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047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docx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

第三讲马克思转变期的著作

(Marx’TransitionalWritings)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EleventhThesisonFeuerbach)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

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

实践和理论的双重需要只要遇到一定的契机,就立刻会变成现实的活动。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了巴黎。

于是,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

恩格斯也随后到了那里。

两人决定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新世界观。

1845年春,马克思先写出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记在1844一1847年的笔记中,为清算以前信仰过的费尔巴哈哲学作了部分理论准备,但并没有打算公开出版。

1888年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个笔记,称它为"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而得名;同时,恩格斯为笔记的深刻与伟大而惊讶,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并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题,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此文时,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稿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11条。

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1条上,马克思从总的方面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分析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在第2至第9条中,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了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发了新世界观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

第10、第11条可以看作是《关开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束语,总括性地阐明了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功能,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

作为一个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很简捷,但内容很丰富,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实践问题是其核心,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始终,一切观点和论述均围绕实践展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2版)。

一、实践出发,分析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因此,他们也看不到对象、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双重性,即一方面,人尊重对象,注重对象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人又尊重自己的需要,注重自已的主体性、能动性,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被旧唯物主义所忽视的实践就内含了这种双重性。

2.唯心主义的缺陷

在剖析旧唯物主义主要缺陷的同时,马克思也分析了唯心主义的不足。

马克思指出:

“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唯物主义或是像费尔巴哈那样贬低实践,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的卑污的商业活动;或是像其他的唯物主义者样忽视实践。

而唯心主义者尤其是黑格尔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看到了客体性及实践对人的本质的意义,但是,唯心主义却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思维活动,同时夸大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尊重对象的客观性。

离开了对象的优先性、客观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只能是一种纯精神活动或主观任意性。

因此,以往的哲学都不理解实践的本质和实践的主体性意义,因而都是不科学的。

而新世界观“新”的地方就在于抓住了实践的本质,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把实践观点看作是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运用实践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可以看作是总论部分,即马克思以实践观点分析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时,实际上隐含着新世界观的主要观点。

从第二条开始,马克思就具体阐发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1.实践认识论

马克思首先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就是说,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或者说马克思把认识问题也看作是一个实践问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时,认识的正确性、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

通过实践,人们对某事物的认识如果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就表明我们的认识和我们所感知的那件事物的客观本性是相符合的,那么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离开了实践,在认识的范围内,从主观到主观,无法验证认识自身的正确与否,至多只能是抽象的推理、烦琐的论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不仅如此,实际上,离开实践去认识事物,也只能做到对事物的直观的认识,即不是在接触和改变事物的活动中认识事物,而是由人凭借感官静止地观察事物,这种观察只能是有如照镜子似的,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是直观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就是如此。

他们把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感觉的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当作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改造的对象。

他们只看到人与对象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看不到人与对象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从而把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割裂开来。

这只能使人类认识走向死板、僵化和形而上学。

因此,马克思认为,认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

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实践历史观

(1)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还把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立刻陷于唯心主义。

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还创造着一切社会关系,并实现着一切社会规律。

一旦人类停止实践,社会生活也将随之停止,社会历史将无从发生。

因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也只有从社会实践中去把握,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这样,马克思不仅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看法,而且还第一次把实践当作历史观的范畴。

正因为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历史观,从实践活动中把握社会生活,所以解决了曾经困惑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律背反"问题。

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只要改变了环境、改变了教育,人就能得到改变;同时又认为,教育和法律是由人来制定的,人(决策者)的好坏影响着环境和教育制度的好坏,即环境的改变、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依赖于少数天才人物,以致最终陷入了唯心史观的窠臼。

马克思指出: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改变,知识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即人在实践活动中既改变对象,又改变自身;既使对象发生变化,变成具有合目的性的人化自然,又使自已发生变化,使自己的活动和变化具有客观性和合规律性。

人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是在实践中同时完成的,实践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基础、中介和机制。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离开了实践,就无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没有科学的自然观。

(2)人的本质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间题。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到此为止了,“他没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而不从实践出发,不去进一步分析世俗基础,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

所以,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属性的总和,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凡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就是人的本质。

这种从抽象的类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这种规定还克服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类特性”的观点的不足,即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了,而且还人与人区别开来了。

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人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性

第二,人的本质在于人在实践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注重实践特性,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

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贬低实践,因而它们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出理论说明和解释,不主张在实践中或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进行实际的改变;而新世界观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社会、自然和人本身,因而新世界观不仅要对现实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使之革命化。

马克思还指出,以往的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即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基础,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新世界观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工人运动息息相关,它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即立足于共产主义社会,关注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解放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简要评述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

这就表明,马克思已经从信仰费尔巴哈转到批判费尔巴哈,并以批判费尔巴哈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表明马克思最终清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人本主义影响,并最后离开了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表明马克思开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即将全面创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