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639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docx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统计分析论文

 

技术创新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ABC公司

内容摘要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准确评价技术进步的作用也就成为了企业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

ABC公司近几年来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先进的录井设备,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准确的评价技术进步对企业经济的作用,并指导下一步的生产经营工作,应对技术进步进行分析。

本文分三个部分介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评价技术进步的意义、作用和分类方法,并在理论上对技术创新工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为技术进步率的数量计算。

共介绍了两种方法:

索洛余值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法。

第三部分为数量分析,以ABC公司1994-2000年数据为例计算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率,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由于水平有限,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望各位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前言┅┅┅┅┅┅┅┅┅┅┅┅┅┅┅┅┅┅┅┅┅┅1

第一部分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的理论┅┅┅┅┅┅┅┅1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1

二、技术创新的作用┅┅┅┅┅┅┅┅┅┅┅┅┅┅3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4

第二部分评价技术进步的方法┅┅┅┅┅┅┅┅┅┅5

一、数量经济学┅┅┅┅┅┅┅┅┅┅┅┅┅┅┅┅5

二、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6

(一)索洛余值法┅┅┅┅┅┅┅┅┅┅┅┅┅┅┅6

(二)全要素生产率法┅┅┅┅┅┅┅┅┅┅┅┅┅8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9

参考文献┅┅┅┅┅┅┅┅┅┅┅┅┅┅┅┅┅┅┅┅┅13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水平将是决定性因素。

党的十五大要求“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而ABC公司也将企业精神定为“精益求精,卓越创新”,充分的显示了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视。

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已经不容忽视了。

第一部分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的理论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好坏决定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竞争优势。

归纳起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在市场上直接表现出来的是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质量竞争优势,产品差异竞争优势和品牌形象竞争优势:

而决定和形成上述优势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具有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

可以说,第二个层次决定第一个层次,而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具体表现。

我认为,这两个层次竞争优势的核心部分是技术优势。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和品牌形象的先进性都是以技术先进性为前提的。

降低成本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简单方式,既减少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投入,这种方式在技术水平较低的经济初期较为见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一方面,它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它很容易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这就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即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来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

比如50千克的光导纤维能传输的信息量至少抵的上1吨铜线所能传送的信息量,而它的成本却低的多。

高质量的产品也是以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为前提的。

没有技术先进,稳定性好的生产设备,很难想象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产品差异性更是以技术为先决条件。

就ABC公司而言,较为先进的SRP-2000可以提供比TDC更多种类的参数,却少于技术更为先进的Geo6000。

而由于我公司技术水平低于Geoservices公司,所以能够提供产品的种类也注定少于Geoservices公司。

而品牌形象优势则是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产品差异优势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以技术先进性为前提的。

(二)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也是由技术优势所决定的。

首先来看一下管理优势;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技术是技术协作的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工业化的历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起管理的变革,管理的本质就是将物质性生产要素与非物质性生产要素有效的融合起来,所以,企业管理不是目的,而是将技术有效的作用于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手段。

而且,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技术。

其次,所谓的人才优势也并不是简单劳动力量上的丰富,而是掌握熟练技能,拥有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质上的充裕。

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因此人才优势主要是由技术武装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优势在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但是,一种技术一旦成为企业优势,就变成静态产物。

也就是说,一种技术成为优势后,将逐渐驶入经济循环流转的静态轨道,随着模仿式竞争者的不断加入,这项技术将不会创造新的价值增值。

因此,企业要想保持长期的技术优势,就必须对技术不断的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和决定因素。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作用

当经济学家用生产函数来研究和分析投入要素和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资本与劳动投入的增加只能部分的解释产出的增长,而且可以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解释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有时甚至大大小于不能由它们解释的部分。

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简称为CD函数)来表示,

即产出增长率

除了可以部分的由资本增长率

和劳动增长率

来表示外,还有一大部分不能由资本和劳动的贡献来解释,这一部分产出归因于某种非资源因素,在生产函数中用

来表示。

的经济含义即为技术创新。

可以看出在CD生产函数中,技术创新可以表示为与资源投入变量相分离的独立因子,它可以单独的构成产出增长率的一部分。

事实上。

,随着科技进步,技术在产值之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在发达国家100美元的产值中,有形成本占20—30%,其余的70—80%都是科技文化创造的。

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其原料的价值占较大的比重,如在锅碗瓢盆中约占60%,在汽车上占40%,而在半导体芯片中只占1—3%。

由此可以看出技术的作用。

生产过程实质是物质资源、人力和技术三种要素的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任意的,它既要符合人类劳动的目的性,又要符合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某种可行性。

换句话说,生产过程的进行,必须选择和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

从人与物的关系上说,这种要素的结合方式就是技术,结合方式的改变就是技术创新。

技术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结合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并由此产生出新的物质产品的工艺方式或工程程序。

