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955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常识解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立木、尾生抱柱、一诺千金、烽火戏诸侯”都是中国古人诚信守信的故事。

B.《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名臣的,周亚夫是汉代名将,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C.“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这句话的主语中心语是“信仰”。

D.“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喜欢挑战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这句话的主干是“时刻是享受。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

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D.是天气比往年热呢?

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

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3.对杜甫的《春望》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由“望”入手,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

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几番秋雨之后,      ;早凋的梧楸,_ _;金黄色的晓霞,____;泼靛的波面。

①从权呀树隙里,深入溪中②溪水长了几篙③使泛出彩虹似的光④飞尽了翠叶

A.②④①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④③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花争奇斗艳的时节,柳侯公园里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饶有兴味地观赏紫荆花。

B.在期考动员大会上,校长要求我们认真对待考试,遵守考试纪律,做个坦荡如砥的人。

C.青云小吃店的粉饺香气四溢,表皮晶莹剔透,馅料饱满,令食客垂涎欲滴。

D.在柳州小记者团成立13周年纪念活动中,柳州日报社总编辑做了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发言。

6.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青春往事,多么甜蜜;青春岁月,多么靓丽;青春流年,如火如荼。

青春如一枚纤巧的花针,如一缕和煦的阳光,如一朵绚烂的花朵。

我们跌倒过,伤心过,快乐过,痛苦过,孤独过……那些载歌载舞尽情欢唱的场景,都会成为贮藏在内心深处最美丽的记忆。

A.lǚ  xuàn zài zhù

B.liǚ   xùn  zǎi   zhù

C.lǚ xuàn zǎi  chǔ

D.liǚ   xùn  zài   chǔ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我们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B.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保证所有人和别人的安全,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好公民。

C.今天来我班听课的那位老师,大概有60岁左右,令我们很感动。

D.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我懂得了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现在就要刻苦学习。

二、现代文阅读

(三)阅读《成功》(节选),完成14—17题。

(共12分)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二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8.文段中说: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这种观点正确吗?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什么意思?

引用韩愈的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10.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11.作者在论述“勤奋”的观点时恰当地引用了韩文公和文静安的名言或著名论断。

请你再列举一句能准确论断作者这一观点的名言警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寄不够”的信

①“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②“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③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

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

“寄不够,又去寄信啊!

”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

“是哩,是哩。

④“寄不够”从20来岁开始寄信,一寄就是40多年。

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

无人晓得。

街坊有闲者会在背后议论说,这“寄不够”在外面也没啥亲戚朋友啊,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了,他这是寄信给谁呢?

总之,这是个谜。

⑤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过去他的父亲开着一个油坊,四邻喜欢吃他家的油,小日本打进来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他家油坊烧了,他的父亲因为反抗,腿上挨了一刺刀,还算不赖,保住了命。

⑧新中国成立后,“寄不够”的父亲瘸着一条腿,油坊也在大家欢呼胜利的歌声中重新开张,不过生意不好不赖,勉强能顾住一家人的嘴。

⑦后来,城市改造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他家的油坊再次遭殃,公家先在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拆”字。

随后,推土机一声怒吼,一下就把油坊扇倒了,那里变成了一座商贸城。

公家很仁义,为了照顾“寄不够”年迈的父亲,就让他在商城里当了卫生监督员。

⑧“寄不够”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后生。

想不到的是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

他的父亲为此气得不轻,坚决反对。

那段时间,父子俩没少干仗,经常能从家里吵到胡同口,一个提着扫帚追,一个慌慌张张地沿着胡同跑。

儿大不由爹,父亲骂了一段时间后,看没有任何效果也只好作罢。

后来,“寄不够”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

⑨街坊四邻有人说,“寄不够”是从他父亲反对他学裁缝时开始跑邮局寄信的,确切否?

谁也无法考证,总之他寄了40多年,每周都寄,风雨无阻,一直是胡同里的谜。

⑩“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

”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

“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

“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

”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

⑾“寄不够”其实不光寄信,他也经常拿着信回家,这说明,信件是有来有往的,他和对方的互动很频繁。

固定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黑白屏换成了智能机,随便下载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不光能语音通话,还能视频聊天,人们相隔千里万里同样能面对面聊天扯闲篇。

奇怪的是,“寄不够”照样跑邮局,照样寄信,这真是个怪人。

⑿“寄不够,你口袋里不是装着手机吗,为啥还一直寄信呢?

”有街坊不解地问。

⒀“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

?

“寄不够”笑笑回话。

⒁问者听了忍不住“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的,说:

“这还尝味儿啊,打电话是啥味儿,写信又是啥味儿,不会一个是花椒味儿,一个是茴香味儿吧!

⒂也有街坊背后说“寄不够”有点傻气,现在寄一封信少说也得一两块钱吧,还得写,多麻烦啊,哪有掏出手机打个电话来得痛快。

关键是他寄了一辈子信,这牵肠挂肚的亲戚或朋友总应该来看看他吧,但从来没有见他家来过啥外地亲戚,信还是依旧寄。

⒃去年,“寄不够”得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来,走了。

街坊四邻帮着他的儿女们张罗“寄不够”后事的时候,偶然发现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个大柜子,打开后,发现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信件。

⒄有仔细者清点,整整2236封信。

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方福生收”。

在他床头的一个小书案上,还放着一封他临终前没有写完的信,信的题头称谓是:

亲爱的自己。

⒅“亲爱的自己,你好吗?

⒆“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⒇“亲爱的自己……”.

12.“寄不够”的信成为街坊邻居的谜,引起邻居诸多疑云,使情节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何时开始寄?

无从考证。

(3)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有手机为何还寄信?

笑笑回答。

13.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

“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

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

“寄不够,又去寄信啊!

”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

“是哩,是哩。

14.文章写的是“寄不够”的信,可是第⑤~⑧段的内容和信件无关,能不能刪去?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5.读完这篇文章不由得让人掩卷深思,有人评价文章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为这一评价给出合理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孙权重用吕范

吴王以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印绶未下而卒。

初,孙策使范典财计,时吴王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①,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②.吴王守③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④,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⑤,使无谴问,王临时悦之。

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注释】①关白:

禀告,报告。

②见望:

被怨恨。

见,被。

③守:

担任。

④料覆:

审核。

⑤傅著簿书:

变着法儿登记账目,意思是制造假账。

16.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私从有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不敢专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C.王临时悦之/俟其欣悦

D.孙策使范典财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8.1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20.21.吴王(孙权)为什么重用吕范而不用周谷?

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四、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