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116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史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物史观.docx

《唯物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史观.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物史观.docx

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背景

2、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生平的鲜明对照

3、马克思主义的构成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于伦敦)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向前发展。

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

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

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

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1894年1月25日于伦敦)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

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

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

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字,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

《共产党宣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

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当时的发展程度怎样。

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引申

1、列宁:

国家

阶级、阶级斗争

政党、领袖

帝国主义

2、斯大林:

五种社会形态

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民族的理论

3、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四、唯物史观在西方及中国的传播(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