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418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docx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治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

第一部分定义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

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一.颈型颈椎病:

1、定义: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度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2、临床表现: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

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3、临床诊断标准:

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2、临床表现: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临床诊断标准: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三.脊髓型颈椎病

1、定义: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自己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

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

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3、临床诊断标准: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四.交感型颈椎病

1、定义: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2、临床表现:

(1).头部症状:

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

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

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

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3、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耳源性眩晕:

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2)眼源性眩晕:

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脑源性眩晕:

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4)血管源性眩晕:

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原因:

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1、定义: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2、临床表现:

(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

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3、临床诊断标准: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影象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见图1):

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见图2):

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CT也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骨质增生、椎体暴破性骨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

此外,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

故能正确地诊断推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

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

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

这样,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可产生自发性收缩。

因此,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偶尔出现少数束颤位。

小用力收缩时,多相电位正常,不出现巨大电位。

大用力收缩时,呈完全于扰相。

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

振幅为1~2毫伏。

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引起骨质增生。

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

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主动自力收缩时,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

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第四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之分。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一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

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

(一)中医中药治疗

1.中医药辨证治疗:

中医药辩证治疗:

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

2.中药外治疗法:

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

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3.推拿和正骨手法:

(1)作用:

具有调整内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祛瘀、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

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点法、按法与扳法。

(2).方法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

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

接着用旋扳手法。

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

此时必须注意:

1)旋转角度不可过大。

2)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

(3)注意事项: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特别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

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

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针灸疗法:

包括针法与灸法。

针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属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中,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而灸法则是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烤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刺激来达到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用于颈椎病,多采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与经外奇穴:

相结合,可消除或减轻颈椎病所引起的头痛头晕、颈部酸痛、活动不便、耳鸣、上肢麻木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1)颈型颈椎病的针刺治疗:

风池、大椎、天柱、玉枕、大杼(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肩井、颈椎夹脊、手三里、合谷、列缺(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2)脊髓型颈椎病:

百会、风池、后顶、足三里(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委中、后溪、大椎、涌泉(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3)椎动脉型颈椎病:

大椎、风池、大杼、足三里等(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玉枕、丰隆、合谷、颈椎夹脊等(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4)神经根型颈椎病:

大椎、风池、阳陵泉、大杼等(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肩髑、合谷、手三里、委中等(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风府、风池、内关、列缺等(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颈椎夹脊、大椎、后顶、合谷、涌泉等(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6)创伤型颈椎病:

大杼、风门、风池、百会等(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风府、手三里、合谷、委中、阳陵泉等(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7)延髓型颈椎病:

大椎、风池、风府、阳陵泉(以上穴位采用补的手法);大杼、天柱、合谷、丰隆等(以上穴位采用泻的手法)。

(8)混合型颈椎病:

根据混合兼有的类型分别参考以上各类型的穴位进行处方配穴。

(二).康复治疗

1.物理因子治疗(理疗)

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

常用治疗方法:

(1)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常用用各种西药(冰醋酸、VitB1、VitB12、碘化钾、奴佛卡因等)或中药(乌头、威灵仙、红花等)置于颈背,按药物性能接阳极或阴极,与另一电极对置或斜对置,每次通电2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一般用2000Hz-8000Hz的中频电为载频,用1-500Hz的不同波形(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的低频电为调制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调制并编成不同的处方。

使用时按不同病情选择处方,电极放置方法同直流电,每次治疗一般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3)超短波疗法

用波长7m左右的超短波进行治疗。

一般用中号电极板两块,分别置于颈后与患肢前臂伸侧,或颈后单极放置。

急性期无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2至15分钟,慢性期用微热量,每次15-20分钟。

10-15次为—疗程。

适用于神经根型(急性期)和脊髓型(脊髓水肿期)。

(4)超声波疗法

频率800kHz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机,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用08~1W/cm2,可用氢化可的松霜做接触剂,每日一次,每次8min,15-20次一疗程。

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超声频率同上,声头沿颈两侧与两岗上窝移动,强度08~1.5W/cm2,每次8—12min,余同上,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5)超声电导靶向透皮给药治疗

采用超声电导仪及超声电导凝胶贴片,透入药物选择2%利多卡因注射液。

将贴片先固定在仪器的治疗发射头内,取配制好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分别加入到两个耦合凝胶片上,再将贴片连同治疗发射头一起固定到患者颈前。

治疗参数选择电导强度6,超声强度4,频率3,治疗时间3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用于治疗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6)高电位疗法

使用高电位治疗仪,患者坐于板状电极或治疗座椅上,脚踏绝缘垫,每次治疗30-50分钟。

可同时用滚动电极在颈后领区或患区滚动5-8分钟,每日一次,每12-15天为一疗程,可用于各型颈椎病,其中以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效果为佳。

(7)光疗

紫外线疗法:

颈后上平发际下至第二胸椎,红斑量(3~4生物量),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配合超短波治疗神经根型急性期。

红外线疗法:

各种红外线仪器均可,颈后照射.20~30min/次。

用于软组织型颈椎病,或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牵前先做红外线治疗)。

(8)其它疗法:

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蜡疗、激光照射等治疗也是颈椎病物理治疗经常选用的方法,选择得当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2.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

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

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1)牵引方式:

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可用卧式牵引。

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2)牵引角度:

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之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

(3)牵引重量:

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2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

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6kg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4)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20分钟,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

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6)牵引禁忌症:

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3.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

中式手法指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关节复位手法及软组织按摩手法。

西式手法在我国常用的有麦肯基(Mckenzie)方法、关节松动手法(Maitland手法),脊椎矫正术(chiropractic)等。

附:

颈椎的七个关节松动手法:

1)、分离牵引

A、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B、患者体位:

去枕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枕在治疗师的手掌上,颈部中立位。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面向患者头部坐或站立,一手托住患者头后部,另一手放在下颌处。

双手将头部沿长轴纵向牵拉,持续约15秒,然后放松还原,重复3次。

颈椎上段病变在颈部中立位牵引,中下段病变在颈部前屈10度-15度位牵引。

D、注意:

治疗师每次施加的牵引力量逐渐加重,依次为全力的1/3、2/3、3/3。

2)旋转摆动

A、作用:

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体位:

同分离牵引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位置同分离牵引。

向左旋转时,治疗师右手放在患者枕部托住其头部,左手放在其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缓慢转动。

向右旋转时手法操作相反。

3)、侧屈摆动

A、作用:

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体位:

同上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位置同上。

向右侧屈时,治疗师的右手放在患者的枕后部,食指和中指放在患者颈椎左侧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患者的下颌。

操作时治疗师上身稍微向左转动,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手法操作相反。

4)、后伸摆动

A、作用:

增加颈椎屈伸活动范围

B、患者体位:

同上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坐位大腿支撑患者头后部。

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颈椎被动后伸。

5)垂直按压棘突

A、作用:

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体位:

去枕仰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处,下颌稍内收。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指尖相对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

C2和C7的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操作时可以C2或C7的棘突为标准,依次向下(从C2开始)或向上(从C7开始)移动。

6)垂直按压横突

A、作用:

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体位:

同上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位置同上。

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拇指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

可以双手拇指同时推动,或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推动。

如果局部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可以靠近横突尖;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拇指可以靠近横突根部。

7)、垂直松动椎间关节

A、作用:

增加颈椎侧屈和旋转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体位:

同上,但头部向患侧转动约30度

C、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向腹侧推动。

如果在此体位上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