简单的说,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使企业家实行对要素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未用过的,关于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的过程。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

(一)分类

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商品化。

产品创新一般属于非蓄含性和渐进性创新,主要是指产品质量、价格、构造上的创新,因此重在经济性兼顾技术性。

过程创新也叫工艺创新,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重大变革。

过程创新一般属于蓄含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其作为产品创新的支撑,必须坚持先进性原则,同时兼顾经济性。

为了形象的区分这两种创新,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一个种植枣树的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他可以通过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来提高产量;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比如说,种植冬枣来提高效益。

二者都属于技术创新,前者为过程创新,后者为产品创新。

(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

对于技术创新工作的分类,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技术创新工作。

首先应当澄清一个概念:

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高科技,否则,我们将会丢掉许多本该创新的东西。

集装箱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出现作为一项技术创新引起了一场运输业的革命,但集装箱并不包含着高科技。

只要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能获得利润就是创新。

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

技术创新过程就有一定的规律性。

经济学家发现并总结了这一点:

厄特巴克一艾伯纳西的创新模型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义。

该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主导设计之前的阶段,即生产发展初期,产品创新多,竞争主要在于产品性能,一旦进入主导设计阶段,过程创新便成为主要任务,竞争转向产品价格。

此外,创新有一个从根本性向渐进性转变的过程。

对我们录井行业而言,在发展的初期,产品创新多。

即有许多新的参数被采用,并作为新的产品提供给甲方,并且提供更广泛的服务范围;而到了后期,过程创新将成为主导设计,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已有产品性能的改进,成本的降低以及资料录取手段的进步。

第二部分评价企业技术进步的方法

一、数量经济学概论

数量经济学是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来描述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或因素之间量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

它既是一门经济学,又是一门方法论,属于一个边缘学科。

数量经济学已经成为近几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数量经济学对经济科学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它作为一门方法论和方法学科,为其他经济学科研究经济关系,在实际经济工作中解决数量问题,提供了数量分析方法和方法论。

其他经济学科在研究特定经济问题时,经常需要求助于一些分析工具和专门方法作指导,由于数量经济学正是研究通用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方法论的专门学科,所以它能为其他的经济学科服务,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数量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数量关系的学科,还与其他经济学科相配合,深化经济学质的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都是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对于经济运动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本身,是经济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经济学科也有数量关系的研究,但数量经济学与他们的区别如同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一样,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为其他经济学科研究量的关系指引了方向。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转变:

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另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性增长方式转变。

为了顺利实现这两个转变,必须重视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

因为,第一,数量经济学有助于方向转变时尺度的把握;第二,数量经济学有助于帮助管理层决策,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二、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

经济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中严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劳动者技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对于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用同量的生产要素产出更多的产品,或用较少的生产要素产出同量的产品。

因此,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应反映在生产函数中,我们可以用生产函数,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很多,目前人们使用较多的是索洛余值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法。

(一)、索洛余值法:

1、原理:

索洛余值法的特点是假定生产函数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产出增长函数,即资本劳动生产力装备系数不变,其一般形式为

,它的优点是需要的数据少,使用简便,并能较好的克服资本对劳动力替代弹性方面容易出现的不合理假设。

缺点是只适用于技术进步贡献率比较稳定,产出与投入呈线性增长的情况。

另外,它只能计算一段时间的平均值。

技术进步是使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增加的部分。

所以只要将资本和劳动变化的部分从产出变化的部分中剔出,就可以得到由于技术进步而使产出增加的部分,即技术进步贡献率。

2、计算

对一般形式中的

作进一步的假定,设

,这里

为基本的技术水平,

表示技术进步率,于是上式变为:

对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得:

(1-1)

则(1-1)式,可变为:

(1-2)

在这里,

表示产出的劳动力弹性系数,

表示产出的资本弹性系数。

由于Q,K,L的实际数值是离散的,故对(1-2)进行离散化,令

,于是有:

(1-3)

于是(1-3)式就是对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量模型。

特别的,对于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规模报酬不变,即

时,(1-3)式就可变形为:

(1-4)

所以只要有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数据,就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值

(二)全要素生产率法

索罗余值法是将技术进步贡献率作为总产出的系数,它与总投入的积构成总产出,而全要素生产率发式法是将技术、资产、劳动并成为要素,它们各自独立的构成总产出的一部分。

1、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可简称为TFP)

全要素就是某一时期内投入生产的全部生产要素。

全要素生产率为全部投入与全部产出的比值,所以可以表示为:

(2-1)

其中Q为产出指数,

为成本指数,对(2-1)去对数并求导得:

(2-2)

因为生产总成本为:

(2-3)

