯肺卫,气机阻滞,肺失清肃,兼有郁热,邪聚于胸膈。

证属太阳伤寒咳嗽,法宜宣肺降逆,止咳祛痰,以射干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

射干12克麻黄12克辽细辛3克炙紫菀12克炙冬花10克法夏12克黄芩10克川贝12克(冲)甘草15克一剂上方服后,自觉胸部稍宽舒,咳喘略缓。

原方再进三剂,咳喘郁热减,痰仍盛。

去黄芩,加桔梗、云苓,又进三剂,诸证显著好转。

嘱原方再进三剂,以资巩固疗效。

1979年7月21日追访:

患者现已74岁高龄,谈及当年病势沉重,经范老治愈,九年来身体较好。

现在还能步行到附近场镇赶集。

[按语]《金匮要略》云: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本案病属太阳伤寒,与射干麻黄汤证相合,故以此方加减治之。

因风寒郁闭,微有热象,去五味之收,大枣之腻,生姜之辛;另加黄芩、川贝,以增强清肺化痰之效。

太阳证哮喘马××,男,3岁。

四川双流县某乡。

[病史]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

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岁。

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

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

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

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

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芍6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厚朴4克杏仁6克紫菀6克防风3克五剂[二诊]服上方五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

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

风邪未尽,湿痰尚盛。

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

处方:

桂枝6克白芍6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厚朴4克杏仁6克紫菀6克防风3克法夏9克炙甘草3克云苓12克陈皮5克三剂(三诊]服三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

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

处方:

云苓12克法夏6克干姜3克炙甘草5克旋覆花6克紫菀6克苏叶3克防风3克[四诊]服四剂,咳喘平。

因久病伤正,宜温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理中汤加味善其后。

处方:

党参10克白术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黄芪6克法夏6克砂仁5克云苓6克六剂服六剂后停药,身体恢复正常。

1979年7月26日追访,患儿已成年,体质健壮,哮喘未复发。

[按语]此例太阳表虚,桂枝汤证具。

复因风痰交争,新感引动宿疾,气机阻滞,发为哮喘。

正如《伤寒论》所说: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验之临床,对太阳伤寒之表虚兼有喘逆之证,不论老幼皆宜。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郭××,女,20岁。

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51年春,因临产入××产院。

次日晨,自觉身倦、头昏、发热、恶寒,双眼流泪,鼻流清涕,脸上出现红疹,当即诊断为麻疹。

因怕传染,通知其转传染病院。

由于即将分娩,两院相距又远,家属不同意,最后回到家中,复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失语。

遂请范老去家急诊。

按太阳证麻疹寒闭论治,服药两剂,转危为安。

[诊治]面部耳后麻疹出而复收,疹色转为淡紫微暗,疹点下陷。

额头微热无汗,恶风寒,胸闷气紧上逆。

项背强痛,两手抽搐,口噤无声,人已昏迷。

面色灰暗,唇淡微乌,撬开牙关,视舌质淡红偏暗,苔黄夹白微腻,脉浮紧。

此当临产疹出未透而重感风寒,麻毒内陷,并致刚痉之危证。

法宜驱风散寒,解痉透疹,以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

葛根10克麻黄10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3克生姜lO克升麻10克服药后,逐渐清醒,声渐出而语清,手足抽动停止。

头项强痛明显减轻,疹点重新现出。

此为寒邪衰,郁闭开,刚痉主证已解,转为正常疹出,遂即顺产。

后继以清热解毒、甘寒养阴之剂,调治而愈。

[辨证]一般说来,麻疹属温病范围,切忌辛温发汗。

为什么本例竞从太阳经病风寒表实兼证入手?

《金匮要略》云: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临床所见,患者突然项背强痛,胸闷气紧上逆,口噤不得语,以及牙关紧闭等,皆为寒气盛而痉在表。

同时疹出即没,疹点下陷,昏迷失语,牙关紧闭,显系麻疹中途隐没之闭证。

此病例病机,究属热闭寒闭?

