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882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农业技术进步

B.土地集中加剧

C.坊市制度瓦解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A项正确;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2.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

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

这表明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和“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说明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3.“帝王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该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该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明智选择

C.该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D.该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始终

【答案】C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

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

故选C。

ABD均未从必要性角度考虑。

4.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

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的动荡

B.社会需求的扩大

C.粮食出口量增加

D.高产作物的引入

【答案】B

【解析】

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是由于人口激增,社会需求量的扩大而造成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均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所以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闭关锁国,不存在粮食出口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

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的广告形式是和叫卖相配合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正确;材料中的曲牌反映了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但这不是原因,故A错误;“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体现了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6.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

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市镇与省会齐名意在强调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代政府是抑制而非扶植工商业的发展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格局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沪核桑,菜茹苻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以备灾害”等字眼意在强调该生产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即是自给自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自给自足未体现因地制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此都城位居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材料中的城市“八街九陌”“九市”的布局表明当时政府对“市”的控制非常严格,由此可确定该题时限为宋代之前,该题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为西安、东京(开封)、北京、临安(开封),从布局上看比较符合西汉长安的布局特征。

故该题答案为A。

9.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比较稠密,共有240多万人。

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

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题的材料不涉及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也不涉及到商业政策,A中有自然环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有地理位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有商业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人口问题,并且还要知道东汉时期人口锐减是由于当时北方连年战乱、社会极其不稳定而造成的,所以据材料意思可以推出的公式就是选项D故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10.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

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未体现晋商的“义”,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之机而崛起”“充当皇商获得商业特权”“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可以归纳出明清晋商发展的原因是为政府服务,获得商业特权,谋取经济利益,故选C;商品经济繁荣不是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排除D。

11.下面是某位学生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制作的表格,其内容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迪亚士到达的是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不是美洲,故A错误;达伽马向东航行到达印度,故B错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故C正确;麦哲伦及其船队向西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故D错误。

12.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受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

B.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失利

C.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其造成冲击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意大利处于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转移都大西洋沿岸,故“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故D正确;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并未挑战意大利,故A错误;意大利也没有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故B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工业革命后,不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3.下面是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的1500—1800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表中的“乙”是指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葡萄牙

【答案】C

【解析】

【详解】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最早进行殖民扩张,与表格“1500—1599”年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信息一致,故甲为葡萄牙;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与表格“1600—1700”年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信息一致,故乙为荷兰;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荷兰在前两个阶段发展迅速,但第三阶段增速放缓,而丙丁起步较晚,增速迅猛,结合所学可知,在1701—1800年迅速崛起的应该是英国和法国,故丙丁分别是英国和法国,故排除ABD,选C。

14.“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

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

”(千枝松:

《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拉美国际的经济主要依靠在世界市场销售的单一的农作物,可见国际分工的扩大,A正确。

拉美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世界市场,工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说明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拉美经济转型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故选D。

考点:

近代世界经济•工业革命•近代化

15.当代某学者认为:

“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

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为西欧的发展提供了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实际上是强调西欧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部因素。

故答案为B项。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