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72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docx

单元检测卷9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

单元检测卷九 种群和群落 生物与环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考选项中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5年9月样卷)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所有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

C.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防治的依据D.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种群数量将增多

2.(2015年10月选考)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是(  )

A.泥石流频发B.臭氧减少

C.酸雨普降D.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3.(2015年10月选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一片草地B.生物圈

C.一个池塘D.一片森林

4.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形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形增长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6.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7.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8.(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9.微生物能将土壤中轻度的农药污染分解掉,这说明(  )

A.农药污染不会产生危害B.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微生物以农药为食

10.(2015台州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发生昼夜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D.群落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11.(2015宁波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中的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

B.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仅仅是由光照决定的

C.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原生演替的要好

D.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最终平衡状态

12.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3.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除哪项外,均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  )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物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14.(2015嘉兴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费人力物力去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利

B.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15.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B.200只

C.300只D.400只

16.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有1/2来自浮游植物乙,1/4来自草食性鱼类丙,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

B.甲每增加1kg体重,最少需要乙提供360kg的物质

C.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DDT浓度最低的生物是乙

D.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甲

17.分析右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C.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D.图中C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1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J/(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J/(m2·a)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左右

19.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20.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21.下表是干旱前后某些生态系统价值的估计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态系统

单位面积价值〔美元/(hm2·a)〕

干旱前

干旱后

热带雨林

2007

401.4

草地

232

23.2

湿地

14785

793.3

农田

92

27.6

A.此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层次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和最弱的依次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C.受到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D.如果持续干旱,上述生态系统中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演替

22.以湿度和温度这两个生态因素为变量,描绘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两个种群在该地域的实际分布区域比图中的分布区域小

C.两个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D.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23.右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图B是对图A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注:

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24.右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25.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5

36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B.②C.③D.④

26.(加试题)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统计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数

D.直接从静置培养的试管底部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27.(加试题)右图表示夏季的宁波东钱湖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与水深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中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原因是光强度下降

B.若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所示的状态,则可处于稳定状态

C.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的植物长势最好

D.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净初级生产量高则次级生产量也高

28.(加试题)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Y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Y4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10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草原群落中种群密度(个/m2)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3889

67

10

乙种群

0

120

280

3211

4553

请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回答问题。

(1)甲、乙种群之间存在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对群落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3)甲、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变化过程,可以说明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    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       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    。

 

(4)第一年至第三年的优势种群和第五年至第八年的优势种群分别是       、       。

造成这种变化的内在因素是  

 。

 

30.(14分)下图甲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

百万千焦/平方米)。

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A~F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若要正确表示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甲中应该补充能量流动情况是         、          (用图甲中相应的符号和箭头表示)。

 

(2)若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    百万千焦。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    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4)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元素以    形式进行循环。

请以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捕食食物链。

 

(5)图乙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图中    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31.(6分)(2015年9月样卷)“水稻→黑线姬鼠→黄鼬”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主要食物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在正常情况下,水稻、黑线姬鼠和黄鼬的数量可通过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方式保持相对稳定。

 

(2)鼠害大爆发时,黑线姬鼠数量迅速增长,当达到或超过        时,黑线姬鼠的数量停止增长或作上下波动。

 

(3)用药物灭鼠是快速控制鼠类的有效措施,但灭鼠药也会对其他生物产生一定的危害。

这种危害既包括其他生物直接取食灭鼠药的危害,也包括有害成分通过食物链积累和富集即        作用所造成的危害。

 

(4)若该农田被废弃后,杂草丛生,多年后各种灌木生长起来,该农田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演替。

与原农田相比,演替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2.(加试题)(14分)某中学的学生为了调查该地某湖泊的水质污染状况,在注入湖泊的四个主要水源入口处采集水样并镜检水样中的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结果如下:

1号水源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水源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多;3号水源水样中未见任何动植物,且有刺鼻的气味;4号水源水样中浮游动植物均有发现,但数量不多。

根据以上结果回答问题。

(1)该湖泊的污染源中污染从严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

 

(2)1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        ;2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              ;3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                。

 

(3)假设1号和3号水源的污染属同一性质,且程度相同,则1号水源排污点离湖泊入口的距离比3号水源    。

 

(4)为了改变湖泊的污染状况,首先必须治理的是    水源,治理的方法有                               等几种。

 