式中为

总成本指数,

为总成本价格,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

为资本价格,W为工资率。

由(2-3)式可得全要素投入量的变动:

(2-4)

将(2-4)式代入(2-2)式可得:

2、生产要素产出弹性

在索罗余值法中曾经谈到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指数

,在全要素生产法中仍需使用。

给定产出水平下的要素产出弹性等于单位产品内的要素成本除以边际成本,所以可得出:

资本的产出弹性:

劳动的产出弹性:

3、全要素生产率变动dln(TFP)/dt的分解

(2-5)

由投入产出公式Q=F(K,L,t)可得:

(2-6)

将(2-6)式代入(2-5)式得:

(2-7)

(2-7)式就是所要求的全要素生产变动的因素分解式。

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变动来源于两项因素。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是技术进步贡献率,等式右边的第二项是规模效应,表示因生产规模变化而对产出造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

为了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以ABC公司1994年至2000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了本公司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索洛余值法

由于索洛余值法具有对数据要求不高,使用简便,且易于克服数据的共线性问题。

所以为了对技术贡献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首先使用索洛余值法进行计算。

1、原始数据见表1

年度

总产值Q

总资产K

总人数L

2000

14331

9391

1433

1999

10212

9176

1421

1998

9448

8743

1513

1997

8800

8016

1529

1996

7032

7399

1551

1995

1994

6095

8277

1408

4920

6854

1398

经整理后可得:

表2

年度

△Q/Q

△K/K

△L/L

2000

0.287

0.023

0.008

1999

0.075

0.047

-0.065

1998

0.069

0.083

-0.011

1997

0.201

0.077

-0.014

1996

0.133

-0.119

0.092

1995

0.193

0.172

0.007

根据(1-4)式: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得:

所以由索洛余值法计算出的95-2000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为0.15。

2、检验

为了确定模型的适合性,还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

对本模型进行t检验:

经计算

t=1.032

取显著性水平

时,查表的

,故该模型显著性不明显。

这说明ABC公司近几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不稳定,不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不适合采用索洛余值法。

二、全要素生产率法

1、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法需要增加总成本指标,原始数据见表3:

年度

总产值Q

总成本Qc

总资产K

总人数L

2000

14331

13691

9391

1433

1999

10212

9577

9176

1421

1998

9448

9325

8743

1513

1997

8800

8768

8016

1529

1996

7032

6577

7399

1551

1995

6095

5912

8277

1408

1994

4920

4615

6854

1398

经计算整理后可得表4

年度

△Q/Q

△Qc/Qc

△K/K

△L/L

2000

0.287

0.300

0.023

0.008

0.79

0.685

0.105

1999

0.075

0.026

0.047

-0.065

0.365

0.316

0.049

1998

0.069

0.060

0.083

-0.011

0.945

0.806

0.139

1997

0.201

0.250

0.077

-0.014

1.349

1.133

0.216

1996

0.133

0.101

-0.119

0.092

0.966

0.798

0.168

1995

0.193

0.219

0.172

0.007

1.808

1.545

0.263

将表4中的数据代入(2-5)式,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变动率,将所得数值代入(2-7)式,就可以得到逐年的规模贡献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见表5

年度

△tfp/tfp

规模贡献率

技术贡献率

2000

0.266

-0.004

0.271

1999

0.043

-0.020

0.063

1998

-0.001

-0.004

0.003

1997

0.139

-0.022

0.117

1996

0.215

0.003

0.213

1995

0.045

0.001

0.044

2、分析

(1)通过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绘制柱状图可以看出:

ABC公司95~2000年技术进步水平不高,相对于市场上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而言,值偏低。

而且公司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这也证明了索洛余值法计算出的,技术进步不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的结论。

本公司在1996年技术进步贡献率较大为0.21,但在97、98年陷入低迷,其中98年仅为0.003。

99年和2000年,ABC公司的技术进步又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达到0.27,但是水平仍不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力度,保持好这个势头。

(2)ABC公司的规模效益的变化也值得注意。

规模效益是值由于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当一个公司的生产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此时单位生产成本最小,效益最大。

未达到或已超过这个规模时,规模效益都小于最优化时。

本公司1997年以前的规模效益为正,且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效益递增,正朝着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到1998年,规模效益变小为负值,这并不是由于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最佳生产规模,而是在98年后,ABC公司大量的引进了进口录井设备geo600导致了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必须达到更大的生产规模才能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可以看出随着geo6000的不断引进,规模效益缓慢增加,由此可知ABC公司还未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

所以,仅就规模效益而言,还应继续生产和引进geo6000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周方:

《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方法》,见《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7年第1期。

孔学范:

《科技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钱伯海:

《企业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伍超标:

《经济计量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周兆麟:

《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