细察之,额头虽微热,但非全身灼热;虽昏沉失语,但无烦渴谵妄;疹点虽下陷,仅淡紫微暗。

参之唇色,暗淡不红;苔黄而不燥,脉浮紧而不洪数。

显然,应属麻疹寒闭之逆证。

不可泥于“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

故投葛根汤发表透疹以除寒闭,从经输达邪外出,以解刚痉。

[按语]产褥期中,由于失血伤津,产道创伤,感染毒邪而引起“产后发痉”,颇不乏人。

本例麻疹,发生于成年,且临产发病,并转为寒闭刚痉,在临床中颇为罕见。

此证对产妇而言,生死反掌。

其致命之危,首在麻疹寒闭而引起之抽搐昏迷。

故临证之要点,必须拨开云雾,辨析其症结。

综观患者麻疹寒闭诸证,按伤寒六经,归根到底,则为寒气盛而致痉,应属寒,属表,属实,病在太阳之经,葛根汤实为对症之良方。

太阳证柔痉史××,男,37岁。

北京市某局汽车驾驶员。

[病史]1977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肩酸楚,难以俯仰转侧。

驾驶车辆时,头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

夜间卧床,必须垫上三个高枕;病重时闭眼则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目不眠。

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

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1978年9月来诊,按太阳证柔痉论治,半月痊愈。

[诊治]头痛、项背强痛。

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

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

一年来逐渐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

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濡。

此系风湿外伤筋脉之“项背强几几”,属太阳病“柔痉”。

法宜解肌祛风,濡润经脉。

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处方:

葛根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二剂上方服两剂,诸证悉减。

损益再进数剂,嘱其注意冷暖。

半月左右病遂告愈。

1979年5月17日随访,患者说:

经范老治愈后,一直未再犯病。

去年11月,驱车万里,远至东北,至今头项再无不适之感。

[辨证]本例头痛项强,舌淡红润,苔薄白滑,脉浮,显系太阳痉病。

虽病已年余,但无里证,无传经之候,病仍属太阳经证。

初诊时,项背强几几为时已久,究其病因,为风寒之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筋脉失养。

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浮濡,为太阳表证之象;再参之汗出而恶风,此为表虚之证。

《伤寒论》明确指出:

“太阳病,项背强几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与本例对照,主证相符,故投原方。

[按语]本例桂枝加葛根汤之柔痉,与上例葛根汤之刚痉,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均重用葛根为君。

所不同者,麻黄一味之差,有汗无汗一字之异,其理法方药,则随之不同。

但历来《伤寒论》若干版本,刊载之桂枝加葛根汤多有麻黄。

后人如林亿等提出,此恐非仲景之本意。

今验之临床,亦确实如此。

太阳证风湿田××,女,70岁。

北京中直机关家属。

[病史]左下肢疼痛,以小腿与膝关节为重,步履艰难,一年有余。

××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经理疗、针灸、中药治疗无效。

1978年11月28日来诊,按太阳证风湿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经人搀扶前来。

左腿痛甚,难以着地,并有畏风及沉重感,入夜常剧痛难寐。

关节不红肿。

舌质淡红,苔白滑。

此为太阳证风湿,法宜祛风胜湿,解肌通络,以桂枝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3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威灵仙6克木瓜10克二剂[复诊]上方服两剂,腿痛消失。

可下地自由走动。

为巩固疗效,清除余邪,原方加减,再服。

处方:

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牛膝lO克炙甘草10克木瓜10克紫苏叶10克防风10克法夏10克服两剂病愈。

1979年5月15日追访,因家中无人,邻居介绍:

1977年患者腿痛,多处治疗,不见好转,痛甚时,背着儿女在家哭泣。

范老几剂药治愈,现回乡探亲去了。

[按语]《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

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

盖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

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

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或具备太阳病之特征,不必拘于时日,皆可从实际出发,按太阳病“脉证并治”。

本例之关节疼痛,其病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腠理,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故痛剧难忍。

用桂枝汤者,取其通阳解肌,祛风邪,调营卫之效。

重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凋血养筋,缓急止痛;加牛膝,性善下行,活血通经;再加木瓜、威灵仙,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以共奏解表驱邪之功。

此篇置于风湿痹痛诸案之第一篇,拟通过现代之实践检验,举一反三,进一步证实,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也。

太阳证风湿杨××,女,60岁。

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农民。

[病史]既往有风湿痛史。

1974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

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