(5)面对湖泊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

①建立拦污闸,对入湖污水预先进行治理;②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活;③利用植物的净水作用,恢复湖中荷藕、菱、水葫芦的种植,并将植物叶茎回收,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从长远观点看,你同意    方案(填序号)。

不同意有关方案的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解析:

本题的创新点在于从λ值入手,突破思维定式。

由题意可知当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注意观察坐标图,b~c年开始时,λ值小于1,这时种群数量不增长反而减少。

故C项错误。

5.A 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其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

6.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种群、群落等概念的理解。

由题意可知,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因此A项错误。

7.A 解析:

从图上不能得出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

8.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项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正确。

各营养级(生产者和消费者)储存的能量中都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项正确,D项错误。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太阳光能,而太阳光能是系统外的能量,C项正确。

9.C 解析:

微生物能分解土壤中轻度的农药污染,使其恢复原状,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0.C 11.B

12.C 解析:

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所以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在该数值以前控制效果较好。

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我们是不可以控制人类死亡率的。

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值时。

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13.D 解析:

耕作区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稳定。

退耕后发生演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生产者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营养级的数目增加,非生物的有机物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也会增加,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14.A

15.D 解析:

由图可知,该物种进入新环境后,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第10年时增长最快,即种群数量达到K/2值,可估算此环境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2=400(只)。

16.B 解析:

甲每增加1kg体重,最少需要乙提供40kg的物质,其计算过程如图所示:

甲共通过三条食物链来增加1kg体重,其中①乙→甲,0.5kg÷20%=2.5kg;②乙→丙→甲,0.25kg÷20%÷20%=6.25kg;③乙→丙→丁→甲,0.25kg÷(20%)3=31.25kg,所以至少需乙提供2.5+6.25+31.25=40(kg)的物质。

17.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B、C、D依次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C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利用,能量以热能形式不断散失,因此需要不断补充。

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该能量包括以热能(细胞呼吸)形式散失的①和④、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以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②,③中能量来自②中的一部分,因此①②③④总和不一定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18.D 解析:

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包括三个去向:

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因此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75+200+875=1250J/(m2·a);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等于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百分比,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m2·a),甲同化的能量为1250J/(m2·a),因此从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16%;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甲的能量只有16%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分解者)利用;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一只狼捕获一只兔子获得的能量有可能远高于10%或远低于10%。

19.C 解析:

图中所表示的是森林中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也与温度、湿度有关。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

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20.C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形增长,所以C项正确。

21.C 解析:

题表主要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热带雨林的物种种类最多,自我调节能力强,农田刚好相反。

损害程度可用[1-(干旱后价值/干旱前价值)]表示,经计算可知,受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

22.B 解析:

两个未知物种既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

物种的分布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共同影响,图中表示的只是温度和湿度的制约结果,所以实际分布应比图中分布区域小。

温度和湿度只能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的数量。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只有群落才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3.B 解析:

c指的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生产者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中,故B项错误。

24.B 解析: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不变。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外来干扰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即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量都有关,生物种类、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TS值越小,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原状越快,总稳定性越大。

25.C 解析:

由图表可以计算得出山地生态系统中甘草的年增长量为1000×20%=200(kg),而年采收量达到300kg,甘草的采收量超过年增长量,这样下去会导致甘草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因此选C项。

26.C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分母变小,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患者家系中当然患病率高,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直接从静置培养的试管底部取酵母菌培养液,由于底部沉淀较多的酵母菌,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少计了方格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酵母菌数量,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27.B 解析:

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状态,则不能处于稳定状态,因净初级生产量长期为0,次级生产量也为0,动物无法生存。

28.C 解析:

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Y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约为1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生产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除被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29.答案:

(1)竞争

(2)以甲种群为食的生物其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3)消失 物种组成 演替

(4)甲种群 乙种群 甲种群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而乙种群对该环境适应性越来越强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

甲种群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小,而乙的越来越大,说明甲、乙两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乙种群竞争优势强。

如果竞争加剧,甲种群可能灭绝,这样会导致以甲种群为食的生物其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的内因是物种能否产生有利变异来适应逐渐变化的环境。

30.答案:

(1)Ⅱ→a Ⅲ→a

(2)1.176×106 10.03

(3)负

(4)CO2 

(5)D

解析:

(1)生态系统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包括本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储存在体内以及被微生物分解一部分。

图甲中少了第二、第三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的一部分能量。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第Ⅰ营养级的总能量=(3.0+11.8+42.5+60.3)×10000=1.176×106百万千焦。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117.6×100%=10.03%。

(3)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