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089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

2019年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

高中语文《包身工》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天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包身工》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掌握“包身工”吃住情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你在授课中是如何体现文章中的感情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可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进行范读,在黑板上强调一些易读错的生字。

【明确】猪猡、弄堂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关于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题材之一,是速写,特写等文学样式的总称,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样式。

那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旧中国一群包身工生活的。

【明确】分别从吃和住两个方面描写。

(三)深入研读

1.那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包身工的日常生活呢,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读一读。

【明确】吃—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

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

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的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2.读到这些,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人活得不像人,没有人的尊严,人权受到了侵犯。

3.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小组合作讨论:

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呢?

【明确】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利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

三个原因:

可靠、安全、廉价。

4.能够看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的这篇文章?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包身工的处境以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同情、悲愤。

(四)迁移拓展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习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

【明确】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侵略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夜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我们学习《包身工》这篇文章,了解了他们遭受的非人待遇,知道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更要珍视现在的美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业:

1.当我看到包身工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我感到了幸福。

当我看到芦柴棒身患重病,仍遭到老板毒打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百般呵护,我感到了幸福。

请以“当我看到……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感到了幸福”为句式,写一段幸福感言。

【答辩题目解析】

1.《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你在授课中是如何体现文章中的感情的?

【参考答案】

在本堂课的讲解中,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感情的渲染和体悟。

首先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感触,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其次,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和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初步体情。

重点通过研读课文的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和情景想象的方式鼓励学生品析词句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整体包身工生活日常、个别包身工被虐待等场景的体会,感悟文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进而深层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包身工的境遇和作者的愤怒之情。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参考答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四川省绵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归去来兮辞》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朗读理解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3)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答辩题目

1.简要说明什么是辞赋?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

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

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感受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②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

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谈谈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

教师总结,深化感情。

(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作业:

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向往田园

归隐

淡泊明志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说明什么是辞赋?

【参考答案】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

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

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

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参考答案】

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

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逍遥游》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安徽省芜湖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逍遥游》节选

3.基本要求: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形象;

(2)细细品读文本,体会庄子博大思想;

(3)适当的板书设计,试讲时间10分钟。

答辩题目

1.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2.这节课你是如何安排课堂活动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同学们以前学过庄子的《秋水》,还记得它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

)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

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今天,我们来学一个赫赫有名的故事——《逍遥游》,看看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板书题目)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疑难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映的共同问题。

3.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明确】

(1)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

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

(2)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明确】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齐声朗读第一段。

思考:

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也”“以息相吹也”。

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3.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

【预设】鲲鹏。

4.鲲鹏的形象如何?

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

女同学思考:

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明确】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5.有人说:

庄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